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总会说,高考是决定命运的时刻,这话有它的道理。但跟试卷选择题不同的是,人生的选择很多时候不关乎对错,只是决定你将以何种方式生活,而不管什么生活方式,你都有机会把它过好,就像超级玛丽游戏,藏着很多财富,只要你愿意跳起来找到它们。不信就来看看这些导演,他们都没有把高考当做对命运的判决书,在人生道路上做出精彩的选择。

 文/ Heisenberg

赫尔佐格年轻时曾有一段四处周游的经历

成名成家后的赫尔佐格

《陆上行舟》剧照

亢奋旅行

旅行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因为它是通过“体验”的方式来学习的,往往比书本知识更能影响你,毕业之后,迈开双脚看看这个世界,打开视野,你才会知道,世界到底给了你多么丰富的选择和机会。

精神偶像: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毕业年份:1961年

赫尔佐格认为,只有去徒步旅行,世界才会在你面前展示它自己,只要你去旅行,世界就会让你认识它。赫尔佐格高中毕业后,便开始去实践他的理念了,当然了,他说的不是普通的旅游,甚至连背包客都算不上,他只带着指南针、牙刷和换洗内衣,是真正的穷游党。不过,只要是把旅行视作磨砺精神世界的利器,我们并不一定非要模仿赫尔佐格,因为那样我们反而会落入失去自我的陷阱。

何况,赫尔佐格的疯狂不是任何人都能驾驭,更重要的是,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赫尔佐格却能一如既往,1968年他开始拍长片之后,这种执拗与疯狂始终在继续,到1982年的《路上行舟》达到高潮,他真的带着一艘巨大的船翻山越岭,期间他经历了剧组人员的众叛亲离,仍坚守着最初的决定。

选择适合你的,然后不管遭遇什么,都坚持去实现。赫尔佐格几乎是实现了一个神迹,那还有什么是不能实现的呢。

库布里克年轻时就相机不离手了

成名后可以抱着摄影机玩儿了

《巴里林登》剧照

理性兼职

在大学期间做一份兼职,是个明智的选择,毕竟国内的很多公司都要求两年工作经验,做兼职,跟拿到学位同等重要。不过,你也不一定要给人打工,只为拿到工作经验证明,选自己爱好的事情,磨练技能,有了真本事,很多事就会变得更容易。

精神偶像: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毕业年份:1945年

中学时代的库布里克成绩很差,甚至被认为是个脑子不怎么好使的学生,他父亲用尽了各种办法帮他,包括学下象棋,他的象棋确实技术突飞猛进,但学习成绩依然毫无起色,结果可想而知,他没考上大学。接下来,他的父亲又一如既往地做了件十分明智的事,给了他一台照相机做生日礼物。库布里克很快爱上了摄影,每天穿梭于纽约的大街小巷,或者跟朋友泡在暗房里,并开始给杂志寄作品,很快,他就被《Look》杂志看中。至于再后来,如你所知,库布里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导演。

所以,人生并不非要被看成由成功和失败构成,任何生活的经历里都存在价值,就看有没有人能发现它,库布里克落榜却拿起照相机的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电影摄影打下了基础,他的拍摄经常为电影带来革新,其中最登峰造极的是《巴里-林登》中的“烛光摄影”,即拍摄时不用人工灯光,只用烛光。正是由于库布里克有良好的静态摄影基础,成为导演后他也会特别在意相关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于是,在这场戏里很多时候都只用了三根蜡烛,而且只拍一遍就成功了。

侯孝贤年轻时候的照片(左二)

侯孝贤成名后

《风柜来的人》剧照

无奈当兵

在中国,很多没考上大学的人会选择参军,既可以不用那么快接触纷乱的社会,也可以在军队接受磨练,跟大学一样,它也是一种过渡。

精神偶像:侯孝贤

毕业年份:1966年

侯孝贤全国大专联考失败后,无奈选择了当兵,这种情况在大陆并不少见。主流的看法是,只有在大学才能学到东西,有很好的机遇,但其实,只要愿意学习,任何地方都是大学,任何地方都存在机遇,无论是大学还是军队,无非都是让你接触各种不同的人,然后认清自己的喜好,这个过程在离开学校和军队后还在继续。侯孝贤便是因为从军期间,看了英国电影《十字路口》,才确定了自己以后要走那条路的,从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向电影,退役后又去考了大学,他其实比很多直接考上大学的人更幸运,他们当中在选择大学院系前,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学的是什么,而侯孝贤这一次则明确选择国立艺专电影科。

后来,侯孝贤拍一部电影,名叫《风柜来的人》,说的就是高中毕业等待征兵那段时光里的事,片中的几个年轻人从茫然的生活,到做出不同选择,形成新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些感受都来自侯孝贤自己,在被高考成绩推向不同的人生轨迹,而后又迈向新的轨迹之前,还有时间允许你可以不用负责任地去迷茫一阵子,珍惜你即将到来的这个暑假吧,别去为未来恐慌,因为再回首,你或许会发现,这个暑假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仪式,一次成人礼。

