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打拐故事折射人性抉择与生活荒诞
导演:陈可辛
编剧:张冀
主演:赵薇/黄渤/郝蕾/佟大为/张译/张雨绮
类型:剧情
片长:133分钟
综合评价:★★★
剧情:
田文军(黄渤饰)和妻子鲁晓娟(郝蕾饰)婚姻破裂,儿子田鹏是二人唯一牵绊。一天,田鹏外出玩耍,一去不返。 寻子路上,田文军夫妇偶然结识了一群同样失去孩子的父母。大家相互扶持慰藉,从不放过一丝线索希望。多年过去,一个看似可靠的线索再次降临,促使田文军等人跋涉千里穿州过省,终在一户偏僻村落人家中,看到一个像极儿子的身影。在孩子的身后,却站着一个他喊着“妈妈”的农村妇人李红琴(赵薇饰)。丢失的挚爱能否找回?残缺的家能否真的破镜重圆?
评论:
在《中国合伙人》之后,香港导演陈可辛对于中国内地的现实题材似乎找到了窍门和信心,最新力作《亲爱的》敢于深入探究“拐卖儿童”现象,这种勇气在北上港导中可算第一人。而《中国合伙人》的80后内地编剧张冀也继续为《亲爱的》剧本操刀,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陈可辛早就在铺垫着逐步深入内地题材,企图心不只一点点。
印象中,有影响力的“打拐”题材影视剧还要追溯到纪实剧《九五打拐第一案》,多年来国内的拐卖现象未减少,影视剧的表现却并不多,今年陈可辛《亲爱的》与刘德华主演的《失孤》同时关注这一题材,或许会在大银幕掀起一股由“打拐”引发的现实主义电影风。
失子方:执迷还是放下?
《亲爱的》的最大特点是站在了失子方和养子方两个角度展现“拐卖”现象,给了观众更多层面的思考。失子一方的伤心难过、寻子心切自不必说,失子之灾对离婚夫妻的牵绊之情,令故事饱满真实。而失子人群组成分享会共同疗伤寻子的情节,无疑引入了更多家庭不同的境遇和处理方式,这种以往更多出现在国外影视剧中的“类教会”形式,出现在国内电影里,对国内观众而言肯定是一种新鲜的刺激,但反过来说,执迷的“教义”、领导人的自我矛盾,或许会让未必对失子之痛感同身受的观众对这种组织的存在意义产生一定质疑。失子之后,是一直不放弃寻找,发誓不再生育?还是放下执念,回到正常生活中?这种抉择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很难进行的。《亲爱的》用多个生活细节和情节设定拍出了这种人之常情,以及生活本身的荒诞感。
片中,分享会的领导者张译在酒桌上忏悔自己曾经残忍地吃过猴脑,之后,一群会员路遇可疑车辆,急忙抢救“被拐小孩”,却发现救来的是猴子,两件事形成的互文关系,是导演极具象征意味的“神来之笔”。
养子方:人情不敌法律
而以赵薇为主人公的养子方故事,则又提出了在买卖人口层面的另一话题——生与养的选择。作为人贩之妻,赵薇饰演的李红琴因丈夫的犯罪行为被发现,失去了养育两个孩子的机会。她开始寻求抚养“捡来而非拐来”的小女儿的权利,很明显,与福利院的申诉是漫长而低效的,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她开始寻求法律途径,也引发了其他意外的结果。对于一个被认定无法生育同时又丧偶的女性而言,养育一个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她一生的渴望,然而现实与法律剥夺了这一可能,尽管她与抚养孩子的情感都是真挚的,但正如片中台词所言,“法律总比人重要”,人情在规则面前处于弱势,李红琴的故事让人看到了她身上的母性之光。
片中,李红琴委身于证人却意外怀孕的情节,与上部失子方的故事相比,稍显离奇了一些,她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未完待续的,这也是全片最容易招致疑惑的一个点。对于这个人物的落脚处,导演的态度并不明显,也留待观众去想象。
以上的二段式故事几乎将影片横切为两个部分,这种明显的视角转换,很容易让人看清导演的意图。但从全片的结构来看,133分钟的时间略显冗长,内容太多,留白甚少,这也是导演无法解决的一大问题。而另一方面,在影片的表现手法上,虽然在煽情层面比较克制,但整体也比较单一和电视剧化,可以说,陈可辛对于人性真实有充分认识,表述也很清晰直白,但电影手法还是相对匮乏。
演员:赵薇奉献前所未有的演出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影,《亲爱的》大胆启用了赵薇这样的偶像明星,让她首度饰演满口方言的农村妇女,去除了一切的光鲜亮丽和外在包装,罕见地“大飚演技”,奉献了前所未有的演出,堪称是她演员生涯的一大突破。而实力派演员黄渤、郝蕾、张译依旧情绪饱满,塑造到位,佟大为则被镶嵌在他非常拿手的角色里。可以说,每位主演都拿出了扎实功底,并突显了表演特色,这也是陈可辛的一贯强项。
题材:引发社会关注已是成功
“拐卖”问题令人深恶痛绝,相关法律法规的待完善也值得人深思,除了买卖之外,一些乞讨集团拐走儿童致残后让其行乞的行为更是伤天害理,而这部分,《亲爱的》并未涉及太多,说明该题材还能深挖的部分也很多,陈可辛此时选择这个还没有被开发殆尽的题材,并在电影审查范围内能呈现出来,已经走出了非常成功的一步。相信影片上映后,对买方是否违法的认定,对受影响家庭的关怀问题,能引发社会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