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赵本山御用编剧宫凯波:《卖拐》出自酒馆(图)
2009年01月20日 14:55燕赵都市报 】 【打印

赵本山小品《卖拐》

昨天,记者在春晚彩排间隙约到了宫凯波的独家采访。宫凯波,曾是赵本山的“御用编剧”,两人从《卖拐》开始合作,到《卖车》、《功夫》连续三次登上春晚的舞台。今年一直忙着电视剧创作的宫凯波,没能跟赵本山再次搭档,但对于2009年的春晚和赵本山,他依旧很关心。

■《卖拐》:那时创作激情四射

记者:如果回忆你和赵本山之间的合作,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作品?

宫凯波:《卖拐》。那个时候大家的创作激情非常强烈,而且一定是先深入生活,准备本子从春天就开始了,一直磨到春晚,8个多月。

记者:算得上精打细磨了。

宫凯波:最起码它来源于生活,很鲜活。

记者:《卖拐》是怎么诞生的?

宫凯波:在一个小酒馆里,当时我跟范伟讲了几个真实的小故事,范伟特别喜欢,只是原型人物是大夫和小病号,我们把这个故事剥离出来,换成了赵本山和范伟两个角色。后来赵本山到北京来,我们又坐下来商量了一次,就基本确定下来。

记者:当年在春晚剧组过着怎样的生活?

宫凯波:备受折磨。彩排的日子里,我跟何庆魁倒着班睡觉,修改剧本。彩排是严酷的,对很多摸不着头脑的意见,我们都要全盘照收。

记者:现在这些人对小品的创作激情还一如既往吗?

宫凯波:现在基本没啥激情了,冷冷淡淡。主要是因为艺人可展示的舞台多了,对春晚的热情也没那么大了。

■转折:从语言包袱到结构制胜

记者:跟何庆魁比起来,您的特点是什么?

宫凯波:老何的小品特点很强,他以语言取胜,用语言塑造人物性格。我是戏剧学院毕业的,所以更喜欢用故事情节的戏剧性来营造喜剧氛围。

记者:《卖拐》就应该是这样一个例子吧?

宫凯波:对,《卖拐》算是赵本山小品的一个转折点。

记者:一个靠语言包袱制胜,一个靠情境制胜,您觉得哪个更适合赵本山?

宫凯波:如果只靠语言包袱,那会越走越累,靠情境制胜丰富了小品创作的模式,两者结合应该是以后的方向。

记者:是不是觉得小品创作到了瓶颈期?

宫凯波:这是机制问题,现在的创作精英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电视剧的创作上了,小品还怎么出好本子?电视剧本也确实比小品剧本好写多了。

■《不差钱》:本山小品今年很难写

记者:对今年的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了解多少?

宫凯波:创作情况基本不知道,但今年他的小品比较难写,而难点又集中在创作人员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团队很重要。

记者:他今年力推小沈阳和毛毛两个徒弟,自己倒成了配角。

宫凯波:这就是他聪明的地方,适时地提携新人。

记者:可是很多观众也反映小沈阳抖的“包袱”有点旧。

宫凯波:可能跟他在网上、剧场太火了有关,而二人转演员普遍也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不创新就只能用旧货。

记者:很多媒体每次都把眼睛盯着赵本山的搭档,搭档真的这么重要吗?

宫凯波:最重要的还是本子。一个好本子可以成就一个好演员,但一个好演员可能会被一个不好的本子毁掉。

记者:跟赵本山合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宫凯波:他是一个创作型演员,编剧的主要任务是写出情境,而赵本山在排练过程中就丰富了本子的内容,很多东西都是他后来加的。

■方向:跟上时尚重在心灵沟通

记者:今年,姜昆在相声中学周杰伦唱歌,很多观众觉得别扭。

宫凯波:其实要跟上时尚的步伐,不是外表贴的标签,而是心灵上的沟通,阎肃年纪大了,但创作出来的通俗歌曲依然很棒。我们不能跟着潮流屁股后头走,而是要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跟年轻和时尚做心灵沟通。

记者:以后还会写小品吗?

宫凯波:会,但我希望通过媒体呼吁一下让新人上位。现在的语言类节目太需要年轻有为的人了。

宫凯波   卖拐   卖车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秦菁   编辑: 孔悦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