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2年暑期档在即,目前无论从排片表还是票房期待上看,国产片保护已初步成型。然而票房的膨胀让整个世界看到“利好”的前景,游资热钱快速涌入,在记录被打破同时,中国电影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商业上却在萎缩,叫好不叫座叫座无好评成为国产片特色。浮躁的情绪和膨胀的资本令中国电影“浮肿”难消,这种病态应该引发整个行业的忧思。[网友评论]
导语:2012年暑期档在即,目前无论从排片表还是票房期待上看,国产片保护已初步成型。然而票房的膨胀让整个世界看到“利好”的前景,游资热钱快速涌入,在记录被打破同时,中国电影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商业上却在萎缩,叫好不叫座叫座无好评成为国产片特色。浮躁的情绪和膨胀的资本令中国电影“浮肿”难消,这种病态应该引发整个行业的忧思。[网友评论]
膨胀,是今年中国国体经济直观上最大的感受,而这种膨胀也顺势影响了中国的电影行业。从2008年到2011年这不到3年的时间里,全国城市总票房数量从43.41亿发展到122.6亿,这近三倍的增长基数无疑是电影经济泡沫出现的直观表现……
2010年,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在宏观上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而同年年底,又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政策导向。在全球经济衰退狂潮下,中国经济的逆势扩张举世瞩目,而同样在08年以后内地股市、楼市泡沫达到峰值,大量的外来资本融入是一种冲击,而这种冲击之下如何有效的疏导,将扩张和膨胀压力向其他行业转移,这更是一种策略和契机。
一时间,热钱、游资、灰色资本立即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各类民营、合资的影视公司如90年代末的IT公司一般成为热门行业,从2000年的不到二百家迅速扩张到近400家,其中超过90%为纯民营公司。受到到国家经济发展调控和进出口产业变化的影响,煤老板、加工商、私募基金、风投机构均成为电影投资领域的重要资本来源。资金雄厚是一方面,然而供应链的脆弱对于片方来说也成为一种巨大的风险。曾有业内人士调侃说,内地每次爆发矿难事故之后,不隔几日就会听到某剧组停工的消息。或许这句话中调侃的意味比较浓,但是调侃背后暴露出来的无非是热钱、灰色资本对于电影市场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和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非专业资本和企业的介入,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电影质量的巨大阻碍。艺术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同,直接的利润并非行业的主要目的,基础受众群体的培养和风格走向则是一个漫长的建立过程。非专业资本的大举进入将国产电影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打乱的同时,电影中艺术的成分被逐渐剥离,转而商业价值成为关键要素,粉丝电影、快餐电影、偶像肥皂电影成为主流文化载体。所以在文化、文艺属性的缺失无疑是中国国产电影内地口碑国际低位下滑的重要因素。[详细]
拍摄一部电影要多少天?或许没有官方数据或行业规则来划定这个数字,但是在商业资本把控的当今国产电影领域来说,周期无疑就是成本的增加,快餐文化的普及使得电影的制作周期正在逐渐缩小。如今“快枪”遍布整个中国电影业界,上至导演制片,下到编剧演员,当多快好省成为电影制作口号,那艺术要放在那儿呢……
浮躁,是目前中国电影制作领域的通病,而作为艺术载体积累与灵感同样重要。但短期利益的吸引下,片方和投资方很难给创作者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艺术上的深入创作,反之吸引一大批网络写手、枪手进入电影创作领域,也就是说从根源上,中国国产电影的艺术基础已经不像20年前那般学术和厚重,新人新势力为中国电影带来的并非艺术宽度的扩展和思维的前卫,而是一种惨白浅显的幼稚与粗糙。
除去基础创作方面,在目前国产电影领域,演员作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也正逐渐在商业利益面前走入一种模式化的封闭空间中。而随着资本市场对电影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演员与商业利益之间形成了一种怪异的“裙带”关系,“以角养戏”的畸形寄生关系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
“带资”演员,或许这个名词并不被公众所了解。然而,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尤其是一些新导演、新公司来说,在缺少重量级阵容和成功项目经验的前提下,只能通过上镜机会拉拢和吸收资本入股立项。但带资演员入组的利害关系就如同“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一样高风险,狼来了,但孩子很难安然无恙。曾经,一位业内的朋友跟我抱怨,在接拍某剧的时候南方一加工业巨头独资入组,而代价是除男女主角外,所有的主演、配角均为相关“带资”演员,在缺少专业技能和表演经验的前提下,影片拍摄质量严重下滑,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这些演员“携资金以令诸导”多次无理取闹耍大牌改剧本,以至于剧组几次面临停工的窘境。套用这位朋友的话说“光棍娶媳妇,却找来个后妈。”而这种现象在内地电影制作行业绝非偶然事件。
