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赵氏孤儿》的上映,争议渐多,陈凯歌也再次成为众议焦点,近年来,陈凯歌似乎日愈孤独,在一个鼓励向下、解构、退守和犬儒的年代,他精英式的理想主义追求,“影以载道”的劝学者姿态,每每令公众敬而远之甚至反讽嘲弄;陈凯歌又是尴尬的,身处商业环境,他的电影始终纠结于隐喻表达和市场收益,两难平衡而难做彻底。然而无论如何,当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奋斗与纠结沦为一种姿态的论争,当一个保有自我内心表达的严肃艺术家沦为笑柄,需要反省的,是他本人还是时代本身?而大众,是否真的理解陈凯歌?
 

《赵氏孤儿》面对的评价境遇,在某种程度上显影了中国电影的现状,个人追求与公众趣味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在彼此皆不削减自我标准的情况,会是怎样一个数值?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里,陈凯歌的‘正’一直伴随着某种难以名状的尴尬,而这种尴尬又源于何处、能否消解、怎样共容?就此问题凤凰网娱乐独家连线了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崔卫平以及因恶搞《无极》而红极一时的胡戈先生。

周黎明

崔卫平

胡戈

陈凯歌身上的人文气质跟我们这个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他试图兼顾大众的需求,但又无法做得很彻底。结果往往比较尴尬。公众对《无极》的反应更多是对陈凯歌精英姿态的嘲讽,如果他只关注文本类评论而忽视其他的,或许他能够平衡外界批评和精神的独立。陈凯歌的兴趣点和价值在正剧,大家也应该以正剧来评价他。就好像一个篮球明星发挥不是很理想的时候,你也不能用足球的标准来要求他。 【详细】
他有苦心固执的一面,这个是很难得的,他个人有种自省意识,并且可以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作为导演,陈凯歌拥有一个导演应该有的情怀。当然陈凯歌也有他自身的问题,他作为一个这样的导演,电影语言无容置疑,但是他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可以顺利接受的,他在自己的表达不太能衔接观众的认知。观众不买账可能也会提醒陈凯歌不要将自己包裹在过去、定格在过去,电影仅是他私密语言。如果他尝试新的语言新的故事,也许就是另一番样子了。 【详细】
自从《无极》之后,我就再也不看国产片了,失望透了,现在看的都是美国片或其他国外片。陈凯歌的片子我就看过两部《霸王别姬》和《无极》,《霸王别姬》还不错。他就是个普通的中国导演,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高在上,当时我的确把他气着了。我只是觉得陈凯歌在拍《无极》时,能透露出他一点都不懂电脑特技,这是他的一个很大的劣势。其实当年陈凯歌的《无极》相比同时期的《夜宴》《黄金甲》实在是好多了,起码陈凯歌的价值取向是没有问题的,我还能从中看出真善美来。所以相比之下,我觉得陈凯歌这一点还是可取的。【详细】
 
 
微博热议《赵氏孤儿》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观点

魏君子:瓜熟蒂落之作
 

如果《梅兰芳》因为无奈而半生不熟,《赵孤》就是瓜熟蒂落之作。陈凯歌才是得了黑泽明真传,好看的戏剧是你明知道结局是怎样的,但猜不到过程如此惊心动魄,人性如此可怕可恨可怜可爱,让人唏嘘。【查看更多】

毕成功:适合女观众之作
 

我觉得《赵氏孤儿》前半段是给女观众跟男朋友看的(和父母),后半段就是给女观众跟丈夫看的(和子女)。女观众可以利用本片好好教育教育男人,怎样进退、怎样屈伸,这里面有不少智慧,特别是女性角色明明已经不在了,而母性仍然主导着剧情、影响着人物。【查看更多】

 

陈凯歌曾因《黄土地》和《霸王别姬》两部经典之作享誉电影界,也被视为“第五代”导演中的翘楚。然而这些年来,他的多部电影都饱受争议,无论是走影展路线的文艺片《边走边唱》,还是商业大片《无极》,都未能获得口碑上的成功,甚至让他多年来承受了“伪大师”的戏谑嘲讽。其实,他在这些不获好评的电影中,都埋藏了自己的苦心孤诣,而这些情怀都是极具人文价值的。

