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首映反响空前 映后讨论长达110分钟
2009年04月23日 09:26凤凰网娱乐 】 【打印已有评论0

4月22日,获得第十六届大学生电影节“特别推荐”殊荣的战争史诗巨制《拉贝日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内举办了第一场北京放映,大量影评人及媒体记者云集现场。能容纳400人的北国剧场内座无虚席,急于一赌真容的观众一直排到走廊和过道。映后掌声雷动,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著名影评人、主持人曾子航和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馆长汤道銮女士共同进行了现场交流,场面极其热烈,最后更成为各校师生观众针锋相对评价影片的大讨论,整个发布会持续长达110分钟,最后不得不因汤女士要赶飞机而“提前”结束。

两部影片大PK:王中磊“真心希望《南京!南京!》票房比我们高”

由于《南京!南京!》已经上映,因此映后交流环节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它和《拉贝日记》的PK问题。由于《南京!南京!》从日本兵的视角出发,表达了“日本鬼子中也有人”的主题,而《拉贝日记》从德国人的视角出发,表达了极端环境下爆发的人性光辉,因此有记者问“什么样的视角是客观的”?

王中磊表示:“虽然还没看过《南京!南京!》,但在中国用日本人的视角来拍肯定是不客观的,什么叫客观?第三方最客观。”稍后发言的一位观众表示:“《拉贝日记》中有一段是我感到非常震撼的,就是百人斩竞赛。本来这是我对《南京!南京!》的期望,但在这个片子里出现了,这应该是这类题材的电影中头一次表现吧!”

不过虽然面对档期之争、题材之争,王中磊还是表示:“我最近给陆川发短信,希望他来我们的首映式。虽然两个片子我都推荐给观众,但我真心希望陆川的《南京!南京!》票房比我们高。”

师生上演大PK 电影学院著名教授黄氏宪盛赞《拉贝》

主创对谈结束后,记者、影评人和大学生先后对台上嘉宾展开尖锐提问,“震撼”、“感动”等赞誉声中也出现了“过于戏剧化”、“外国人的视角中国人是否接受”等批评,一位大一女生直言她已看过《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影片,但她认为前者表现了中国人的抵抗,后者表现了外国人的救赎,虽然都是优秀的电影,但前者的角度更容易接受。当被问到“你真的看到抵抗了吗”这个问题时,这位学生落下了眼泪。

也许是对这位学生解读《拉贝日记》的角度不满,一位70多岁的女教授在没拿到麦克的情况下站起来直抒胸臆:“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要说现在的年轻人看电影有点偏颇。《拉贝日记》当然要以拉贝为主角,为什么我抢先一步发言,因为这电影太震撼了。它是以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为什么德国人拯救这么多人就不能接受了?大家要考虑什么是人、怎么看待地平线上的人。”

此后没多久,电影学院文学戏教授剧作专业的著名教授黄氏宪先生也大声喊了一句“我说两句”,然后起身说到:“我要对《拉贝日记》的导演表达最深的敬意。我要说,《拉贝日记》证明我们的民族是宽容的,我们没有用仇恨回顾那段历史。写过《南京浩劫》的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日本人在忘记,但德国没有。《拉贝日记》把日本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宇飞 /文

延伸讨论:“有人性的日本兵?我没看到”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馆长汤道銮女士的到来令现场充满“考据”气氛,不少问题围绕“事实是否如此”展开。尤其是在《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片在关键问题的处理——如国际安全区到底由谁建立、拉贝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当时是否有人性未泯的日本兵等问题上,汤女士直言不讳地给出了回答。

汤女士介绍,其实拉贝并非真正的纳粹党,当时他为了在西门子厂区内建立一个供职工子女上学的幼儿园,不得不接受德国要求他加入纳粹党的命令。此后,他在20多名外国人组成的国际全区委员会提名下担任了主席一职。1937年12月1日,逃离南京的南京市长把执行市长的角色交给拉贝,并留给他3万袋大米、1万袋面粉等有限物资,拉贝等人不得不在此条件下庇护20万难民。为表明历史真实,汤馆长特意带来由拉贝亲笔签名的安全区地图,该图范围覆盖方圆3.8公里,拉贝通过上海领事馆将地图转交日军,当时不少日本兵背后贴着地图行动。由此,拉贝保护了安全区内的很多民国建筑,包括美日大使馆、南京大学等著名建筑。1938年1月,当其他使馆人员陆续返回南京、南京大屠杀濒临结束之际,拉贝不得不再次奉命离开,为他送行的3000名金陵女校学生给了他“活菩萨”的称号。

现场有影评人问到,《南京!南京》中出现了角川等“很有人性的日本兵”,且是主角,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的日本兵?汤女士回答:“我虽然不是南京大屠杀方面的专家,但南京大学历史系民国研究所出版过58卷的历史资料,我都看了,没有发现这么有良知的日本人。当然,不能说没有,只是我没发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孔悦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