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罗普洛斯(资料图)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哲学诗人
1984年,台湾的金马影展首次引进安哲罗普洛斯的《亚历山大大帝》,自此未曾缺席。1995年,当安哲罗普洛斯集大成之作《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拿下戛纳评审团大奖时,金马影展举办导演专题,甚至邀请导演来台。如今,大师远去,影展重新放映他在台湾片商引进前的七部影片。借用影展执行长闻天祥的话:“这是一场感伤的送行,也是重新认识的仪式。”
安哲罗普洛斯,华人影迷总昵称他为“安哲”。安静而富有哲思,诗意、哀伤、时而超现实的氛围,或许是他最为人熟知的印象,但安哲其实是最聚焦现实的导演之一。
希腊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神殿、雕像随处可见,可是比起其他欧洲国家,希腊可说是“错过进化的国度”,政治纷扰,经济萧条,2010年甚至国家破产。昔日的荣耀,只是突显今日的难堪。
安哲正是成长于近代希腊最阴郁的时期(1935年出生),军人独裁、二战德义入侵、英美势力干预、左右派对立,使他具高度政治意识。儿时父亲因政治立场不同被拘捕,“缺席的父亲”成为他一电影贯的主题。安哲服役期间因职务走访希腊各地,特别是偏远山区,使原籍雅典的他,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深深影响了他电影中的荒凉取景。
1970年,安哲交出技惊四座的处女作《重构》。影片讲述只身去德国打工的父亲返乡,儿子却如陌生人,妻子看似殷勤,竟与情夫一起杀死他。电影有着“罗生门”式结构,妻子、情夫在命案现场接受警察询问,重构事件发生过程。虽然有犯罪类型片的模样,但安哲拒绝去问“是谁杀的”、“怎么杀”、“尸体跑哪去”等细节,而将焦点移转到希腊乡村如此贫穷、悲剧必然发生的宏观角度。
安哲接着交出他的“近代史”三部曲。第一部《三六年的岁月》设定在1936年梅达萨克将军专政,却是以古讽今,抨击当年的巴巴多普鲁斯军政府。因当时军政府尚未垮台,必须以监狱对比希腊现实,以视觉语言取代对白,才能通过审查。削弱直白对话,以意在言外的视觉语言表达,成为他一贯策略。招牌长镜头也逐渐成型。
第二部1974年的《流浪艺人》是他影史地位最崇高之作,是枝裕和、许鞍华、关锦鹏不约而同选入他们心目中的十大电影。全片近四小时,宛如将观众吸入历史洪流,自在穿梭于1939至1952年间。影片讲述一群流浪艺人在历史洪流下的颠沛流离,在英军与纳粹、左右派对立下四处流浪的悲欢离合。首尾相似的处理,标志了历史必然重复的悲剧性。
近代史三部曲之三《猎人》,在军政府垮台后开拍,安哲做出直指人心的质问:一群猎人在雪中发现一具共产党游击队成员的尸体,虽然他已经死了25年,却仍在流血……猎人们代表资产阶级、统治阶级,而尸体是他们的罪恶感。猎人们面对镜头自白,倒叙他们的过去,最后尸体复活,进行报复。安哲以打破时空的超现实手法,直视被隐藏的历史。
结束“近代史三部曲”的提问:希腊如何走到今天这个样子。安哲的看法是悲观的,历史必然重复,回望只是痛楚。接着安哲交出长篇巨作《亚历山大大帝》,以主角亚历山大从俘虏腐败贵族、解放贫穷农村的革命英雄变成暴君的过程,检视权力必然腐化的本质,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做出归因。
(文/谢佳锦)
《雾中风景》电影海报(资料图)
“近代史三部曲”受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点、以及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影响,采取多角色、缺乏个人心理辨识、疏离效果的策略。接下来的“沉默三部曲”有着明确主角、更能移情的心理刻画和更类型的叙事。简言而之,更加普世了。
《塞瑟岛之旅》是“沉默三部曲”的开端,聚焦在一位老共产党员(父亲)流亡多年后回家却物是人非,在民主国家无所适从的尴尬,反映出了“历史的沉默”。本片也是安哲与音乐家艾莲妮卡-兰德若合作的开端,音乐成为安哲感性一面的最佳载体。
接着,安哲与最伟大的意大利男星马斯楚安尼合作,拍出“沉默三部曲”第二部《养蜂人》,用安哲自己的说法是:“爱的沉默”。女儿刚出嫁的老人遇上搭便车的年轻女孩,这对极端组合展开一段公路旅程,搅动一池春水。
“沉默三部曲”第三部《雾中风景》,是安哲最受欢迎的作品。影片描述了一对姐弟的寻父旅程,但观众很快就了解:德国的父亲只是谎言。这是一趟注定没有结果的旅途,仁慈与残暴的轮番考验。尽管安哲称之为“上帝的沉默”,但《雾》毕竟是安哲送给七岁女儿的礼物,在女儿建议下修改结局,试图穿越国界的姐弟,在黑暗后展开一片光明,堪称电影史上最动人的收尾之一。
《雾》中的小男孩问:“什么是边界?”下部片《鹳鸟踟蹰》正是回答这问题,却也提出更尖锐的:“要跨越多少边界才能回到家乡?”片中的“国界”不只是地理上的,更是人际间的咫尺天涯,是永恒的孤独。《鹳鹳鸟踟蹰》正面挑战政治问题,一度触怒了希腊正教主教。其中对难民、边境问题的探讨,也展现安哲十分关注现实的一面。
在这之后,安哲以《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永远的一天》两部更加纯粹的作品登上创作的巅峰。但他心心念念的仍是希腊的命运,千禧年后她拍出《悲伤草原》、《时光之尘》,以及尚未完成的《另一片海》,《另一片海》这部影片处理的便是希腊正在面对的经济危机,只是大师已去,我们再也无缘看见了。
安哲说:“我觉得当一个人对他自己身处的特定环境挖掘得愈深──对我而言是希腊──他将愈能与人共通。”安哲离我们很远吗?其实没有,他对自身民族历史的深刻检视,其实深刻地触碰每个人的精神内在。
(文/谢佳锦)
希腊电影大师,生于1935年,2012年去世。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制片多重身份。
他同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和西班牙的阿尔莫多瓦一同,构成了欧洲电影最后一道“大师阵线”。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