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飞:康导心态像《夜宴》时冯小刚
2009年03月22日 17:18北京晚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团长》引发的针锋相对、锱铢必较的两极化评价基本算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最为剧烈的一次,以前“享受”这种“舆论地震”待遇的都是电影,且大多是大型商业电影,比如《黄金甲》、《夜宴》、《赤壁》等。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电视剧作品是为观众而创作的,必须要被观众接受,才能实现它的诸多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吊诡之处在于,所有主创在接受访谈表露心迹时都提到:这次拍得(或演得)很过瘾,很难忘,他们注重自身体验,反而很少直面“是否为大多数观众而拍”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一直想聪明地回避“为谁而拍”的问题,这种回避,印证了创作者的思路,也反证了各种争议迟早将出现。

《团长》去除因急于收回前期巨额投入(包括事故赔偿金)而产生的注水行为外,应该说,创作态度还是认真的。文本基础不错,导演在对人物的塑造上也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全剧的主旨是想凸显战争环境下普通士兵众生相,还原先烈赴缅抗日血战实态。士兵的还原做得很“使劲”,个性化特点鲜明;血战实态目前看相对较弱。瑕瑜互见之下,比较让人不大接受的“硬伤”包括有节奏拖沓,闪回过多,台词过贫,特写过全,对比过少等等。这些“硬伤”显而易见,不是祭出“艺术追求”四个大字就能掩盖得住的。单举节奏拖沓为例,很多无关痛痒的“生活流”琐事可以一拖一集甚至两集,如果是一部文艺电影,观众在慢节奏中领悟到美感,两小时内尚能接受,如果一部四十三集合共三十多小时的电视剧始终都以这种慢吞吞的节奏行进,对观众耐心的考验将过于苛刻。

《团长》出现的背景是《士兵突击》的大火,加之以往《激情燃烧的岁月》积累的口碑,让主创特别是导演在创作时有了远超一般电视剧的巨大自由度。从导演康红雷的心态来讲,他的前两次关于军旅题材的尝试已经触碰到“天花板”,达到了让人艳羡的高度,这一次挑战他希望看到能超越“天花板”。这样的心态跟拍摄《夜宴》之前的冯小刚有些相似,他们在获得某种风格的巨大成功后都急于向世人展示他们对另一种风格的驾驭能力。《团长》的台词特色,演员表演时的某种自我掌控状态,都喻示着导演以突破性追求为目标。但是,当下的康红雷和当年的冯小刚都忽略了“语境”问题,即你追求的舞台式、话剧式、心灵式风格是否适合电视剧或电影的“语境”。当年的《夜宴》是商业电影啊,你当然不能满片欧化台词让观众感觉不伦不类;现在的《团长》更是公共平台播出的被拿来获取“万恶”的收视率的商品,你当然不应过于追求人性、情怀、哲理,更何况选择的表现方式如此繁琐、诗化、极端。

有人一直拿“要允许创作者的个性化追求”来替《团长》辩护,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但它并不适合套在一部号称“《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全力打造的史诗战争剧”上,由这样的前提引发的期待心理跟《团长》本身风格形成的巨大落差,势必引起激烈问诘。这也说明,特别是对电视剧来讲,附着其上的个性化追求一定是相对的,是以尊重大多数人意愿及欣赏观念为前提的。想超越天花板,不是跳得高就行,还得看天花板本身答不答应。

谭飞 J187

冯小刚   夜宴   团长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谭飞   编辑: 胡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