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贾樟柯] |
毫无疑问,贾樟柯拍摄于成都的新片《24城记》与四川地震有着天然的关联。在戛纳电影节上,该不该说地震的事情?50多个剧组抢拍地震电影,这对灾区有好处吗?地震后,贾樟柯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地震?
6月下旬,一直为抗震救灾和新片忙碌的贾樟柯停下脚步,独家做客凤凰网《凤凰非常道》节目,讲述他在灾后的思考,以及内心发生的一场地震。
该不该在电影节上说地震的事
5月17日,全中国在默哀的时候,远在戛纳电影节现场的贾樟柯还在困惑,到底要不要说中国地震的事情?他的担心是,他从没有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国际场合诉说灾难的经验,因为他总感觉这是家事,不愿意跟外人多说——中国人的痛苦和责任,应该由自己来承担。
在记者会上,记者就一直问有关地震的问题,问陈冲,问赵涛,后来问到贾樟柯,他一下子变得非常激动,于是倡议现场的人为遇难者默哀一分钟。之后的三天,贾樟柯大约做了150个专访,无一不跟地震有关,“那时候我真觉得电影变得不重要了”,后来贾樟柯回国,马上开始了“城市再生活动”,安排了四场义映,所得的8万多元票房全部捐给了灾区。
抢拍地震电影可能是好心办坏事
地震一来,影视工作者也没闲着,除了慰问义演,就是拍摄地震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贾樟柯在《凤凰非常道》节目中称,目前有超过50个摄制组在抢拍地震题材的片子。
此前有媒体报道贾樟柯也将拍一部地震电影,他并不否认,但明确自己不会去抢拍。“如果地震单单是为这些电影提供一个美学上的空间,我觉得也太残忍了一点”,贾樟柯认为,如果赶过去拍纪录片,还可以理解,因为地震是一个突发性事件,过了就没了,“如果拍故事片,我觉得一定要谨慎,他很有可能出于好心办坏事”。
贾樟柯解释说,地震带来的一个复杂的对社会的思考和方方面面的人性的复杂层面的这种呈现变得简单化,就是对现实的一种伤害。毕竟在电影的制作方面,重现地震场景是非常简单的,所以一定要经过思考后才能开拍。
地震引发对生活习惯的反思
地震后,贾樟柯去了灾区,感觉自己内心也发生了一场地震,由这个地震引发出来很多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就是对过去那种生活习惯的这种反思。
对此,贾樟柯表示,人性的光辉应落实在日常生活里,比如关注贫穷的问题,不是到了发生大灾难,才去关注这个地区,才想到去帮助那里贫困的人们。“同时我也会想,可能我自己,包括我有一些亲戚,他们也很贫穷,也生活在山区,我是不是对自己的身边的人都没有太多的帮助?”所以贾樟柯认为,地震后人们应该来讨论,“它不单是发生了这么一个情况,大家救人,捐物这么简单的一个事情,它里面有很深层次的、很多需要我们去想的事情。”
若不能承担痛苦 那国民素质太脆弱了
地震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国内的媒体,包括作为导演的贾樟柯,都还在持续关注地震,但网上就有一些帖子说,抗震救灾工作做得挺好,不用没完没了地说地震了。贾樟柯解释说,人们想从灾后的不愉快的情绪中挣脱出来可以理解,但在这场与灾难的对抗中,我们并未胜利,“它就是一个灾难,就是一个创伤,永远的创伤。”
“这么大一个民族,如果连基本的痛苦都承担不了的话,那么国民素质太脆弱了”,贾樟柯认为,人的素质不能太脆弱,应该面对痛苦,然后才会刻骨铭心去解决它,把它作为一个灾难去学习,而不是作为一个反过来一个成功的援助,或者救援来去学习。
相关新闻
编辑:
于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