负:《赵孤》结尾失重减重
陈凯歌错过了超越的机会

陈凯歌在一开始选择了颠覆,最后却放弃了颠覆。他自己思维的混乱,让这部电影的上半部和下半部接不上。程婴这个被历史和戏剧塑造成“舍己为人”的忠义之士,在电影的前半部从云端落到地上,接了地气,他的救孤是一连串的阴差阳错和不得已,他是被逼着走上英雄路的一个普通人。但到后半部又把他拱上祭坛成为悲情英雄,这个转折没有结实的铺垫,所以显得突兀,观众反倒不好接受。【详细】

负:《梅兰芳》放弃底线
没有拍出人物灵魂

梅兰芳并不属于梅家,他是属于艺术,属于普罗大众的。陈凯歌理应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判断不受干扰,拍出自己心中的梅兰芳,一旦放弃了创作底线,这部电影根本就不可能拍出真正的灵魂。人物自传电影理应抓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徐志摩对灵魂伴侣的追求是主线,张爱玲终生不断地写作是主线,而梅兰芳理应一直在唱戏,一直在练戏,但大家都把这条主线给荒了,梅兰芳展现出来的人生便不连贯了。【详细】

负:《无极》叙事显夸张:
一团乱麻与两个极端

陈凯歌显然被大场面和特技吸引了注意力,忙于把那些华彩的画面拼贴到影片里去。要把它们讲清楚需要更缜密、更清晰的讲述方法和更强的讲述能力。自己心里没有故事,老想着别人的故事,把各种各样商业大片中的故事元素都拼凑在一起,靠花里胡哨的特技画面来缝合。这样,整部影片看上去就像是女主角倾城身上的那件华丽袍子,缀满了导演能想到的所有好看的东西,但却不像是件衣服,穿在身上也很别扭。【详细】

正:现代社会“程婴”难寻
后半段才见陈凯歌的能耐

程婴是一个转变的人物,他和《霸王别姬》的程蝶衣不一样,程蝶衣是万世万物都变了他不变,但程婴不是。我不是无缘无故拍《赵氏孤儿》的,它给我们带来一个特别好的朋友,让我们想一想中国人自己在过去很漫长的岁月中间所积累起来的、真的可以撑住我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中国人有坚韧的性格,在极端困苦中间,不管是苟且还是不苟且都坚持活下去,最后完成一个人或国家或民族的一个愿望。 【详细】

正:《梅兰芳》是怀旧大片
陈凯歌剖析心路历程

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代伶人的领军人物,看到他巨大的成功,却不知最初观众只看到他的年轻漂亮,并未领略其技艺。他67年的人生中充满了挣扎与困顿。我们常说有人应运而生,有人应劫而生,他便是应运而生。我希望能带着观众走到已经成为历史背影的梅先生面前,看看他到底是什么人。 他外表谦恭温和,内心坚定隐忍,这力量的来源就像《道德经》里所说的“上善若水”,他如水一样永远柔软不刚强。 【详细】

正:谈拍《无极》心路历程
陈凯歌:命运的反思

作为人类,我们是能按自己的意愿,依据自己的意志活在宿命之外,还是我们只能做受命运控制的傀儡?这是一个大难题,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让我们所有人面对,有时候甚至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我确实相信人命天注定。然而矛盾的是,我却不认為这样就能免除我们努力使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责任,也不相信命运就是最终决定因素,甚至可以说我们本身就是自己命运大作的合著者。【详细】

 
 
众家谈“歌”:格格不入却难得
 
陈墨:陈凯歌是活脱的哲人
 

陈凯歌勤学苦思,尤好做哲理性思辨,以至于他的电影一贯曲高和寡。他总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追溯这种生存状态积淀的文化传统,在理性的审判台上加以拷问,是一个活脱脱的哲人或学者的形象。【详细】

