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做客《艺术人生》 讲述舞台与生命的传奇
2009年04月22日 08:29人民网-娱乐频道 】 【打印已有评论0

“帅旦”的故事:传承、融汇与独创

马金凤在学艺的道路上经历的磨难非常人能比,特别是小时候在那个年代的遭遇——挨打,当时学戏叫打戏。马金凤说:“我那时候挨打,都不是拳打脚踢,而是拿棍子、扁担打,把我摔到院里,浑身上下都是伤。那时候,老师对学生都是打。”

主持人朱军说:“在老师的近乎残酷的教导之下,逐步地从一个丑小鸭慢慢向金凤凰发展了,出落得有模有样。”“努力很主要,我觉得光努力还不够,还要用心,接下来的这个事就是非常好的例证。”

马金凤说,对于那些打过她的老师,“我现在不说没有恨俺老师,自己想开了,你有今天,都是老师把武艺教给你了,他打你两下那个时候都行的。”马金凤从内心里非常感谢他的老师们,是他们教会了她许多绝招。唱悲剧最好的杨老师教会了她演哭戏的绝招,就是要想到自己生活中那些悲伤的事,想着想着就有眼泪了。但是,杨老师又说:“无泪不是艺术,有了泪还要会控制,舞台上讲究唱念做打,哭得好看,笑才笑得美。说 哭就哭,说笑就笑,舞台上就讲个美。”

马金凤说:“现在所有老师的传统还要流传下去,作为一个戏剧演员来说,老的要继承,但是还是要改革,学了老戏还要改革老戏,把它改得适合我们现在。”

现在我们看到的《穆桂英挂帅》这个戏,是最能代表马派唱腔的。马金凤的唱腔属于豫东调,在豫剧中独树一帜,音乐圆润、纯净、清脆悦耳 ,吐字清晰、真切,干净利落,行腔自然松驰,舒展娴熟。以小嗓为主,大小嗓结合运用。旋律很少做大的跳跃。

马金凤在《艺术人生》节目中,给观众讲述了她创立马派艺术和帅旦行当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马金凤从小就演的一个河南梆子传统戏,叫《老征东》,后来经过她的改编,变成了《穆桂英挂帅》。马金凤说:“对这个戏,整理是1953年,当时我带着洛阳豫剧团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慰问解放军的时候,那时陈毅同志是上海市市长,他就喜欢上了这个戏。”那时候是用的老本子,四五个小时都唱不到头,以后就叫改这个戏,当时和马金凤同台演出慰问解放军的还有盖叫天。马金凤说:“我就学盖叫天老师的京剧动作,看人家的表情,学人家京剧舞台上的气派。”就在这时,梅兰芳先生在上海也看到了《穆桂英挂帅》的戏报,他就到剧院“连续看了三天,看了三场《穆桂英挂帅》,看了以后就上后台找我谈话,他说,原来一辈子学穆桂英,还不知道有老穆桂英挂帅呢。他老人家就喜欢上这个戏了。”此后,梅兰芳又让马金凤到南京去看他的戏,还让马金凤提前一个小时去看他化妆。梅先生同时对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从化妆、行头、服装等从头到尾点评了一遍。他还特别提出穆桂英的服装穿黑皮的不行,这个老元帅要穿紫红色,要有朝气,底下还要有朝靴。梅兰芳还要马金凤去看程砚秋的《荒山泪》,去学程砚秋的水袖。梅先生还对《穆桂英挂帅》的剧本修改,悉心指导。根据梅先生的指导,马金凤对《穆桂英挂帅》做了认真修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京剧的神韵。

主持人朱军说:“所以一直有一种说法,说马金凤是梅兰芳先生的剧外弟子。因为梅先生是京剧,这是豫剧,但是得过梅先生的许多真传指点。”

随着《穆桂英挂帅》的成功改编,豫剧马派就这样诞生了。以后,马金凤还创立了中国戏剧的一个新行当“帅旦”。马金凤说:“这是在1956 年,咱去北京演出,文艺界开会,看了我们的《穆桂英挂帅》,开座谈会,有人问:这是个啥行当,你说她是啥旦呢?小旦太小,刀马旦太 年轻,老旦又不老,那有老太君。我就想了想,按梅先生的教导,带职还乡,必须和穆桂英的出身结合起来。50多岁挂帅,就叫帅旦吧,就这样冒了句,就成了帅旦了。”

