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语:如同武士道可以代表日本、也似探戈可以代指阿根廷一样,功夫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热血江湖、快意恩仇,于长期压抑的国民性中,无疑起到了一次次精神按摩之作用,而东方面孔的飞檐走壁、舞刀弄枪,此类穷尽暴力之远、人体之极的故事,又恰恰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东方文明天真的想象诉求,然而两种思维方式和语境之间,依旧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罅隙。尚文从礼的国人,出乎意料的以功夫片博得西方青睐,似乎总有跳梁之嫌挥之不去。 [网友评论]

第六十五届戛纳国际影展

功夫片确为华语电影不可或缺的一个类型,在这个类型片中,我们也出产过自己的巨星,他们将这一中国古老的技艺传递给世界,并获得赞同与欣赏,然而,我们给世界影坛的印象只能仅仅于此嘛?

我们的欣赏习惯 仿佛还停留在蛮荒原始阶段

我们被灌输的五千年中华文明,与1949年后的新中国文化,已然不能完全等同,49年后的革命意志在很长时间内直接主宰了国人的精神趣味,断档期间的十年,暴力的恢复与对传统的不屑,让国民进入了另一种无秩序的空间,这种状态濒近于传统武侠中的江湖之乱,各方豪强四起,然而这种成王败寇完全是置法律文明于不顾,仅凭一腔热血,个人好恶来决定他者的存亡。这与侠无关,纯粹的动物性使然。

 

动荡之后,国人方拾得起文化,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接连出现,批判与反思成为对特定历史的大规模诘问,初步促成了我们对国民性的反思,然而这种反思大多停留在伤痛阶段,“还我青春”的口号隐约其间可见。因此这段时期的中国文学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潮流,代表性作家也仅仅是墙内开花墙内香,所谓文化输出更是远远谈不上,但是,文学的发展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电影的狂欢,第五代导演的集体亮相,瞬间吸引了西方的关注,他们的精彩表现也为他们赢得了艺术荣誉的巅峰,可惜的是,这种辉煌并没有保持下去。

 

电影市场化的个体成功 诱发大规模东施效颦

随着市场化进程,电影商业化是个难以回避的趋势,最终,中国进入大片时代,但自此以后,再无电影惊艳于世,对于市场效益的全情投入追求,使第五代这一批以文艺见长的导演,放弃了个人所擅,集体选择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里开疆拓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契机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北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令对三大电影节并不陌生的中国导演忽然醒神过来一般,将好莱坞作为事业追求的极致,随后一系列山寨《卧虎藏龙》相继出炉,《英雄》《无极》《夜宴》、《十面埋伏》,几部电影只要一经推出,随后的话题一定是“申奥”(申报奥斯卡)。可惜美国人不傻,这种不伦不类,缺乏创造力的影片根本无法赢得尊重,美国对文化的包容与爱惜堪称世界之最,但他从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标准,这点与我们完全相反 。[详细]

调查

  • 1.你如何看华语功夫片深受欧美影坛关注?(此问必选)
  • 2.你心目中的华人功夫明星是谁?(此问必选)
  • 3.你如何看功夫片在内地电影市场的现状?(此问必选)

功夫电影的登峰之作,曾令世界经验,然而,随后一窝蜂的效仿,使得功夫片这个名词趋近于贬义,当创作者被市场绑架了初衷,注定会迷失了自己的创作……

《卧虎藏龙》与《东邪西毒》 武侠片的异类崛起

李安《卧虎藏龙》的成功,是港台武侠电影几十年的大成。其中暴力近乎被东方的禅学所解释,这种解释并非新角度新技巧,而是返溯功夫之本质,天下武功出少林,功夫也本为佛家语,只不过功夫并非拳脚兵刃,而是每日的修行成果,才可称之为功夫,后人曲解了这个词的含义,而李安却在电影中重现了功夫之内在修为,并上升到了哲学范畴的解读,而其中亦不乏浓烈的爱情,不羁的人物性格,更是符合好莱坞的欣赏标准。幸亏好在李安没有停留在低段位,才成全了功夫片的丰碑。随后的华语大腕,难逃东施效颦之嫌。

 

如果说《卧虎藏龙》的审美更趋近于西方对东方文化的理解,那么本土唯一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这部电影尽管没有取得蜚声国际的奖项,但是其中大写意的拍摄手法,完全是东方文化的凝练,也许它并不能称为标准意义上的功夫片,但就其本身的艺术高度,这么多年其他功夫片难出其右,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大漠独侠、斗酒人生,《东邪西毒》中近乎包含了所有我们对侠的想象,并用美学的方式演绎,而并非停留在粗浅的拳脚相加的层面,这是功夫片的一次超越。

 