杨远婴:陈凯歌依走在路上
 

陈凯歌电影创作的基调一直是那种和中国血缘关系断然撕裂的痛楚,并始终袒露士大夫式的精神忧愤,强调历史哲学的表达,他的个人艺术行为和电影文本皆成为文化苦旅的代名。90年代的陈凯歌似乎失去了出道时的原创力,然而回望整个电影界,又有多少人还像他这样沉缅于民族历史、热衷于人性建构呢?【详细】

王安忆:要学会聆听陈凯歌
 

替陈凯歌写剧本,首先要学会听。他是一个具有语言魅力的人,你千万不要被他的语言蛊惑,这样你才能读懂他。他的说话里,有三种形成冲突和混乱的因素,使你格外要留心的。一是理性的抽象的思考,这是可以越说越远、最后陷入茫然虚无的;二是感性的具体的场景,则是以镜头的方式出现;三是汉语言的表达方式,这是在不知不觉中诱惑他的,有时甚至会使他迷失方向。【详细】

 

一路凯歌

 

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陈凯歌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对成名之前生活、思想、艺术积累的小结,能够启迪我们许许多多的人。“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详细】

 
负:《刺秦》让人好遗憾
气势不小败笔不少

人物不妥当的丑角化处理,被观众认为是影片的一大败笔。无论是秦王还是荆轲,像在上演一幕幕滑稽戏,“这部影片中的人物说的似乎都是历史故事,但却让人不知说的是谁?”影片的第二大败笔是,“导演似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布置大场面和剪接上,片中人物似乎总在不停地唠叨,以至于观众对影片的印象只剩下血腥和持续的杀戮。”【详细】

负:《风月》格调较低
口碑票房一塌糊涂

抽象的叙事方法无法调理如此复杂的人物关系,对话太少让很多细节不明,人物行为动机不清。影片充斥着黑暗的元素,讲述的又是爱情主题,整体混乱不堪,也有人认为此片格调较低,有一些病态艳情的成分在里面。同样的演员阵容和制作团队,《风月》与经典之作《霸王别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片投资较大,但票房和口碑都一塌糊涂。【详细】

负:《边走边唱》太沉闷
国人也不一定看得懂

影片沉闷得让人感到崩溃,手法晦涩,与原著比,它的表现力很有差距,相对比较僵化,剪辑也有些莫名其妙。尽管努力地揉入民族、乡土等情结,却让国人都看不懂。为刘仲元所饰演的“神神”配上的唱腔,虽然声音低沉节奏缓慢,但是这种浅吟低唱却没有任何乡土的气息,与电影画面貌合神离。故事的节奏、人物对白等表达方式让人难以接受。【详细】

正:陈凯歌答记者问
荆轲是自觉自发的英雄

如果要问到我为什么会采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因为我觉得,荆轲在那样一个历史潮流中去刺秦,不是出于一个概念、出于一种简单的民族大义,或者他只是为燕国,或者只为太子丹本人。他是一个自发、自觉去刺秦的民族英雄。我觉得:如果这样去看待荆轲,今天的观众就找到了一个连接点。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一个观点在我对“荆轲刺秦王”的构想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详细】

正:东方情调下
女性角度的爱情电影

这是一部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的爱情电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两个主人公分别是一个用爱情塑造自己的女人与一个看到爱情就怕的男人。影片要在极致的东方式情调下演绎病态社会下的病态人生。抽象的叙事方法充满了隐喻,艺术感极强的画面和不断变换的摄影角度使得电影在视觉上看起来唯美丰满,而镜头的运用也强调了人物复杂内心的表现。毕竟一个中年人去写一段少年爱,其实是有许多凄楚的成分的。【详细】

正:它关乎原始生命
表达执着的怀乡感

影片以寓言的方式透过独特的视觉世界和意蕴深厚的自然景观突现两个顽强的生命。它表现出导演对社会和过去的深沉反思,也是对一个过去世界的关注。象征性、寓言式、民俗仪式化是影片的风格,它融入了对民族性格的思考,表达出一种执著的怀乡感。这样的故事要用灵魂阅读,没有情节和演员,没有角色和剧本,它关乎原始的生命和欲念,关乎由欲念而生的爱情,也关乎黄沙,尘土和河流。【详细】

