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屋环游记》:感动之余略带遗憾
2009年08月10日 17:21凤凰网娱乐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飞屋环游记》上映一个星期了,好评如潮,而且票房也随之水涨船高。

周四晚,梗着脖子从影院走了出来。之所以梗着脖子,是因为这部《飞屋环游记》很好看。好看到我坐在位置上没动弹过,脖子都没晃一下。老实说,3D的真实与震撼让我不得不按着一部扣人心弦的真人电影来看待这部皮克斯暑期动画大片。

在回去的路上,同事们讨论这部影片的时候,都有一个相同的感觉:不尽兴。好像还少了点什么?那究竟是什么呢?

皮克斯的动画一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为搞笑而动画,爱在影片情节中兜售自己的一套人生观。如果把动画中的人物按照真人演绎那就是活生生的美式励志大片。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疑惑皮克斯是一家和美国教育机构合作的公司。

细数以前看过的皮克斯动画,他们都有个脉络明晰的主线。《玩具总动员》里为了对抗“残暴”小孩,玩具们众志成城的团队协作精神;《海底总动员》以寻找为引子来彰显父爱的伟大;《超人总动员》遭遇肥胖等一系列中年危机的超人以及他的家庭“自救”救人的过程;《汽车总动员》则是讲述自大的赛车某某,如何在朋友的帮助下走出人生低谷攀登事业顶峰的;《料理鼠王》讲述的则是小人物(小鼠)的奋斗史;《机器人总动员》则算得上皮克斯一系列动画里蕴含最多的人类反思和环保主题的一部,虽不很好笑但是当奇思妙想(譬如机器人间的爱情)和自嘲式的思考相结合时,带来的强大心灵冲击力量就不容忽视。

这几部里,03年的《海底总动员》全球票房最高,网上公布的是达到了八亿多(美元?)。这不难理解温情路线是皮克斯的强项。虽然本人一直认为,“总动员系列”里《WALL·E》是最像动画的“动画”,拥有奇思妙想、自我反思、批判,甚至浓浓的人文关怀等一系列优点……但我还是被《海底》营造的神奇海底世界和浓浓亲情所感动的一塌糊涂。这是皮克斯的杀手锏——以情动人,倚靠着迪斯尼的底蕴打造出了无年龄限制老少咸宜的动画。所以每当皮克斯出招,大伙往往都是拖家带口往电影院里跑,无论是2D时代,三维时期,还是近年刚刚抬头的3D热潮。这一切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对皮克斯来说似乎是个好事。

回到本文的主角《飞屋环游记》。这是皮克斯的第一部3D动画,虽然和同期的《冰川世纪3》相比而言3D镜头较少,但制作异常精细。高耸的摩天大楼,大楼林立间的矮小木屋,木屋里小老头脸上的纹理、眼里几欲溢出的泪水;成千上万颜色各异的气球,老屋飞起时屋底的结构,仙境瀑布的雾气,大鸟凯文的五彩斑斓,几大狗奴的传神表情,飞艇的神奇雄伟……最令人叫绝的是飞狗军团空中拦截亚裔小胖孩罗素的章节,发射的飞镖扎入木屋时镖尾的颤动,飞狗军团战机破碎后漫天横飞的碎片,尽管知道一切皆是虚幻,本人还是被一片迎面飞来的螺旋桨碎片吓出一头冷汗。

但是剥去技术层面的高科技外衣和皮克斯老套路的温情,本片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细节逼真,导致的情节失真,经不起推敲

奇妙的3D时代来临之后,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荧幕上的画面是真的吗?心态上不经意间有了一个微妙的变化,我们可能都会被眼花缭乱的特技和煽情感人的情节所吸引,往往忽视了这一变化。对于动画来说,“情节失真”看似就是一句笑话。以往我们的认知是,动画的情节如果能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荒诞、戏谑效果那么绝对算作是成功,因为我们知道:那是假的!我们看到的都是想象,我们会在脑袋里深加工为三维立体的影像。事实上,在这里面有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我们在接受剧作者想象的同时又在脑海中参与影片的“制作”,并为之感到兴奋与自豪……这一切便是我们喜爱动画的心灵动力。