于是,戏剧界一个新的行当就产生了,马金凤演的穆桂英,溶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的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的需要的 “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好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主持人朱军总结说:“今天马老师说起来,我们都觉得挺好玩,按马老师自己讲的话,我就是随口一说,大报小报开始‘帅旦’,这个名称就出来了。我觉得这个是必然的,在多年的艺术实践当中,其实用自己的努力探索,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大家都能够认可的新的行当,只是没有赋予它一个新的名字而已。当然可能貌似随口一说,其实这个随口,经历了很多年的心理的准备和铺垫。所以这个‘帅旦’就形成了。”

朱军继续说:“老人家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不光现在,过去也是这样,您很早就想到把舞台上的戏剧变成电影,比如说《穆桂英挂帅》、《 花枪缘》,您都把它拍称了戏曲艺术片。”在回答朱军关于对豫剧事业,对马派唱腔的理想时,马金凤表示,她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她继承了老师这么多传统的好东西,她还想再看一看下一代的发展。她想在全国喜欢豫剧的地方,办一个戏校,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只要你喜欢豫剧就可以前来报名,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教给下一代,叫他们发展、叫他们继承。

《艺术人生》栏目组似乎早就理解马金凤希望豫剧的马派唱腔代代相传的心愿,希望十代穆桂英在首都的舞台上同台演出。于是在节目现场请来了十代马派穆桂英的扮演者,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就是马金凤、87岁,最小的就是节目开始时出场的小朋友牛欣欣,6岁。十代穆桂英同台演出,完成了马金凤的心愿,也把节目推向了高潮。

治病的故事:舞台、观众与长寿

对于一位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主持人朱军在这期《艺术人生》的节目中,从头到尾都在询问、思索和领悟,马金凤艺术生命之树长青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马金凤从艺81年到现在为止,有人初步算了一下,大概演出了2万多场。而且她至今耳不聋,眼不花,中气十足。那么她到底有什么样的秘诀和动力源泉呢?

马金凤说:“戏迷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比他家里的亲人还要亲,我有这种感受。在洛阳、在河南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看了马金凤,一辈子不害病’。”马金凤认为这实际上都是戏迷对她亲热的表现,也是对她的爱戴。她很重视这句话,“|这说明观众希望我继续唱好戏,需要我的艺术。”

马金凤给观众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她在巩县演出时,“有一个老太太坐在最前边的一个架子车上,她开始是躺着看,我唱着唱着, 她一会儿就坐起来了,一会儿又要吃东西了。原来,这位老太太是老病号,眼看不中了,听说马金凤来唱戏,死之前一定要看一看马金凤唱戏 。戏演完了,老太太还非得要看看我,摸摸我。我就下了舞台,跟她说说话。那个老太太回去以后病就好了。这就证明了艺术的感染力,也证明了艺术受到人们的喜欢。我能有今天,眼不花,耳不聋,身体那么好,这都是观众们对我的鼓励,对我的爱戴。我希望不离开舞台,我能唱就唱,不能唱我就教,我一定把戏演好,让亲人们看。”

朱军说:“您这辈子唱戏治好了那么多人的病,这些反过来也能治您的病,所以您眼不花,耳不聋,这也是相互的。”

作为对朱军这段话的印证,艺术与生命的奇迹,再次在马金凤的身上上演,2007年,马金凤得了一场大病,都是儿女们在伺候她,她当时迷糊了,啥都不知道了,甚至连儿子也不认识了。怪的是就是没忘记戏词,从头到尾一个字都不错。就是靠着这种奇特的生命力,马金凤最终战胜了死神,得以重返舞台。马金凤说:“这个戏就是治病,唱戏就是治病。舞台就是我的生命。”

马金凤至今仍保持着几十年雷打不动的习惯,演出前提前四个小时化妆,穿好戏装后就一直站着候场。而她演出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农村和基层。心中时刻想着观众,为艺术魂牵梦萦,为演戏勤学苦练,与时俱进,精益求精,这就是马金凤保持艺术生命之树长青的奥秘。来到《艺术人生》节目现场的观众,无论是她的儿女、弟子,还是戏迷,几乎都深知马金凤的这个奥秘,他们所带来的礼物,几乎都是关于马金凤艺术生命的一段珍贵的记忆,他们也衷心希望马金凤永远活跃在舞台上,这样,她也一定能够长命百岁。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刘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