 
 
 
众学者论陈凯歌作品
 
倪震论凯歌早期作品  

陈凯歌前期创作的三部电影《黄土地》、《大阅兵》和《孩子王》,既是他个人电影风格的展示,也被视为第五代电影探索的一条轨迹。在这三部作品里,早期第五代电影宏观视点、文化反思、叩问历史的理性主义,体现得最为明显彻底;同时,崇尚造型、影像表意、在广阔的西北高原和黄河背景上展开诗化的电影叙事,也是第五代导演革新电影语言的标志。而理性精神和电影诗情的综合,正是陈凯歌的特点,是他个人经历和学术造诣的鲜明印记。《边走边唱》失去了《黄土地》的开拓性和泥土气息,成为了早期第五代电影一首庄严的终曲。《霸王别姬》意味着陈凯歌电影创作的一个转折。【详细】

戴锦华

论《霸王别姬》

 

作为第五代“空间对时间的胜利”这一电影语言形态的奠基者之一,由《黄土地》的恢宏、《孩子王》的挫败,经《边变边唱》的杂陈,到《霸王别姬》的全胜,陈凯歌经历了一段不无痛楚与屈辱的心路,一段在中国的社会使命与西方的文化诉求、在历史真实与年代/谎言、在寓言式的历史景观与情节/人物命运的呈现之间,陈凯歌曾尝试了一次几近绝望的挣扎与突围。终于,在《霸王别姬》中,陈凯歌因陷落而获救,因屈服而终得加冕。【详细】

王一川

论《黄土地》

 

《黄土地》在中国电影史上首次让摄影机挣脱文字的理性束缚独立地摄取黄土地深层的意蕴,显示了镜头令人惊异的表现力。当大块大块贫瘠而夹带血性的黄土地扑面向我们摇来时,似乎可以瞥见黄土文化的精灵在旋舞。 【详细】

 

《赵氏孤儿》像是个在冲南的起跑线和冲北的目的地上做200米冲刺的运动员。影片有着陈凯歌一贯的暗喻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情结,却又要气喘吁吁地最大限度赚取票房。 《赵氏孤儿》讲的和“义”无关,影片仍有陈凯歌电影一贯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影射情结。小知识分子的卧薪尝胆,以及对自我身份认同混乱的下一代,都是对当今中国现状的投射。 《赵氏孤儿》不是严肃的剧情片。这让陈凯歌无法放下的故事的主题与影片定位显得有些排斥。为求票房,我们可以在片中看到陈凯歌艰难地俯下了庞大的身躯。 一个悲情的主题倘若悲得不够彻底,且叙事者一味希望想让故事喜闻乐见,那么这个故事一定无法打动人心。尴尬的话语、被遮蔽的情怀,这就是如今陈凯歌的处境。

 
观众:参不透陈凯歌的谜语

挥之不去经历直接影响了陈凯歌的电影主题。然而电影主要消费群体并非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当下的观众恰恰是陈凯歌笔下盲从的昆仑奴和软弱知识分子程婴,这是陈凯歌的悲剧。于是陈凯歌在程婴身上找到了共鸣:有些不允许讲的骇人听闻事件不讲明白,下一代是不懂的。而有些不允许讲的骇人听闻事件就算讲明白了,意识形态断层的下一代也根本不在乎。【详细】

凯歌纠结:让电影元神紊乱

与张艺谋和张伟平“艺人+商人”的组合不同的是,陈凯歌是夫妻档。理论上陈凯歌拥有张艺谋无法企及的绝对话语权。可他的过分强势令其电影元气混乱,走火入魔。张艺谋潜心研究商业市场后,尽管艺术上受尽批评,票房成绩有目共睹。陈凯歌的电影则始终纠结在隐喻表达和市场收益上。所以他的电影一方面晦涩难懂,另一方面票房青黄不接。【详细】

