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艺术电影院在中国(图)
2009年05月05日 12:24三联生活周刊 】 【打印已有评论0

古巴音乐记录电影《月满夏湾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今年5月,又将有一家全新的电影院亮相北京,选址在东直门繁华地段,取名“库布里克”。在这个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整体欣欣向荣之势的春天,一家新影院的出现本是寻常事,但库布里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一登场就带了一个让人心生向往的称谓——艺术电影院。

记者◎李东然

土壤与希望

北京新影联的总经理高军是开始这家艺术电影院的项目决策者。然而,他觉得把这家艺术电影院定义为“中国首次”或者“北京唯一”都不妥当。他告诉本刊记者,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北京,关于建立艺术电影院,甚至拉出艺术电影院线的努力就已经尝试过,遗憾的是,当时这样的尝试并没能够坚持下来。

“这和整个中国电影的业态有一定的关联。在我看,如今中国电影的发展使它具备了艺术电影发展和成长的空间。过去,中国电影票房总共只有八九亿元的时候,不仅很难把艺术电影独立出来形成院线,甚至有规模的放映也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我们市场的增容,票房已经连续6年以超过25%的年递增速度增长,在这时候市场出现细分,培养一批艺术电影的观众已不再是不可能。艺术影片和艺术院线的存在是建立在这样的市场基础上的。”

高军说,在这时候建立艺术院线,其中也蕴藏了自己对中国电影的另一重希望:“不能引导所有导演,尤其青年导演都往商业路上走。对于一些不适合拍摄商业电影,同时对艺术又有自己独到思考和见解的年轻人,应该有阵地发挥他们想象的思维空间,这个点应该成为那些有意于潜心探索艺术可能性的窗口。一定要有少数恪守自己艺术信条的创作者能坚定地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

虽然对市场和观众有着充足的信心,但高军也坦言,称谓的更迭不等于影院本身性质的改变,眼下,不仅建立起一条艺术院线为时尚早,甚至说,就连一家艺术影院的经营也是困难重重。

瓶颈与解决

“片源是最大问题。如果一年只有三五部合格的艺术电影,这样的电影院是难以为继的。虽然眼前我们国产影片年产量达到了400多部,但是真正能称为艺术电影的影片少之又少,甚至我们都不能用一个稳定的比例去界定。因为百分比之后的数字也许仍旧只是1或2,不是过于严苛的全盘否定,而是有必要在公共标准之外给艺术电影定上一些准入的硬指标。我觉得,首先是做到重艺术效益而轻商业效益,其次是要在国内外重大电影节获得艺术奖项的作品,这是两条起码的标准。我们要防止那些商业走不通的伪艺术片变身为艺术电影,进入艺术院线,那样的情况出现,对整个艺术电影体系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面对客观存在的困难,高军说,对于一些优秀的电影,延长放映周期不仅是目前片源的解决之道,也是充分发挥艺术电影院拾遗补缺作用的途径。“比如《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市场操作空间与艺术探索的范围都是广阔的。我们希望在今后,实现理想的操作方式就是让诸如此类影片先作为商业电影,进行大规模放映,然后回到艺术放映点上做长线放映。好电影需要长期呈现给观众,和那些娱乐电影一次性发行大量拷贝全面铺开,之后一两周便开始逐渐收网的操作方式决然不同。”

高军坦言:“实际上,库布里克开业以后,整体上还不能达到完全的艺术影院化经营,仍旧保留一定的影厅进行常规的商业放映,我们希望借这个放映场地培养起一批向往艺术电影的固定观众,从这一点开始探索。”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李东然   编辑: 刘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