但是3D时刻准备颠覆这种以往的认知与兴奋。因为,它太真了。它可以把人物的面部精确到眉毛的密度、数量,任何细微的面部表情都能展现;可以将景象实物化、立体化、甚至以假乱真……它把幻想与虚幻做实了。这些倚靠技术带来的逼真细节,带的不利影响就是:既然这么真实,我们的脑袋还有多少可以二次加工的东西?它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那么既然少了想象的空间,不妨在情节上来点跌宕?然而这一点《飞屋》做的不好。

《飞屋》的成功在于动画技术和人物情感脉络的结合。败笔也恰恰是高度逼真的3D技术和相对不靠谱的情节。

我们细数下《飞屋》不合理情节:作为七十八岁的你,能一晚上串起能带飞屋子的气球吗?术业有专攻,恐怕也不行。屋子在城市上空飘荡尽然没有撞到周围林立的高楼;老屋飞的很高,气球在大气压力之下尽然没有破(导演没学过物理?);飞屋在暴风雨中,堪比阿帕奇直升飞机的躲闪动作。更为叫绝的是,成功挨过了风暴睁眼一看:我靠!南美洲到了!(这风很会刮、这一个个小气球的硬度远超钢板、这运气……)还有猎狗豆豆对主人的背叛(太低估了狗狗的忠贞);反派探险家的年龄(应该在九十以上)、面貌和身手的巨大反差;以及狗厨师的出现,飞狗小队的升空……

也许我不该对一部动画片较真。但是它意境的真与情节设计的小瑕疵和不合理,确实不是皮克斯这样的公司应该出现的。逼真的画面效果换来的却是情节荒谬的质疑,我想皮克斯的首部3D虽好但绝不能说是成功,最起码是漏洞颇多。

再则,人物善恶的绝对化、性格的简单化。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坏人,更不存在所谓纯粹的好人。时代在发展所以童话世界一样也要发展。这一点宫崎骏和他的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尤其值得称道。宫氏的作品从来没有好坏的明确界限,但情节的矛盾冲突并不因此而减弱。相反,正因为“不明晰”才使宫氏的动漫神秘而魅力非凡。这份内在的细腻与神秘是欧美所缺少的,技术不能解决。美国在这方面尤其需要扬鞭催马。

赋予好看的动画超强的说理和教育意义,这一点并没有错。相反,无论美国式的开放自由还是东方式的腼腆个性,都能很好的消化吸收这种春风雨露式的说教。但是皮克斯类似的简单说理太多,几乎每一部影片都有一个山姆大叔简洁易懂、积极向上的精神烙印,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简单的说理要吸引观众就必须建立善与恶的强烈冲突对比。所以这类影片总会出现一个坏到骨头里的终极BOSS,似乎没有了大坏蛋情节就不完整了,故事就黯然失色了,主人翁的性格就无法凸显了……而《飞屋》正是这个老套模式。好人、坏人泾渭分明,人物性格简单平淡。老卡尔的孤独自闭;罗素的天真和啰嗦;唯一的老坏蛋,眉宇间的气势一看就绝非善类,问题是:曾静执着的他怎样就一下子性格突变了?!好人一目了然,坏人一眼看穿,高潮也随着大反派老头的跌下飞艇而全面拉开……

结局总是千篇一律: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从此XX和XX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孤独老人和缺失父爱小男孩的新生。除了对工业化略微的拷问和现代家庭悲凉关系的反映,《飞屋》还缺更深层次的思考。可能这也和导演“逃离”现实社会的想法有关,片子的中心讨巧的放在了“逃离”上。所以,这会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热卖动画但不会成为皮克斯的经典,更不会成为动漫国度的奇葩。

最后,则是故事情节展开的过于简单。

除去开篇动人的“四分钟”倒叙,本片都是一成不变的顺序播放,比起《冰川》恰到好处的刺激插叙,惊奇很少,动画剧情的发展因此缺少了些许的张力。

同朋友的讨论到了尾声,我们还是吹毛求疵的认为《飞屋》没有让人“爽”到位。对于我们来说,《飞屋》缺少的可能是观影时爆米花和可乐的组合,也可能是少了一部将一切交代清楚的续集。对于皮克斯来说,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和动画思想的深度值得好好揣摩多加补课了。

(凤凰网娱乐观影团特约影评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刘鑫   编辑: 孔悦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