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稿件

第003期

凤 凰 娱 乐 出 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歌剧《诺尔玛》:一首凄婉悲恸的诗

统筹:张园园

  国家大剧院全新制作的贝里尼歌剧《诺尔玛》隆重首演,由欧洲著名歌剧导演皮耶•阿里执导并领衔舞美设计,在意大利著名指挥雷纳托•帕伦波执棒下,女高音拉凯莱•斯坦尼西、男高音高罗切戴伊、女中音索尼娅•加纳西和男低音斯堪迪乌齐等国际一线歌唱家组成的主演阵容发挥出色,与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和深圳交响乐团共同奉献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歌剧精品。

首演测评第三期
首演测评第二期
首演测评第三期
首演测评第三期
首演测评第三期

综合测评

芷宁:《诺尔玛》作为一部近两百年前就诞生了的歌剧,于今天的观众看来,没有任何观看方面障碍,除却故事本身具有绵延性、曲调旋律具有久远的魅力之外,也和此次国家大剧院的精心策划、制作分不开。剧中经典唱段很多,除《圣洁的女神》咏叹调之外,个人很喜欢女高音女中音的数段二重唱,将至情至性演绎到了极致,时而清扬激越,时而柔曼唯美,于悲伤处哀婉低徊,仿佛将最深的悲苦都渗入到了灵魂的最深处,久久不能自拔一般,于欢畅处又如云雀凌空,轻灵飞跃,带着一丝最甜蜜最纯净的期许,仿佛绕梁三日而不绝,令观众完全感受到了声乐与和声之美。

    饰演女主角诺尔玛的拉凯莱•斯坦尼西,唱腔华美绮丽,表演细腻真挚,情绪收放得当。她饰演的女祭司长,有着高山之雪的气质,又有芬芳玫瑰的多情,更有着炙热火焰般的激烈性格,既具备仙女般的神性,却难舍舐犊情深的母性,更难逃七情六欲的人性,她将一个如此真性情的古代高卢女子演绎得栩栩如生,拿捏得丝丝入扣,又将这个人物于神性和人性之间的纠结徘徊,再现得合乎情理。在两次因悲愤绝望而举刀相向的时候,她那适时的停顿,让观众领悟到了此时此刻人物那排山倒海般的内心活动,当她向年迈父亲托付两个幼小孩子时的深情与不舍,又令观众几乎落泪。

    该剧的舞美设计总体给人十分舒适的美感,既不失符合时代特点的古拙,也不失符合剧情的神秘,于开阔的场景颇有层次感,置于室内场景又有纵深感,视觉效果很好。加之动态火焰的运用,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很多设计都有一些象征主义的元素。 作为人类,最根本的抉择,就是选择“生”还是“死”,似乎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诺尔玛》中最后的死亡被呈现得决绝而凄美,令这部始终像一首凄婉悲恸的诗的歌剧,具有了英雄主义的悲情。至此也到达了此剧曲作者内里尼先生的歌剧美学——“歌剧,必须通过歌唱让人落泪、使人战栗,甚至于致命。”

高屹:Romani的剧本突出体现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所指的模式:冲突双方从自身视角出发都具备完全的理由和合理性,“一切外化为实际客观存在的概念都要服从个别具体化的原则。”无论是波利翁、阿尔达吉萨还是诺尔玛本人,都是个体行止的原因和结果的最好注脚(而后来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只不过是这一模式的夸张版本)。无论是贝利尼还是国家大剧院版制作的导演皮耶•阿里,无疑对于此都有深刻的理解和发挥,在古希罗戏剧中常见的,带有灵长类动物性的习惯的“杀婴”情节,在19世纪的贝利尼歌剧中被弱化了,甚至是有意被“阻止”了,这也体现出戏剧素材运用和人性的进化,导演在这里将战盾的圆形视觉形象转化为倒置的子宫(意喻着对于孩子的保护),强化了这一人性释放。

    诺尔玛最后的自我牺牲,正是典型的“伦理的重新和解”,导演阿里更着眼于通过舞美、视觉元素和表演将这种牺牲和救赎加以升华,贝利尼原作中那种带有甜蜜色彩的死亡无疑被导演敏锐地加以扩大,你似乎可以感受到典型的“爱”、“宗教”与“救赎”式的瓦格纳歌剧(瓦格纳确实对贝利尼推崇备至)。毫无疑问,这是我看过的设计最为精妙、视觉最为美妙的《诺尔玛》歌剧。

沈祺:本剧的制作十分高大上,属于近年来难得的好制作。开场的迷雾渐渐弥散的效果十分动人,巨型铜锣化身魔镜或是预言盘则创意十足,几何线条的美感也被导演的设计充分考虑,难得的是导演与音乐水乳交融,音乐上进行到咏叹调或重头戏的二重唱时,导演都会给予呼应,如诺尔玛与阿达尔吉萨的二重唱时,巨型铜锣上做出的两色系枝蔓的缠绕与互动。指挥家掌控力强,深圳交响乐团奋力之下平衡度较好,大剧院合唱团越发炉火纯青。

    今天的观众重新回头欣赏贝里尼时代的经典,略微拖沓的剧情和松散的结构自然不能成为吐槽的理由,至少我们拥有美妙的序曲、无数珍珠一般的优美咏叹调和紧张激烈的二重唱,尤其是最后终场临近死亡时的男女主角对爱的顿悟。除了声音的衰退,诺尔玛的扮演者几乎无懈可击,但美声歌剧的魅力(或者说难点)就在这里,美声的黄金时代已经遥不可及,能支撑唱下全场就已经是胜利,男主角勉力撑下全场也颇为不易,幸亏阿达尔吉萨正值当打之年,贝里尼在天之灵可聊以慰藉。

李峥:国内的歌剧制作,通常比较倾向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样式,此次《诺尔玛》的制作即具有这样的特点,不过同时也有所突破,这主要体现在舞美设计方面突出了象征的意味,没有完全走写实的路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据一位相关朋友的介绍,舞台上那个不断变体的“圆”形,象征了女性的子宫,而对于我来说,时常会不由得从中联想到“圣洁女神,光芒四射”的美妙歌声。

    就演唱者而言,他们大多在表达方式上倾向于威尔第式的戏剧性,而作为有“歌剧界的肖邦”之称的贝里尼,在我的认识中,他是多倾向于抒情性的,因此个人觉得,至少应在其歌剧的女主角身上体现出这一点;但当我听过舞台上的诺尔玛的演唱之后,多少生出些许卡拉斯不再的遗憾——看来,对不同作曲家之不同风格的精准把握,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当然也有嗓音条件的缘故。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歌剧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尝试着各种突破,不论是音乐本身,还是形式上,或舞美等诸方面。我觉得,当今欧洲对歌剧的一些新颖的表现方式,我们如果从中选择性地吸取一些能够被国内观众所接受的成分加以运用,或可由此生成更多引人入胜的舞台效果。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

制作团队

  • 统筹:张园园
  • 美术:张园园
  • 栏目模板:张园园
  • 责编:张园园 汤博
  • 监制:刘帆 武鹏
  • 出品:凤凰网娱乐
  • 凤凰娱乐微博
  • 凤凰娱乐微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灯光:古朴的历史感 舞美:“圆”的巧妙设计 导演:赋予歌剧新的生命 综评:最精妙美妙的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