文化理解与艺术坚持成为华语电影稀缺品

商业化电影之路必须以电影产业化为基础,但我国目前的电影产量、影人的素质完全达不到产业化的要求,在商业诱惑之前,欲说还休的抵抗最终变成半推半就的顺从,盲目的跟风、题材的狭隘和讨巧,使这些年中国电影愈发缺少鲜明的特质和元素。观众的欣赏水准也停滞在90年代的港片阶段,这也是为什么《叶问》系列前两年又火了一次的原因,我们依旧意淫着中国功夫的铁拳横扫一切的强国之梦,可见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中国社会,尚不能满足自己的精神内需,因此注定只能寄情于暴力幻想下的民族自豪感。

 

这样的心态是功夫片的核心,悉数下我们功夫片里的英雄,马永贞、叶问、黄飞鸿、陈真,本来一个个活得挺好,去稀里糊涂地背负起了家国大义,被观众假以其手,一次次宣泄民族主义的高潮。这类影片在七十年代初,也就是李小龙时代,毫无问题,那时的华人迫切地需要精神支撑,李小龙一出现,就成为国人精神上的强心剂,重新铸就了国人的心理自豪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李小龙个人的能力确实担当得起这份殊荣,作为截拳道的创始人,其功夫在美感与创新上,已完全有别于中国功夫标志性的套路,更偏重于技击与实战,甚至有着竞技体育之美——更快更高更强。而这点也正是他风靡全世界的原因。[详细]

李小龙与成龙,华语功夫片的两个代表人物,可能也是仅有的两个代表人物,人们只想复制他们的成功,却很少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这也是华语电影缺乏自省意识的表现。

李小龙的个人能力 让中国功夫世界标签

李小龙的成功,还带着标准美国梦的踪影,美国文化中对天才与英雄的热爱,从林书豪今年的大热可见一斑。李小龙这样具有超乎寻常体质的个体完成了惊艳的亮相,而他颠簸的事业运程也充满了励志色彩,因此他说他为西方所接受,不如说他就是西方英雄梦境的一部分。李小龙热迅速席卷了全世界,其中包括好莱坞,英语中也多了“Kung Fu”这样一个单词,李小龙是华语影坛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巨星。

 

李小龙的从天而降,让世界措手不及,没有任何一个演员可以超越李小龙的功夫成就,没有人比他的动作更精彩,直到今天。然世事难料,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李小龙踌躇满志之时,他突然于1973年与世长辞,这是世界影坛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他将功夫片推向了世界,后来者只是将自己推向了好莱坞。比如,成龙、李连杰,成龙有意绕开李小龙的影响,选择了戏谑杂耍般的表演风格,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而李连杰一想缺少自己的影片风格,在进入好莱坞之后,只能从反派角色开始,但始终没有沉潭泛起,到《木乃伊三》时,李连杰的戏份还没有木乃伊多。反倒是《杀死比尔》《功夫熊猫》等等好莱坞影片,重新包装了功夫,致敬了巨星,反馈回原地踏步的我们,可悲的是,我们不仅没有从中得到启发,还在不停地讨论其中中国元素用得到底对不对,甚至还有缺心眼艺术家发起了一轮轮抵制,而看了那个艺术家的作品后,也许我们会确认自己真正要抵制的是什么。

 

国际化之路到成龙结束 世界影坛已鲜有中国面孔

《醉拳》在70年代后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功夫巨星的诞生,他便是功夫喜剧之王——成龙。《蛇形刁手》、《肥龙过江》等开启功夫喜剧之路,改变了以往动作片不苟言笑的严肃风格,令观众耳目一新。80年代,一部《警察故事》让功夫片与时装片勾连。新潮时装动作片连番拍摄,成龙也开始了现代功夫喜剧的历程。《最佳拍档》、《辣手神探》、《英雄本色》、《皇家师姐》等一系列动作片轮番出彩。《红番区》开始走国际化路线,功夫电影也正式步入了世界电影一线行列。

 

成龙之前曾在采访中对自己的成功有着这样的表示,他认为语言是各国人民沟通的大障碍,所以动作成为了世界语言,动作片在世界受欢迎就是不要听对白,就是看身体语言,看我们真的动作。“如果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学了中文以后不单看功夫片,文艺片和电视剧都可以冲出全世界。”但这样美好的愿望只能停留在愿望阶段,我们连续征战电影节,无论结果还是目的,都仅仅是怎样卖出多一点海外版权,但华语电影真正的竞争力已和功夫电影一样,成为明日黄花。[详细]

如今,可以称得上功夫明星的人已屈指寥寥,有影响力的作品更是不敢奢望。也许我们对华语电影不够关注,但华语电影对于我们来说,真不知道该关注些什么,也许这种传统的影片风格已经落伍,仿佛我们已经有了更新更适合自己的追求,但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越来越熟悉世界电影的同时,我们与世界电影的距离也渐行渐远.

凤凰网娱乐 中心出品 欢迎收藏

汤博 赵大卫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