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1年年底,内地著名导演张艺谋新片《金陵十三钗》正式公映,这部从开拍之日起就备受关注,从奥斯卡奖获得者贝尔的加盟,到影片所表达的尖锐内涵,透露出张艺谋的“小金人”野心,随着影片正式获得2012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一次张艺谋胜算几何?中国电影的“争奥”之路还有多远?
[网友评论]
导语:2011年年底,内地著名导演张艺谋新片《金陵十三钗》正式公映,这部从开拍之日起就备受关注,从奥斯卡奖获得者贝尔的加盟,到影片所表达的尖锐内涵,透露出张艺谋的“小金人”野心,随着影片正式获得2012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一次张艺谋胜算几何?中国电影的“争奥”之路还有多远?
[网友评论]
历数奥斯卡发展史,不难看出,它并不像欧洲三大电影节那样刻板的坚守艺术阵地,反而容易受到本国经济、政治变化的影响,标新但不立异,遵从主流思维顺势而行,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这一点尤为明显……
或许在很多普通电影观众看来,奥斯卡奖更倾向于结构复杂但内涵简单的故事片。这一点,与欧洲三大电影节深邃的文艺内涵不同。然而,奥斯卡却也的确属于学院类电影奖项,1928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创办以来,经历过二战、经济等多方面的起伏后,奥斯卡奖毁誉参半的同时,却也直观深刻的反映了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模式的发展进程和对世界电影的巨大影响。
从1928年开始至今,回望历数奥斯卡发展史,不难看出,它并不像欧洲三大电影节那样刻板的坚守艺术阵地,反而容易受到美国本国经济、政治变化的影响,标新但不立异,遵从主流思维顺势而行,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这一点尤为明显。第51届获奖影片《猎鹿人》,诞生于美国境内反越战呼声最高之时,第67届奥斯卡影片《阿甘正传》,则是顺应当年美国人民的战后创伤和智障权益保障冲突而生的。第79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获得者《撞车》,则代表了美国自911之后日趋明显的种族分化和宗教冲突。
即便如此“趋炎附势”,但这仅仅是奥斯卡奖对于提名影片选择的一种倾向性的表现,而在奖项评选过程中比鞥没有降低专业的评判标准。但也不难看出,奥斯卡对于“题材”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高于了“艺术”本身,这种“形而上学”的发展策略究竟是特色还是软肋,恐怕则各家各话了。[详细]
从《黄土地》走入国际影坛的张艺谋,用中国特有的风俗文化配合其最擅长的视觉元素,几度征服了欧洲各大电影节评委。所以在一段时间,欧洲人眼中的张艺谋俨然成了中国电影艺术的代表……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走入国际影坛的导演,张艺谋可谓同年龄人中,比较聪明的一个。从《黄土地》《大红灯笼》开始,张艺谋用中国人普遍了解的风俗文化给欧洲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再配以张艺谋最擅长的视觉元素的运用,这种大撞色营造出来的视觉冲击,是想来冷峻的欧洲主流文艺片所不具备的,所以在那一段时间,欧洲人眼中的张艺谋就成了中国电影艺术的代表。
在征服了欧洲之后,张艺谋揭示了商业鬼才张伟平,“野心”成为二人最大的共鸣,无论在商业上还是艺术上。《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时光》这些新思路的张艺谋作品无疑商业和文艺的双重试点。这种试点在当时的内地电影市场并不多见,在尝到双赢甜头之后,《英雄》应运而生,这部作为张艺谋武侠处女作的影片,则是典型的“申奥”作品。夸张的视觉艺术表达,复杂的逻辑条理,反战价值观,以至于影片顺利的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当然,提名和获奖是两个概念。《英雄》的成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奥斯卡来说,它的硬伤非常的明显。首先,张艺谋试图用打动欧洲的视觉系来冲击奥斯卡,但很明显学院派对于这种尝试并不感冒,反而过度强烈的颜色反差营造出一种商业片的味道。其次,三段重合的故事流程,在98年的影片《罗拉快跑》之后被无数后人重复使用,这种商业重复无疑也是学院派所难以忍受的。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张艺谋在影片《英雄》中给了一个太大的出发点,对比同年最佳外语片《何处是我家》来说,《英雄》太宏观了,在缺少主题衬托的故事开端中,动作戏和战争戏喧宾夺主的弱化了影片的主题。而《何处是我家》则是以收纳粹迫害的一家人流亡非洲为主线,仅仅围绕着贫穷、落后和疾病这一主题,相比张艺谋的武侠题材,人道主义精神对于获奖来说,明显起到了关键作用。[详细]
既然选题的风格明显,但凡聪明的人就一定可以看出,一贯“顺应”着本国主流价值观和政治风向的奥斯卡奖的提名选择上,存在这一个可以投机取巧的漏洞,而这个漏洞对于外语片竞争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会……