“大师”光环:不堪重负

陈凯歌一直背负着“大师”的光环。实际他近来尝试转型的几部电影里,这道光环早已褪去。最初《黄土地》沉闷的画面完好衬托出故事主题。可陈凯歌电影的艺术诉求在中国电影市场化后便难觅其踪。《无极》中,陈凯歌做了一次超越了自己想象能力的跃进。《梅兰芳》里,陈凯歌拿一个不占优势的本子重复自己。“大师”的帽子似乎有些不堪重负。【详细】

 
 

互动调查

1.您认为迄今为止陈凯歌哪部作品代表他的最高水准?
《黄土地》
《大阅兵》
《孩子王》
《风月》
《霸王别姬》
《边走边唱》
《荆轲刺秦王》
《和你在一起》
《无极》
《梅兰芳》
《赵氏孤儿》
2.您认为陈凯歌被误读了吗?
没有,他的电影表达与时代脱节
是的,他想表达的不为人所理解
说不好,不知是他太深邃还是时代太浮躁
3.您认为什么原因造成了陈凯歌的尴尬?
凯歌的深沉敌不过票房的镣铐
当下观众参不透陈凯歌的谜语
自我表达过多使电影元气混乱
“大师”光环让凯歌不堪重负
 
 

在中国影坛,陈凯歌素有“文化导演”的美誉,他的作品向以反思启蒙、哲理思辨见长,甚至有论者将他的电影称为作家电影、哲学电影。无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艺术为上、精英主义的思想在陈凯歌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潜意识中他不懈于有意迎合市场,他一贯权重的是作品的人文内涵。为此,一直进行着艺术的坚守,充当着文化英雄和文化贵族的角色。

不抱怨

怀谦卑

不勉强

今天是崩溃的时代,曾经支撑着我们的生活的很多东西都崩塌,大家都很迷茫,我们怎么活着?怎么活着算象样?人说一个东西要人格化,我说我们都是资本化的人,在中国这么多年久远的历史里头头一次发生,很多东西都丧失了,为进步、经济的发展付出了超高的代价。但是不等于说我就那么悲观,为什么我说这个戏里头有一点希望,这个希望所有的希望都是关于人的希望,所有的希望都是人带给我们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情形你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你一个人的力量都不可能改变大的情形,但是你要有这一个心,你要会去想,而不仅仅是茫然或者麻木的生存,就是这么一个感觉。 【详细】
忍辱不应该作为一个目标来追求,忍辱应该变成一个日常的状态,这个才是真正理解了忍辱的意思。如果说你是心里不服,表面忍着,这个非忍出病来不可,它是这样,它是觉得这是一个常态。就是说我对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儿都保持一个谦卑心,我对于正面的东西和反面的东西我都保持着一个有尊严的敬意,忍辱不是否定自己,忍辱更不是装孙子,忍辱就是不管别人是否拿诚心待你,你仍能够用诚心去对待别人,这叫忍辱。所以我这次一点都不在意大家反复的提及《无极》,我觉得对我来说那早就是浮云了。【详细】
我觉得大家都放下来看,我觉得事情总是有它的道理的,你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你现在在这个时代你都不能去勉强,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就像咱们这么聊天。好在哪儿呢?你肯定通过咱们俩这样的聊天,你对我有更多的了解,一定的,如果我不跟你聊,我爱谁谁,那作为媒体他就永远很难了解你,过去就是不太了解,不太了解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我觉得可能比过去的了解要多一点,深入一点。【详细】
 
独家专访陈凯歌视频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经历了《无极》山崩地裂般的惨败之后,陈凯歌小心翼翼地平衡着自己与公众的关系,如今的他会说“浮云”,甘愿“忍辱”,也愿意跟记者敞开心扉。这或许是好事一件,在对“教化”姿态的消解中,达到与公众的互相理解。然而我们更愿意看到一个用作品说话的、纯粹本真的陈凯歌。正如冯小刚所说,“凯爷最适合呆的地方就是象牙塔……你劝他平易近人,等于害了他。”或套用《梅兰芳》的台词,“谁毁了他的孤单,谁就毁了他”。唯希望他的叙事技巧,能够追上“理想”和“坚守”的脚步,一个不为人从外部和硬伤诟病的陈凯歌,才是我们真正寄予电影理想与厚望的。编辑:王春蛟、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