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月童话》:商业片中的一抹温情
2008年08月27日 07:55凤凰娱乐 】 【打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6年3月22日,2000名平凡的市民为了圆一个想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孩子的梦,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这更像一个童话。在这个利益为天的商业社会中,为满足一个绝症孩子最后的梦想,竟会有如此多人不求回报的默默努力。

影片《欣月童话》讲述的就是这个曾经感动无数人的故事。除了帮助欣月圆梦的主线,影片更强调救赎的力量,报社众人通过圆别人的梦想,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随着自我意义的完善,常犯的都市病如空虚、彷徨一扫而空。

与以往的煽情片不同,《欣月童话》并没有专注于打造一部赚人泪水的悲情电影。与之相反,导演在影片中安置了许多搞笑元素。镜头所及之处都是单纯的人,说着单纯的话,做着单纯的事。他们就像欣月的成年版,只是走了太远的路,不小心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而在他们映衬下,欣月对梦想的执着更加弥足珍贵。

同其他两地合拍片一样,香港演员的口音问题仍然是全片最大的败笔。影帝梁家辉很到位的演绎了一位事业家庭均处在瓶颈期的中年男人,但他的港式普通话仍然将他放置在情景之外。而扮演欣月父亲的黄海波再一次让人惊叹,头一次做“爸爸”,他便成功的表现出了身为人父的辛酸和无奈。报社崩溃的一场戏更呈现出他爆发力十足的表演功底。扮演欣月的小演员李特特获得了众演员异口同声的赞美,扮演盲人对成名的演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当时才8岁的李特特却塑造出充满感染力的小病童。

在暑期档的商业电影大战中,《欣月童话》的横空出世就像一个异类。它没有大制作,没有华丽的效果,也没有充斥着大牌明星,它却用简单而直指人心的故事提出问题:电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也用自身做出回答,除却华丽的场景,电影更应该是一场心灵之旅,让人在观影的短暂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或者生出寻找自己的欲望。

2008年8月25日,影片首映的前一天,主人公的原型小欣月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但她在红旗下努力举起的手臂和微笑仍然通过屏幕温暖人心。在冷漠的现实中,《欣月童话》让我们发现让保留着的那抹温情。达到这样的效果,无论票房高低与否,《欣月童话》已经成功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王肖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