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娱乐 > 影视 > 影视新闻 > 内地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制片人] [内地] |
“按道理说,制片人中心制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但目前这一点在国内还没有完全实现,至少说现在两种体制(导演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并行。 ”奥映传媒CEO成辛说。这两种体制的交错并行,反映的是中国电视剧两个时代的权利交接。
老困惑:制片人成导演傀儡?
在很多情况下,制片人的主导地位得依靠制片人的个人能力来争取。“一部电视剧谁说了算主要看谁的牌子大,镇得住谁。”成辛认为,资历不够的制片人在驾驭导演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位业内人士向《综艺》透露,今年的大剧《大敦煌》在制作时,负责该剧的大牌导演将其各路亲戚安排到剧组中,制片人实质上成了导演的傀儡,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制作超支,如此情形让投资方中信国安也无可奈何。
不过“够资历”的也有难办的时候,即使是连张纪中这样的大牌制片人,在拍《天龙八部》时与导演周晓文的不合,也让他十分头疼。而新手也不见得毫无作为,华谊旗下天骄公司总经理周冰冰在制作她的第一部剧《远东第一监狱》时,就将不符合要求的导演果断“拿下”了。
在与导演的博弈中,制片人还得面对一些突发难题。“如果导演突然甩手不干了,我临时还得顶上,这是多次教训后的经验之谈。”这也迫使一些制片人去学习导演、编剧等各种技能,已备“不时之需”。“我们的制片人其实很不专业,也难以专业,除了要懂得融资管理、发行外,剧组里的烦杂事务都得过问,更过分的是有时还得写剧本、作导演。”一位业内人士无奈地说。
在向“制片人中心制”的演进过程中,张纪中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他的成功树立了制片人在项目运作中的核心地位。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张纪中案例目前还只是个“孤本”,真正要确立“制片人中心制”需要一个完备的商业运营环境。张纪中对此颇有感触。
项目融资: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制片人体系的确立还需要完善的信贷体制的支撑。不过目前市场尚未成熟,电视剧投资来源的方式仍较为单一。“电视剧制作的资金只能主要依靠私募资金和业外资本,还是以东拼西凑为主。”荣信达公司制片人李小婉对《综艺》说。
目前,制片人除了可利用自有资金外,项目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向社会公司募集资金;民营制作公司往往难以得到银行贷款,大多会采取与其他影视公司合作的方式筹资。合作又分为不担风险固定回报方式和风险共担按比例分成两种方式。
除此之外,来自电视台的预售也必不可少。对制片公司而言,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筹资方式,发行风险和筹资压力一并解决。不过只有少数优秀的项目才会得到电视台的青睐。况且,去年东方正艺董事长王远峰携1亿预售款潜逃的事件也让电视台对预售更加谨慎。
依靠私募和预售来融资并不规范,制片人们更加期盼像海外的同行那样获得金融机构的投资。但海外影视剧主要的投资方如银行和专业基金,在中国基本都不投资电视剧,相关的信贷业务和信誉评估体系在国内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像我们公司拍了这么多好剧,但这些在银行眼里就是个零。根本贷不到款!”慈文影视制作公司董事总经理马中骏无奈地说。
虽然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解决部分资金,但每年中国电视剧生产投资金额超过40亿元,光靠业内资本显然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的运转,这就让那些被看作是“野蛮人”的业外资本有了驰骋的空间。
在早期,来自房地产、餐饮、化妆、药品等行业的热钱一直十分活跃。不过在近一两年,除了依旧兴致勃勃的房地产大亨,来自能源行业的资本明显多了起来。许多石油企业、私营厂矿的大小老板们手中挥舞着钞票试图扣开电视剧这扇大门。“我这段时间一连见了三个山西煤矿的老板,他们都想来投我的戏。”一位著名制片人对记者透露。