在资本来源与艺术修养的夹缝下,导演无疑成为唯一有能力扭转这一局面的重要角色。然而,商业的压榨并未催生出新人导演们的艺术思考,反而形成了一种导制同流合污的局面。在红二代、富二代成为网络热门身份的同时。“艺二代”们也正在悄然崛起,凭借父辈们早期为中国文艺市场拓荒后留下的身份地位,以强悍的“裙带关系”混迹电影制作领域的“艺二代”们大有人在。乐观些看,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继承了老一辈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精髓,而另外一部分人完全“生于安乐”不思进取。国内某知名导演,生于文艺世家,父母长辈属于内地文艺文化领域的“隐形权贵”,在好剧本好资金来源的前提下一炮而红,却在随后的几部作品中因为与普世价值观的背离而备受争议。回过头想想,和很多富二代们一样,从出生就“不接地气”的那么一群人,他们的价值观又何以平易近人呢? [详细]
票房,如今被中国电影领域拿来“说事儿”的唯一凭据,它更是片商的命脉和院线的口粮。然而,是谁赋予了票房如此重要的标志性和统治地位。院线,无疑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和前端受益者。然而,在票房至上成为习惯的逻辑方式之后,谁来为艺术沦丧买单……
2012年暑期档临近,按照目前已经曝光的院线排片表来看,已经明显出现国产电影保护迹象,但仅限商业片。或许,院线作为单纯的商业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并不为怪,毕竟一间电影院好需要交纳房租、电费、设备运维等各个方面的支出,更有几十张嘴要吃饱喝足。一味的追究院线概念对于内地电影市场的影响或许有些偏激,然而在偷票房、减场次、恶意宣传等一系列事件曝光后,很难不对院线的道德底线和行为操守产生质疑。
股市、楼市的高速膨胀之后,国家果断的下达相关调控指令,抑制行业膨胀的同时,大量的游资热钱闲置与民间资本市场,而同期,中国潜在的院线建设在房价的带动下也逐渐在形成趋势。院线多了,票房就会上涨,尽管按照目前每单张院线座位年收入来看并不能与发达国家院线收入持平。然而,浅显的收入增速则立即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有投资就固然有收益,院线建设不是搞文化慈善,而院线的收益也是与院线经理、院线责任人的饭碗直接挂钩。这种从上层到底层的稳定商业链条无疑是与艺术情操和使命没有任何关系的。对此,或许目前日益高涨的艺术院线是一种解决方式,然而在整个行业与市场的集体浮躁的前提下,艺术院线以何为生,前景堪忧。
说回到商业院线,2012年可谓是好莱坞和进口影片大举爆发的一年,仅仅上半年《碟中谍》、《泰坦尼克号》、《黑衣人3》等好莱坞大片就以近乎垄断的方式霸占院线超半数银幕。院线排片规律的紊乱与国产电影质量的下滑不无关系,近5年的内地电影作品中,收入和排片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的影片并不少,只是总体质量体系的影响下公众的主观感觉上,似乎是好莱坞作品更多一些。而真正可以促使国产电影和内地院线打破好莱坞攻势的前提只能凭借自觉。满足感或许是院线自觉行为的根基,在整体票房和院线收入达标的前提下,适当的削减,不以敛财为目的建立排片平衡体系,这种构想或许有如乌托邦一样梦幻。但是,如果院线不率先迈出这吃螃蟹的第一步,何谈观众群培养,又何来国产片复苏的那一天。[详细]
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有百亿票房、有近五千张银幕、有超过好莱坞院线的增速,然而纵观近5年的国产影片票房排行,文艺电影或非商业故事片难觅其中。院线的牟利意图是一方面,然而对于拥有十几亿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本国观众群体“国民性”的匮乏,也是一个困扰国产电影发展的主要原因……
对于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来说,膨胀的不仅仅是片商、院线和票房,国内观众群体的感官欲望也正在随着整个行业一同膨胀着。受到网络、电视、电影等快餐文化的影响,国内青少年群体正在逐渐丧失主动的思考能力,好莱坞大片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使得电影在他们的心目中仅仅是寻求欲望和视觉的满足,文艺渐渐成为少数群体的追求目标。
另外一方面,受到早期内地基本教育等问题,如今影迷主流群体中的70、80甚至90后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均是以“应试”为目的,在艺术学科和个人文化修养的培养成为薄弱环节。这一点对比注重素质和文艺修养的发达国家同年龄群体来说,落后的并非一星半点。目前,随着70、80后的成长,对于文艺领域的影视作品需求有所增加,但这种需求的幅度却被高速膨胀的商业电影直接盖过,以至于少数群体需求成为商业市场的“鸡肋”空缺。
培养文艺电影、国产电影观众群体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中国电影为何难以在海外国家打开市场,文化差异也许是一个方面,然而更重要的则是基于本国文化的一种覆盖式教育。如国民性、国家精神,正是通过基础教育影响公众的主流价值观。以美国为例,从小学教育开始,社会、科学、艺术、影视、音乐等课程就与文学、数学等主要科目占有近乎持平的比例,定期的观影、阅读作业更是从少年时期开始培养对艺术的解读和个人价值观展现。诸如《雨中曲》、《呼啸山庄》等经典影片均是家庭作业中常见的选题,不夸张的说,一个高中毕业的美国学生几年的学业中,基本已经养成了超越中国同龄人对于文艺理解和判断能力。甚至部分美国的高中会将拍摄短片、撰写剧本、戏剧表演纳入校方或者社团的标准考试内容。正是如此全面系统的艺术教育体系,使得美国无论电影工业领域还是在院线环境领域均保持着全面平衡的文艺商业共生体系。
无论是从上半年票房业绩来看,还是从即将迎来的暑期档排片来看。2012年,内地电影市场膨胀依然在继续,然而国产电影和文艺电影尚未形成有效的突围。虽偶有作品、导演、演员在世界级奖项中崭露头角,却依旧很难撬动当今缺乏国民性和文艺情操的内地院线,商业或许是整个领域发展的动力,然而自我品质的加强才是将发展恒久推动下去的关键。[详细]
中国电影的“消肿”良药并非单纯的保护和刺激。治本应在根基下功夫,培养观众群体、健全产业链条、打击不良行为等补救措施不是一阵风、一个行政令能解决的,更重要是让各个层面和体系认识到现状中值得忧虑的一面,从而在意识形态上强化自身和改善现状。如此任由“外来势力”与“资本权贵”在内地电影市场上捞金投机,恐怕用不了几个暑期档,我们看到的将是国产电影和中国文化领域的残秋。
凤凰网娱乐 中心出品 欢迎收藏
作者:赵大卫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