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综述:《团长》修正观众当代史知识 人性挖掘更胜《士兵》
2009年03月11日 20:03凤凰网娱乐 】 【打印已有评论0

凤凰网娱乐讯:《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12集之后,四家卫视在一番“暗战”后基本达成一致,播出情况正渐入佳境,然而观众反应不一,褒贬皆有。据凤凰网调查表明,将近四成观众认为《团长》的剧情和剪辑太乱,看不懂这部剧到底要说什么,难复当年“士兵”之勇;而超过六成的网友则表示,《团长》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在于重现了中国远征军抗日的那段 ,并在那种历史环境里,把人性刻画得真是而鲜明,精彩程度丝毫不逊《士兵突击》。

而正真的核心问题在于,“炮灰团”的那些事儿,真实地还原了中国远征军的那段历史,剧里很多情结和细节被很多人质疑的同时,质疑者的当代史知识,也正面临着被修正或补充的必要。

剪辑混乱 剧情毫无逻辑

剪辑混乱,这是反方观众目前对《团长》的评价。《团长》小说已经出版,看过小说的一些观众表示和小说原作相比,电视里的某些情节存在时间顺序上的错位,由此导致了逻辑上的不合理。在小说中,收容站的散兵们为了生存,自动以觅食为目标组成了小团体,一段“猪肉白菜炖粉条”的黑色幽默将这群溃兵的众生相描绘得活灵活现。而在刚刚播出的剧情中,这段“粉条戏”则被放在了被收编整顿之后。“哪有被整编了还自己去找吃的?”某网友评论道,“不是说看不懂,而是不合逻辑。”

同时也有网友表示《团长》的叙事不是很流利,插入了很多闪回的镜头,要是没有看过小说还真不容易看明白。“剪辑简直是乱七八糟,节奏一会快的要命,一会又慢的要死,有的没交代完就马上换另一个镜头。""尤其是打坦克的那一段,也许是为了突出战场的气氛吧,但是画面太乱了!”

对此,导演康洪雷信心满满地说,目前给《团长》下定义还为时尚早,希望大家看完全剧后再做评论。

《团长》是对中国人当代史知识的修正和补充

如果说《士兵突击》讲的是“许三多精神”,《我的团长我的团》要表达的则是“中国人的精神”。《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为背景,讲述了抗战末期聚集在中缅边境小镇禅达收容所里的一群国民党溃兵的故事。日本人此时已逼近国界,打算切断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本来他们已毫无斗志,只想苟且偷生,但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团长龙文章让这群人重燃斗志,以死抗争。对此,很多网友表示,应该向《团长》的主创致敬,是他们为大家还原了中国远征军为国捐躯的历史。

“写远征军只是为了向他们表达一种敬意”,《团长》编剧兰晓龙说:“我想说,我是在向一群人致敬,向那些长眠在中缅边境的中国远征军致敬,他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同样是抗日经典形象,跟《亮剑》中的李云龙比,再兰晓龙看来,龙文章就是一个骗子,他一无所有,军服、军衔是偷的,连名字都是偷来的,惟一不是偷来的东西就是他爹妈给他的骨肉。而正是这些不同于以往军人形象的“炮灰团”成员,把中国远征军的故事还原到电视观众面前,还原一段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的历史。

有评论认为,因为这部剧,中国凡20岁之上者的当代史知识,也面临着被修正和补充的必要。

不宜用《士兵》的眼光看《团长》

《团长》在播出前就被热捧,无疑是踩在了《士兵突击》的肩膀上,并且“编剧+导演+主演”完全沿袭了“士兵组合”,难怪兵迷们会对《团长》有个极高的惯性式期待,但《团长》可以等同于《士兵》的“续集”吗?

如果说《士兵突击》表达了和平年代里一个童话般的人生逐梦过程,那么“团长”则建筑于一段异常神秘、沉重的史实中。因此,在人性深度的挖掘上,《团长》比《士兵》更胜一筹,而创作者也肯定不只是为了给“士兵迷”们创造一段与偶像重聚的机缘。

从历史真相和教化意义的角度看,“士兵”以讲述人生的不懈超越而为首要,“团长”则首先担当起修正历史、拨清沉疴的使命。这可能让一部分纯正的“士兵迷”不太适应、不感兴趣、不免失望,也必然让更多的非“士兵迷”加入到观剧和品评的行列。

正因如此,仅以“士兵”的眼光去看"团长",殊为不宜。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