这些拎着钱箱站在门外热情洋溢的“神秘老板”为制片人们增添了甜蜜的烦恼。“虽然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但有些老板不懂电视剧,在旁边瞎指挥,有时还安排心仪演员的戏份,要不是缺钱我不会和他们合作。”而且有时这些门外汉们对自己投资的电视剧往往需要更高的回报率,“这就像放高利贷一样。” 电广传媒节目分公司执行总经理王鹏举说。
虽然市场上热钱滚滚,但并非每个制片人都能得到青睐。一方面,那些知名制片人长袖善舞可以轻易获得资本的眷顾。“对我来说,融资不是问题。”在江湖行走多年的北京金英马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滕站就对如何“圈钱”毫不担忧,“不是我夸口,我让你投我的剧是给你面子,我手里的戏有很多人排队等着来投。”
而另一方面,那些汹涌而来的资本却在和很多制片人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怎样才能认识搞房地产的?”有一位年轻制片人曾一再追问记者,“你还有什么公司的朋友可以介绍一下,我手头有个剧本不错,看看谁想投钱。”这些势力微弱的制片人靠手头有限的资金很难启动项目,只能通过游说其他公司投资和或者参与大公司的项目。
新走势:涉足大银幕,躲避“电视欠收年”
“利润率越来越薄,和早年相比电视剧越来越不好做了。”这成了现在大多数制片人的一致抱怨。 在此形势下,很多对电视剧驾轻就熟的制片人开始抽身离开拥挤的电视剧市场,寻找新的猎物。近年开始复苏的电影市场自然成为了他们的新目标。从电视剧到电影,对于那些位居公司高位的制片人来说,完成这个并不太草率的商业决断似乎不是难事。
“我早年当过电影编剧,一直有种电影情结,况且现在国内电影市场也在回暖。”马中骏如是说,“古装武侠剧目前是中国商业电影的主要类型,我们恰恰在这个方面比较拿手,已经在武侠电视剧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于是难舍电影情节的马中骏与银河映象合作了《铁三角》,今年还将与星空传媒合拍《猎鹰》。与此同时,金英马的滕站也正在重操电影旧业,带着几个电影项目,频频在内地与香港之间往来奔走;中视影视制作公司俞胜利工作室主任俞胜利正忙于为电影版《卧薪尝胆》寻找投资;王鹏举也开始绸缪在明年进军电影;而早些时候李小婉的《恋爱中的宝贝》、《门》,袁梅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已经在电影圈里走了一遭。
“电视剧的商业模式是B2B,而电影则是B2C。” 华谊兄弟首席执行官王中磊这样区分电影与电视剧商业运作的差别。新的商业模式让那些投身电影的电视剧制片人面临着新游戏规则的考验。随着这些制片人“兴趣”的转移,一些老牌电视剧制作公司,也将完成一次“升级”,经营业务将从电视剧领域延伸到电影产业。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一部分电视剧制片人将陆续活跃在各种电影派对上,向你递出的名片上将会列着他们“电影监制”的新头衔。
市场资源向少数人集中
在电视剧制片人这个大生态群落里,虽同顶“制片人”的帽子,但个体地位却大不相同。大牌制片人可以左右缝缘,而“群落基层”的制片人则没有这么风光。做制片人不到三年的成辛向记者坦言,“像我们这样的新人到电视台和其他公司去谈合作时就困难得多,别人都不认识你,如果换作是王鹏举、张纪中这样的人物就很方便了,甚至是拍外景时当地政府也会多加关照。”
现实情况确实如此。在拍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时,张纪中的剧组走遍大江南北,所到之处无不被奉为上宾,还能享受特别优厚的免费大餐。早在2001年,浙江当地媒体就透露,仅《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两部连续剧,张纪中在浙江一地就被免去了4000万元的费用。
不难发现,目前电视剧市场资源已在向少数人集中,“金牌制片人”更容易获得资金、当地政府、甚至政策上的关照,也更容易吸引优秀的主创班底。这种“马太效应”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可以参考的是好莱坞,其电影行业有1000多个制片人,其中有100个是优秀的,这100人中又有十几个人是最顶尖的,正是这些站在金字塔上的王牌制片人支撑起了好莱坞的电影业,而这种情形未来也将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上出现。
另一方面,目前活跃在业内的知名制片人都超过了四十岁,他们大多在上世纪90年代出道,经过专业训练的极少,大多都凭借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在市场上打拼。但随着制片人体制的形成,一批新生代制片人也在迅速崛起。
作者:
韦志刚
编辑:
沈子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