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 返回首页
  • 相关专题
  • 往期回顾
  • 网友留言

   1982年6月,一本对我国音乐发展史有卓著贡献的书籍《怎样鉴别黄色歌曲》横空出世,成功重启了文革之后一度停滞的文艺批判。近日,为呼应《人民日报》对《小时代》上纲上线的否定,本栏目迅速响应,认真贯彻,加班加点赶制出一份立于当下的“电影鉴别指南”,决心为和谐互联网环境,屏蔽艺术界毒草,揪出“一小撮”作品,做出绵薄的贡献。

  “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请出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也请走开。”——《人民日报》

  策划:姜太公;作者:海老鼠

毒草电影,和各种毒草文艺一样,对于人民群众是一种腐蚀剂。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又面临一场“栽毒草”和“铲毒草”的斗争。斗争不坚决,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毒性的价值观,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一小撮”强加于电影创作中,让人们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人民日报》的评论尖锐点出了当今中国知识分子“言必称西”的现象。今天我们就要对这些“全盘西化”的分子火力全开,在西方国家各类型影片中,各揪出一部“反动典型”进行点名批判,彻底揭露这些所谓“影史杰作”的丑陋面目。

《四百击》里的少年精神颓靡

《闪闪红星》中的潘冬子

少儿毒草《四百击》:

少年强则国强,这个真理放在中国、法国、美国都一样。可惜,法国人显然不是一个知耻而后勇的民族,在二战一败涂地并产出大量法奸后,又在战后继续“教育”出特吕弗、戈达尔这样裹着“新浪潮”炫目外衣的“欧式垮掉一代”。“反叛精神”本该是值得鼓励的少年心气,但为标新而立异,片中的少年就将旺盛的荷尔蒙浪费在了虚无的时间里。特吕弗所塑造的这位少年安托万,本来有着十足的怀疑精神,却不以先进的意识形态,去课堂上质疑所谓的学术权威,反而成为精神萎靡、离家出走、破坏社会建设的可耻小偷。更为悲剧的是,在这样一个充斥负能量的战后欧洲,竟没一个人出手帮助和挽救堕落少年,而任其随着毫无意义不懂节制的长镜头奔跑,企图寻找少年心底样貌模糊的自由。最终,走投无路的少年在涨潮海边望向观众的镜头,确实够新又“有浪有潮”,却也毒瘾式的,引着一批立场不坚定的知识青年同安托万一道堕落。

改造榜样《闪闪的红星》: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确凿的体现于潘冬子的红缨枪头,汉奸和鬼子的杀母之仇、民族之仇,深植于少年心中,让一颗红心蹦腾出民族的复兴大业。“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本着相对运动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李双江少将唱出“红枪小霸王”的豪情,让红色少年激励了下一代人。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