提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不能不提到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这部全部华人阵容的影片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好莱坞动作片格局。一时间“功夫”恐怕成为美国电影人对华人题材最感兴趣的一个词。而另外,回顾近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奖名单:《入殓师》《黑帮暴徒》《更好的世界》甚至《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等最佳影片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个道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的思维习惯无疑是最受到美国学院派所欢迎的题材。
据说,当年贝托鲁奇在中国国内拍摄《末代皇帝》的时候,原计划影片中是采用中文对白,但在熟悉和了解好莱坞学院派运作方式的贝托鲁奇看来,全中文对白无疑会将影片推上最佳外语片的宝座,但对于“最佳电影”这一奖项会造成影响,故此选用尊龙、陈冲等可以流利使用英文的华人演员完成了影片拍摄。《末代皇帝》公映后引起美国电影、文化界的巨大轰动,并顺理成章的拿下当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在内的9个奖项。可以说,贝托鲁奇的野心和“狡猾”促成他登上这一宝座,然而反过来看,一向“顺应”主流人群的奥斯卡也的确存在可以投机取巧的漏洞和机会。
其实说的简单点,如何给美国人展现一个他们所不了解的世界、种族、文化,并且要按照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的结构之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多少可以八九不离十了,剩下的则是奥斯卡相对薄弱的环节“艺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年伊斯特伍德凭借《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家书》冲击奥斯卡,在权衡利弊之后,伍德大叔果断的为学院送上以日本人视角拍摄的《硫磺岛的家书》,由此可见奥斯卡奖“潜规则”真实存在,且真理只有一条“美国以外的世界!”[详细]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克里斯蒂安贝尔、奥斯卡最佳摄影赵小丁、戛纳级美术指导张叔平、宫崎骏美术指导种田阳平,这难得一见的强悍阵容促成张艺谋2011“申奥”大作《金陵十三钗》,无论是抢先电影还是海外发行,每一个决策无疑不透露出张艺谋对于奥斯卡小金人的野心……
对比《英雄》,张艺谋在《十三钗》中所表达的东西更直接低调。在抛开了其所擅长的视觉冲击之后,用平实冷峻的镜头风格还原了一个故事中最真实的影响。这种收敛如同影片《辛德勒名单》或《白丝带》中所运用的那样,颜色是画面的附属品,而画面则是故事情节的载体。将影片所表达的内按暗藏在画面之下,而不是挂在嘴边反复唠叨,克制住了粗浅激进的表达,转而以一种淡漠的态度缓慢的将故事延展开,不炫技、不复杂、不刻意的艺术化表达,这种感觉与《伪钞制造者》和《帝国的毁灭》颇有共鸣感。换个方式讲故事,张艺谋讲的很棒!
另外一方面,本片取材自严歌苓同名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和宏大,其主线故事则是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复苏和自我牺牲。了解奥斯卡的人都清楚,人性反思、种族冲突、牺牲与救赎是历来的热门话题。这一点上《十三钗》占了两项。对于贝尔、妓女、军人人性复苏方面的表达模式与影片《黑帮暴徒》异曲同工,两极化的对调成为影片几次高潮的触发点。这种通过个别个体反思出宏观则学思考的表达方式,可以说非常的讨巧,张艺谋摆明了在猛打奥斯卡的软肋。
《十三钗》的另外几处亮点,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美国人来说,旁白的枯燥无疑是抹杀观影兴趣的根本,张艺谋摒弃《英雄》开端的冗长的对白,则通过一系列壮观惨烈的战争戏来烘托影片的时局的背景,这种方法直接且吸引,在烘托出死亡气息之后则正是进入故事的主题,如此聪明的做法在国产影片中并不多见。而影片在结局的处理上则是最大的亮点,是“十二钗+变装正太”组合壮烈的登上日本人的货车,关于他们的故事戛然而止,转而则是12个女学生逃离南京的温馨画面。按照以往的国产电影或商业电影处理方式,片尾会有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然而张艺谋并没有陷入俗套和商业的黑洞,转头避之,留给观众和评委一个平和充满希望的结局。
高招!!!此结局所表达的,完全紧扣影片主题——人性!人性可以是谅解、是救赎,人性不是复仇和厮杀,张艺谋对于影片主题的贯彻是坚定的。这种带有中国式的乐观和避讳所留给观众的是一种完美。12女学生乘坐货车奔向夕阳的场景肯定要比12妓女大战日本兵要温馨难忘的多。不是吗?[详细]
不能不提的是,关于国内部分群体对于影片《十三钗》中“妓女救国”的批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什么叫救国?革命、起义、变法叫救国,《十三钗》所讲述的是救人绝非救国,故事所讨论的是人性并非历史,这也正是《十三钗》被奥斯卡所接受的原因。从《英雄》的大气走到《十三钗》深刻,从视觉系的冲击到内涵的思考,张艺谋这一次距离奥斯卡,很近很近。
凤凰网娱乐 中心出品 欢迎收藏
作者:赵大卫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