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圣马克广场的钟声已经敲响,丽都岛上却迥异于往届的人气凋零,是什么原因让威尼斯电影节褪下了往日的光辉?东方的华彩还能否从亚德里亚海上这座小岛升起?威尼斯的街灯未来还能否像今天一样裎亮?本期《谈娱》将深入研讨威尼斯电影节的现实危机,思考其未来可能之变革方向。[网友评论]
导语:圣马克广场的钟声已经敲响,丽都岛上却迥异于往届的人气凋零,是什么原因让威尼斯电影节褪下了往日的光辉?东方的华彩还能否从亚德里亚海上这座小岛升起?威尼斯的街灯未来还能否像今天一样裎亮?本期《谈娱》将深入研讨威尼斯电影节的现实危机,思考其未来可能之变革方向。[网友评论]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已然跨过了69届的岁月,再过一载,就要迈入中国传统所说的古稀之年,但“人老心不老”,威尼斯电影节为了摆脱暮气横秋的景况,一直在努力积极的进行着调整……
为了摆脱暮气横秋的景况,威尼斯经历三次重大调整:二战后摆脱法西斯意识形态干涉,正式以艺术为标杆确立圣马克金狮奖;1969-1979年消除“左倾”、恢复传统的努力;1989年,以《悲情城市》获奖牵头,视野再次放向全世界,从而带动了新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影响最为深远,缩减了威尼斯电影节和宿敌戛纳电影节的差距,同时也让华语片正式受到了国际影坛的瞩目,且屡创佳绩,在23年时光里,拿下了6次圣马克金狮奖,傲视传统电影强国美英俄。
好景不再,进入新世纪来,在选片环节和主竞赛单元上,威尼斯电影节离戛纳电影节的水准越来越遥远,后起之秀柏林和多伦多电影节则虎视眈眈,紧随其后。华语片的“亲密朋友”马可. 穆勒已经卸下肩头重任,加上华语片因调整适应近年的商业大潮也怠慢了艺术质量的要求,华语导演在05-07年连续三年擒下金狮的风光不再。二十年来,笑傲威尼斯半边天的亚洲电影除了伊朗和印度缓慢崛起外,传统三强中日韩都乏振无力;而威尼斯电影节最为关切,与未来命运最攸关的卖片市场也远远谈不上成熟,这一切,都让世人觉得年过花甲的威尼斯电影节疲态已现,同时让新上任的威尼斯电影节艺术总监阿尔伯托-巴巴拉头痛不已,改革迫在眉睫。
为了应对这一重大挑战,跟好大喜功的马可.穆勒相比,谨慎的阿尔伯托-巴巴拉提倡开源节流,操办简约。首先体现在开支上,主动缩减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数目,要求入围影片不得超过20部,后勤和人力投入从而得以降低,随之又正式重启电影交易市场,并将这一重生的单元命名为威尼斯电影市场(Venice Film Market),举办时间集中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前几天,即8月30日至9月3日之间,能让广大的电影片商能够腾挪在威尼斯和多伦多电影节之间,实现双赢。[详细]
正如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主席大卫.克洛夫所说的一个冷笑话:“真正的问题是电影节的发展,尤其是最重要的电影宫的建设,如果我们再继续讨论上36年,那就不是罗马电影节打败了我们,而是那时连威尼斯都沉入了海底。”……
如今七年过去了,曾经花费马可.穆勒大量心血和电影节资金投入的丽都岛电影宫早已停工,虽然不像去年那样赤裸裸的一个黑洞摆在那里让世人贻笑大方,但还是让人感叹欧债危机下,意大利的经济岌岌可危。
这样的颓势,不仅仅是今年所见到,事实上,从09年开始,威尼斯电影节就开始为应对日益窘迫的电影节投入而勒紧了腰带,同时还大幅提升了媒体和电影片商参加电影节的成本。昔日的影迷留言板取消,往届遍布的海报寥无踪影,新闻中心依旧没有免费饮用水供应,一瓶纯净水从去年的2.5 欧元涨至5欧元,记者的注册费从去年50欧元提升到今年60欧。威尼斯河的水位没涨多少,但坐船到丽都岛的船票却水涨船高,去年的单程船票是5欧元,今年7欧元。影展期间的很多房租也涨了价,很多媒体和电影人到了丽都岛第一要事竟成了寻觅便宜的驻点,很多尚不知名的电影节参展者还需自己承担往返电影节的机票,免费住宿也被尽量压缩,红毯环节也被极度压缩,以至于花费了大量宣传费去卖片的《太极》剧组只亮相了五秒钟的“快闪”,成了影展一个无奈的笑话,而《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组则干脆临时取消红毯环节,更别提三大电影节里最贵的饮食费用和观影费用了。
这届威尼斯电影节,无宣传、高收费,缺少配套设施的窘境,集中反映了资金和后勤方面,威尼斯电影节一直让人诟病不已的所在,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难怪今年参展注册人数据说锐减,不仅华语片,全世界的电影公司和媒体,都放弃或者缩短了威尼斯之行,弄得红毯单元也星光暗淡。不知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阿尔伯托-巴巴拉知否:电影是需要热情的,过分的冷静低调恰好熄灭了电影人远赴威尼斯寻找“真正电影的节日”(马可.穆勒语)的快感。[详细]
每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的申请和注册单元总是让人抓狂,这不知是人力捉襟见肘,还是意大利民族懒散的性格使然……
