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女人是老虎》演唱者李娜出家
2007年06月11日 18:00北京青年报  【

李娜出家前唱过一曲《女人是老虎》,虽不像《青藏高原》那样走红,倒也诙谐风趣:“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走过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老和尚悄悄告徒弟,这样的老虎最呀最厉害。小和尚吓得赶紧跑,师傅呀! 呀呀呀呀,坏坏坏!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心里来。”小和尚凡心初动,难免惶恐不安,寥寥数语,神态毕现。

此歌创作缘起不详,是否受过前人启发亦不得而知。不过,若说歌中叙事与清代才子袁枚小品《沙弥思老虎》(见《新齐谐》)不谋而合,大约不算牵强。

《沙弥思老虎》说五台山有个禅师,收下一个3岁小沙弥为徒;二人在五台山顶修行,从来不曾下山。十多年后,师徒二人双下山,沙弥见了牛马鸡犬,竟然一个也不认识。师父不得不为小沙弥一一指点启蒙:“这是牛,可以耕田;这是马,可以骑乘;这是鸡,可以报晓;这是狗,可以守门。”沙弥唯唯应答,表示知道了。不一会儿,走过一个妙龄女子,沙弥十分惊诧,忙问师父:“这是什么东西?”师父怕徒弟萌动凡心,严肃正告他说:“这种东西叫老虎,人要是接近它,一定会被它咬死,连骨头渣子都不剩。”沙弥又唯唯应答,表示记住了。到了晚间回到山上,师父问沙弥:“你今天下山见识了不少东西,有没有心上放不下的?”沙弥说:“一切东西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里总觉得割舍不下。”师父本打算叫沙弥离“老虎”远一点,没想到“老虎”却闯进心里来。多年与世隔绝,一朝断送修持,师父心境,可想而知。

即使不是本土沙弥,换作异邦市民,如果身处同样情境,照样会产生同类反应。文艺复兴先驱、意大利作家薄伽丘(1313~1375),在其名著《十日谈》第四天故事开头,特意安排一段小伙爱绿鹅插曲,与《沙弥思老虎》主旨相近,殊途同归。

故事说城中男子腓力·巴杜奇,因妻子亡故,万念俱灰,发誓抛弃红尘,去侍奉天主,遂带两岁幼儿,在山里找了间茅屋住下,靠别人施舍、斋戒祈祷过日子。山中度日转眼就是十几年,孩子除了父亲没见过第二个人。一日,腓力欲下山讨施舍,儿子主动提出同行,以便日后代父做事。腓力自忖儿子平时侍奉天主十分勤谨,到浮华世界走上一趟,尚不至于迷失本性,欣然同意。于是二人一道进城,一路上皇宫、宅邸、教堂看不尽,小伙子不断发问,腓力一一作答。不料巧遇一队女宾参加婚礼归来,小伙忙问这是什么东西,腓力警告说别看它们,它们全是祸水。儿子认为祸水也该有个名字,可老子不愿意让儿子知道她们是女人,就说她们叫“绿鹅”。别看小伙子平生没看过女人,眼前诸多事物全不放在心上,这会儿却冷不防对老爹说:“亲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老腓力听罢,追悔莫及。

两个故事,一先一后,时间相差几百年;一洋一土,空间相距几千里。主题却是相当一致,那就是人性无处不在,不可窒息;欲望无从规避,不可抑制。薄伽丘直抒胸臆:“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王阳明当年大发感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可作反证。“心中贼”者,人之欲望也。其实,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试图通过丑化欲望对象,来泯灭人们欲望,从来就是别有用心,自然不得人心。

   编辑: 苏桂君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