昆汀年轻时也挺俊的

昆汀成名之后

《低俗小说》剧照

辍学打工

很多参加工作的人会感慨,学校学到的东西在工作时根本用不上,确实,有很多职业更倚重实践。但念不念大学,跟学不学习是两个概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人才有办成事儿的可能。

精神偶像: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

毕业年份:1978年(辍学)

你可能听过很多名人大学辍学的故事,昆汀则是连中学都懒得上,跑去上表演班,后来他觉得这个也挺没意思,就去音像店当店员了。大学是帮助你找寻人生目标的地方,同时也会提供足够的资源,所以,如果你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也找到了足够丰富的学习资源,大学就不是必须了(当然了,文凭是一道坎),昆汀很符合这个条件,所以他不需要念大学。

昆汀的“音像店大学”拥有同正规科班完全不同理念,比如它基本不教授理论,却能让你从大量看片中自然习得各类型、各流派的特点;它也不会给你指出必看的几百部,店里有什么片你就看什么吧,通常是能吸引眼球的居多,什么最吸引眼球?当然视觉风格突出,口味怪异,大胆奔放,草根庸俗的最好,就像一本《低俗小说》杂志,杂而有趣,叛逆却不脱离大众,这些,正规大学才不会教给他呢。

老被命运捉弄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年轻时很忧郁

成名后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自信多了

《机遇之歌》海报

苦逼复读

念大学和不念大学,都是个人选择,但不得不无奈地说,有时个人觉得一纸文凭很虚无,但社会规则却偏偏看重它,你要是不为之奋斗,以后可能会遇到不少麻烦,于是本着为未来扫除障碍的原则,即便没考上,也要拼命再考。

精神偶像: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毕业年份:1957年(16岁时开始上学,三个月后辍学)

说到上大学不是必须的,但文凭、学位可能是必须的这件事,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肯定感同身受,而且深受其害。他16岁时从一所消防员训练学校辍学,后来打算成为剧院导演,但当时在波兰,如果你想在剧院谋得这样的职位,必须的有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没办法,基耶斯洛夫斯基只好开始他痛苦的“高考”生活,由于此前他几乎没怎么接受过正规教育,所以对正规教育体系里的考试也很头疼,他一直考到1965年才圆梦,据说有一次他有落榜了,那天下着倾盆大雨,回家路上看见母亲在街对面接他,一时没忍住居然落泪了。

这段“复读”岁月里的痛苦显然是刻骨铭心,基耶斯洛夫斯基大约也尝尽了被命运摆弄的无力感,在1980年代,他拍摄了《机遇之歌》,片中,一位年轻医学院实习生在火车已经开动时奋力追赶火车,然后,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他勾画出了三种不同人生,因为赶上火车或错过火车,抑或是跟警察冲突被投进大牢,实习生的一生,就会变得完全不同。

斯皮尔伯格少年得志

斯皮尔伯格一直风光到现在

《决斗》剧照

天才入行

天下各种事,大多是第一步最难,因为都有门槛,进了门,很多事情反而简单了,从中学毕业,你就要迈进一个新的大门,遇到各种难题也很正常,关键是得厚着脸皮可劲地敲门,拿出初生牛犊的入行/入学精神。

精神领袖: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毕业年份:1965年

斯皮尔伯格中学时代就拍出了短片还赚了点票房,所以毕业后他做的头件事,就是往美国两所电影名校UCLA和USC递申请,但由于他曾把大量时间花在电影上,文化课成绩太差,这两所学校不肯接收他,他只好去了加州州立大学。

有一天,斯皮尔伯格坐公交车却鬼使神差的下错了站,发现面前正是环球电影公司的摄影棚,可想而知,他必然是兴奋地走上前去,可能是因为他的热情感染了保安,对方居然给他放行,还告诉他哪里现在正有拍摄。此后,斯皮尔伯格每天都准时来看剧组拍片子,天长日久,保安不但不再拦他,还跟他挥手问好。加上片场剧组人员庞杂,压根没人发现有闲杂人等闯入,到最后,混上了脸熟的斯皮尔伯格甚至还在环球的剪辑室找到了工作。

迈过门槛之后,斯皮尔伯格并没局限于做剪辑工作,他一直在拍摄短片,很快,一家电视台便放心了把一部电视电影《决斗》的工作交给了他。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入行经历,全世界或许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碰到,但并不是因为斯皮尔伯格是天才而你不是,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明确了目标后,却总是在等待,并把一时挫折当成不可上诉的终审判决。总之,有想法就赶紧行动吧,少年。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