《后来的我们》海报
虽然《后来的我们》上映后口碑褒贬不一,在票房上也被深深质疑造假,但这部刘若英的处女作作品,还是大大超出了人们的事先预计和惯常认知——这是一部有质量也有质感的优秀电影。并不仅仅是所谓的刚需型“前任”题材,让这部电影上映四天就能取得近十亿票房成绩,还有前期的票房排期造假即便最后调查出来结果是板上钉钉,也并不能简单解释这样的票房成绩,《后来的我们》用一个朴实的故事,不加妄念地讲述了贴近真实的“我们”。
打动人一直是商业电影的第一要义,所谓“好看”也是让人走进故事,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细节。跟那些极端化青春故事或者北漂经历的电影不同,《后来的我们》没有蓄意地渲染贫困或者焦虑,它有的仅仅是观众认同的真实。当林见清和方小晓租住的蚂蚁穴般的住所,在高高升起的摄影机俯拍之下,变成一张复杂而触目惊心的当代“清明上河图”时,你所看到的不再是手机支付、共享单车这些所谓的新科技带来的文明,而是一代年轻人不得不经历的糟粕曲线。影片中林见清为了给家人一个像样的生活,最终变成了成功人士,而方小晓的结局未知,她可能如她所说的嫁给了外国人,也可能继续做着小本生意艰难求生,还可能正在谈一个北京户口的对象……相比,这样庸俗而现实的结局,作为编导的刘若英,显然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后来的我们》没有戏剧化年轻人的经历和感情,这当然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现实的一种镜像。比如本片的编导刘若英自己,21岁时认识当时已经名声大震的陈升,随后被传两人发生了一段辗转缠绵的师生恋。公开称陈升为师父的刘若英,随后遇见了自己在电影上的师父张艾嘉,在电影上大放异彩,大概是刘若英这种天生戏剧型人格的艺人的必然经历。
跟方小晓总是遇人不淑或者半途而废类似,刘若英接下来的新恋情里有一段点缀型的有过婚史的成功男士。玩笑可以开,但最终还是“迫于世俗压力分手”。导致一对恋人分手的到底是世俗压力,还是自己的选择,人们总是喜欢在这样显而易见的问题上装糊涂。方小晓爱上过博士和国企科长,都是外省女青年看上去的合适选择。但这些基于物质条件的爱情,是最经不起考验的,稍微有点不顺,就会导致分崩离析。当刘若英传出与黄磊的绯闻时,那些关于个人感情的故事都已经变成一句娇嗔,被奶茶轻描淡写地含糊带过。或许对于刘若英自我塑造的人设来说,要么是不需要谈恋情的纯情仙子,要么是轰轰烈烈可以抒情可以戏剧化的经典爱情,反正如果作为剧本中的人物,刘若英与黄磊是注定写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的。
刘若英这种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演艺圈艺人,总是要在呵护和教导中完成蜕变。一路当艺人,一路突破,一路取得新成绩,也伴随着一路不断拜师,好像事业上的合作,在刘若英那里需要一种拜服、仰视才可能完成。随后陈国富导演的《征婚启事》、《双瞳》也让刘若英收获数个大奖,同时那个在感情上总是失败的“杜家珍”也成为了刘若英的一个经典银幕形象。此时那个“总是爱上不能爱的男人”的形象,仿佛就是刘若英自己为观众塑造的一个固定形象,已经般深入人心。
当传出刘若英与富商密恋,且随后41岁宣布结婚时,吃瓜群众还是不忘加戏般地念念叨叨“陈国富让刘若英从20出头等到了41岁,实在也等够了”“刘若英不想再痴痴等待陈国富,决定在今年秋天把自己嫁掉”等等相当符合剧情和人设的桥段。
在这些人物结局里,还是不忘为之加上一些符合人设的心理描写,与其说这些刘若英的真实心灵轨迹,不如说是我们这些瓜众的自我补戏,以便让那个自己心中的形象不要轻易坍塌。
其实“最终还是嫁给了现实”在所谓的文艺女星中,刘若英并不是唯一一个。早一点的林青霞,晚一点的有张艾嘉以及她的另一位爱徒梁洛施,虽然没能最终嫁给李泽楷,但那也算跟富商的一段扎扎实实的感情经历吧。还有,赵薇,除了当年标榜的文艺、天真以外,还有后来的佛系人设呢,不也是最终还是嫁给了现实吗?
刘若英自己的感情经历可能太多不能外人道,但最有可能没有被改编成自己处女作情节的原因,或许是那没什么好说的、不值一提。所谓惊天地的轰轰烈烈,并没有真实生活中那些接地气的一个个细节来得生动和迷人。想必刘若英是非常知晓了这一点,所以她成了华语电影的一位新晋演而优则导的好导演。
(作者/朱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立场。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