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如今扎堆出现的“剧二代”们,顶着前作光环是真,但制片方和创作者的诚意却好像大不如前。赚了眼球,却砸了牌子,实则得不偿失。可是,为什么创作者们还是前赴后继地培养“剧二代”?
…
|
|
热播剧珠玉在前,给翻拍剧带来的商业价值,是大部分翻拍剧的“先天”动力。湖南广电集团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谊进也承认,这种方式很讨巧。“所有电视台翻拍的电视剧无一例外是曾经的热播剧,都是经过市场考验的,无论从品牌炒作还是后续的市场运作都有原创剧无法比拟的优势”…
|
|
对于片方来讲,翻拍经典作品省钱省力,“我们的一部电视剧能不能火,自己心里是没底的。制片方选择这样做,也是为了降低风险”
;翻拍剧本身就会有一定观众基础,翻拍后融入新元素后又能吸引新观众,较容易承受高风险,电视台也愿意买翻拍剧”。…
|
|
也有专业人士承认,翻拍是没有创造力的表现。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教授张阿利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翻拍剧泛滥说明了原创资源枯竭,编剧已经不在创新上下工夫,“一味地跟风、模仿已经占据了市场主流,这样必然会引起原创市场的缺失”
…
|
|
翻拍热门电影对电视剧拍摄而言,简直可谓“一本万利”,“节约了成本,光道具就能省不少钱,再加上营销上几乎零成本投入便能坐收渔翁之利。虽然电视剧可能在电影之后才播出,但正好能借着电影的势头再热一把。这样算起来,不仅片方卖出版权不成问题,收视率和人气也能有保证。”…
|
|
|
|
现身说法
|
|
|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经典剧不时换上新装,只能说明原创匮乏和电视剧市场的不完善。 |
|
北京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春良 现在全国范围内一剧难求。翻拍剧过多制约原创的繁荣 |
|
著名编剧张永琛:
我们的创作出现了问题。 |
|
传媒大学教授袁方: 因为市场化,导致很难出现好的剧本,所以大家都在求安全。 |
|
山东大学教授宋乐永: 翻拍剧的盛行也反映了中国影视剧编剧在创作中地位的薄弱。 |
|
湖南卫视总编室李浩主任: 自制剧绝不是唯一的出路,翻拍剧更不是。
|
|
江苏卫视自制剧主任郑仁湘: 剧本创作又跟不上观众需求,所以经典拿来翻拍也是在所难免。
|
|
翻拍剧过多会使观众产生厌烦心理,再好的剧作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折腾,往往一部翻拍剧拍不好,让观众厌倦,其他的也会受牵连。而且有些翻拍剧改得面目全非,破坏了原剧在观众心目中的美好印象,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
|
“翻拍的热播剧一开始都会看看,因为老版好看,但是大多数翻拍剧总觉很难超越旧版。”在记者采访中,很多观众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超越旧版”其实也是一直困扰各电视台的问题,因此每一部翻拍剧都使出浑身解数试图“创新”和“超越”。
…
|
|
“翻拍其实是种无奈之举”,谊进这样解释湖南卫视为何青睐翻拍剧的原因,“对於电视台而言,买进原创剧其实是件非常有风险的事,如果是名演员、名导演的剧还会有一些卖点,如果主创都是无名之辈,风险太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也要权衡投入产出,根据以往经验,翻拍剧本身就很有噱头,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很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
|
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教授张阿利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翻拍剧泛滥说明了原创资源枯竭,编剧已经不在创新上下功夫,“一味地跟风、模仿已经占据了市场主流,这样必然会引起原创市场的缺失”,我国著名编辑张永琛同样在其博客上将矛头直接指向“我们的创作出现了问题”。
…
|
|
|
|
|
|
在这个全民怀旧的年代,一个熟悉的故事,至少能在满坑满谷的影视博览会上让人眼前一亮。热衷翻拍实为商业利益在驱动。翻拍剧从一开始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商人逐利,也可理解,问题是,扔进去那么多钱,翻拍剧成功的有多少?
|
|
|
|
|
凤凰网娱乐频道 | 编辑:许绩林 策划:许绩林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