除了三大影展中最为逊色的服务以外,威尼斯电影节还想在一直所秉承的“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和新世纪来全球化所掀起的商业潮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它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过了十来年的探索,它依旧不知道那个平衡点究竟在何处,所以不停地摇摆,影展目的的摇摆和服务意识滞后造成的后果是,参展的电影人们逐渐已对威尼斯电影节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逐年上升的多伦多电影节的热腾火爆,且不说北美地区数目巨大的成交金额和影片数量,以及“奥斯卡前哨战”美誉的知名度,单论服务之贴心和周到,威尼斯电影节就早被这个后起之秀抛下了一个量级,多伦多电影节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高效工作和奉献,已经为其在国际电影圈内赢得了持久的良好声誉。而英语的通用性也让买卖双方更贴近地交流,无需繁文缛节请第三方翻译。正是这些有利因素,慢慢将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的电影人的目光吸引到多伦多电影节上,尤其是那些仅仅是想卖片的电影厂商,经济上的昌盛带来人气的提升,成为多伦多电影节的杀手锏,比如这次陆川执导的《王的盛宴》就已经放弃威尼斯而远赴多伦多,力图打开北美市场。
威尼斯电影节的潜在国际对手还不仅仅是多伦多电影节,北美的圣丹斯独立电影节,欧洲次一些的鹿特丹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亚洲的东京电影节和釜山电影节。这些电影节或许选片质量暂时还赶不上三大电影节,但假以时日,没准也会爆出另外一个“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这样量级的对手出来,这样的可能在经济潜力巨大的亚洲是极其有可能发生的。而在意大利国内,威尼斯电影节还要提防罗马电影节和都灵电影节的崛起,因为年满卸任但心怀不满的马可.穆勒就任罗马电影节的艺术总监,他将试图把罗马电影节办成另外一个“威尼斯电影节”,相信不久。老马组织的罗马电影节上又将频繁出现中国电影人的身影。[详细]
不同于马可.穆勒精明的东方处世哲学,阿尔伯托-巴巴拉较为沉静严谨,这样的性格若在一个电影节的鼎盛时期则可压抑浮躁,但在非常时刻,优势反而是劣势,尤其是需要以礼待人、热情宽容和左右逢源去获取更大的资源支持的时刻……
马可.穆勒虽然好大喜功,但他在国际上不摆架子,人脉宽广,同时在第三世界拥有很多资历厚重的拥趸,这为他的选片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即使在偏颇华语片上屡被指责,但无人敢质疑老马的眼光确实独到,华语片2005年在威尼斯庆祝百年寿诞时举办的影展盛况已被视为地域影展的样板,同时在经济宽裕时,马可.穆勒也舍得花本钱去修复老电影,深得真心喜爱电影的观众和影人之心。
反观阿尔伯托-巴巴拉,这届威尼斯电影节不但主动和最大金主—华语片拉开距离,更与能带来更大传播价值的好莱坞若即若离,除了开幕影片仍然是美国片外(《拉合尔的茶馆》,印裔导演米拉•奈尔执导,2001年,她曾凭《季风婚宴》捧得金狮),红地毯上少了以往乔治.克鲁尼和布拉德.皮特这样压得住阵脚的大明星,更彰显了阿尔伯托-巴巴拉的雄心:力图依靠纯艺术的力量让电影回归本原,远离喧哗和浮躁。说实话,这样做很得埋头苦干电影人的敬重,但执行起来倍加困难。原因不喻而明:时代不同了,如今已经是个多元化、全球化、扁平快的时代,而且大众娱乐风潮甚嚣尘上,想做回原来的清高和执着,还得看条件许可不许可。紧迫的时间已经没给阿尔伯托-巴巴拉太多保持威尼斯电影节先发优势的余地了。
另外开放影展市场,也是阿尔伯托-巴巴拉不得已下做出的策略,毕竟昔日对手戛纳电影节和未来劲敌多伦多电影节都有数一数二的卖片市场。卖片是否繁荣,成了影展能否独立自主,不再依赖政府资金投入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但如何在已有的资源在还原传统的艺术标杆,继续巩固威尼斯电影节的声望,然后还要让全世界的买卖片商卖帐,踊跃参展,对于意大利人来说,真还是个老大难题。目前看到的仅仅是阿尔伯托-巴巴拉大刀阔斧缩减开支,压缩单元,同时通过互联网这个省钱利器,把地平线单元的10部长片和13部短片上传于网络,为网友提供付费点播观看的服务。这些举措能不能挽回颓势,还得考量。笔者倒认为应该除了选片上乘,压缩开支外,最应该的还是放下身段,夯实基础设施和服务,把每个来参展的电影人当做宾客来对待,降低参展开支,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这才是“宾至如归”的王道。[详细]
未来四年,在阿尔伯托-巴巴拉的掌舵下,这个水城电影节是艺术与商业兼得,凤凰涅槃?还是一蹶不振,逐渐颓败,全世界将拭目以待。但对影迷来说,最紧要的是:金狮奖的归宿要更加独特。
凤凰网娱乐 中心出品 欢迎收藏
作者:赵大卫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