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娱乐傻瓜化造就职业粉丝怪胎
2007年11月07日 13:22中国新闻网  【
相关标签

李宇春前段时间赴港演出,被指动用职业粉丝接机。

相信不少人都曾在屏幕上见过这样的场景,一群青春过剩、热情过剩、时间过剩的年轻人身着统一服装,或手举荧光棒狂摆,或张开大嘴声嘶力竭的吶喊加油…… 香港《文汇报》今天刊发分析文章称,这就是时下最能吸引大众注意力,最为“明星”们所重视的“职业粉丝”。

该报指出,职业粉丝是一群为制造明星而哭泣、欢笑的人。它的出现乃是产生于时下流行于电视屏幕上的各种“选秀”活动,而它的迅速发展及壮大,成为娱乐业中不可轻视的一股“势力”则应归功于眼下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所造就的娱乐受众傻瓜化潮流。

在过去,无论是粉丝自己还是关注粉丝的人,对于粉丝的存在大都“认识”在追星、忘我一族等特征上,可是,自从明星选秀节目全面催生了“明星”人气指数这一新兴的造星方式之后,粉丝,在一个夜晚之间,就从过去的“无私”“忘我”的追星族,变成了一种“有偿”“有意”且分工明确的职业拉拉队。

职业粉丝 人气造星

“嗓子嘶哑60元,泪流满面100元,昏倒一次200元,如果选手晋级将会有奖金”,这是流行于职业粉丝圈子的“时价”。而对于职业粉丝来说,每参加一次为明星造势的活动,可以拿50元报酬,活动多的时候,一个月下来能收入2000元,这已是圈内公开的秘密。

由此可见,职业粉丝团已经达到了“明星经纪公司”的水平,绝不是一句虚言。“现代粉丝造星的能量真不能小看”。这是不少资深的娱记们看着一个个“未来星”带着自己的粉丝团南征北战在各式各样的“娱乐舞台”上之后,所生发出来的感叹,粉丝团所到之处,造势用的彩绸、标板和专门用“过生日”的名义来炒作的生日蛋糕应有尽有。而在各种各样的娱乐舞台下面,似曾相识的“职业粉丝”更是为了制造“明星”的人气,用尽了各种手段。

粉丝的职业化带来了粉丝的商业等级化,按行规,最普通的“职粉”,指的是那些专门在台下举着海报狂喊明星的名字,狂摇荧光棒的人。中等的职粉的造星任务则是为想当明星的选手们制作个人网页,到热闹网站发各种各样的帖子,扩大“明星”的影响力和影响面。而更高一级的策划级职粉,所从事的“追星”工作,则是为“打造明星”写追捧文章、写书、出书等。

扎堆起哄 主导艺术

前一天还是“我型我秀”的粉丝,第二天就成了“好男儿”“饭”(fans的谐音)。在内地,这种为各类“造星公司”“娱乐公司”所雇用的职粉到底有多少?这个问题不仅对于笔者,就算是对于那些个雇用职粉、炮制职粉、利用职粉的人来说,恐怕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我们不会泄露明星的名字,也不会泄露关于他们的隐私”。这是职粉们共同遵守的“赚钱道德”,然而,职粉的存在与造星的方式是不是也一样如此道德呢?

最早的“职粉”出现在“超女”的比赛中,据业内人士透露,曾有一位超女一开始人气一直“高不起来”,在进总决赛时,她雇用了一个职业粉丝操作,为她制造新闻发布新闻,果然她很快就有了不错的人气。

是啊,在这个“一夜成名”等同于一夜暴富的年代,在这个不管一个人的艺术潜质到底有多少,不管一个人的艺术水平到底有多高,离开了炒作就别想成名,离开了造势就等同于从此默默无闻的“娱乐时代”,投资“职粉”雇用“职粉”炒作造势,比过去“出名靠包装,靠花钱购买短信”显然要廉价得多,快速得多,也有效得多。

有人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当前的娱乐市场已进入以粉丝为主导的时代。

此话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有一股浓浓的阴谋的味道。

傻瓜化的娱乐方式造就了大众傻瓜似的娱乐快感需求,也造就了“一个章子怡能抵一万个孔子”的娱乐怪胎。在这个时代里,真正的艺术大师是很难成名的。而傻瓜化的娱乐所造就出来的“傻瓜化”艺术欣赏水平,更是需要我们的娱乐舞台要有一批以取悦观众为最高艺术理想的明星。

从人的本性上来说,娱乐的需求是一种本能的需求,而最能够满足这种“人性”本能需求的方式,莫过于跟在众人的后面“扎堆”、“起哄”,事实证明,越多人为之流泪的人和事就越能感动人。如果人群中有那么一位对于大家都喜欢的某一件事、某一个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不但得不到“快乐”,相反,肯定会被人不屑的“白眼和口水”所淹没。

职业粉丝的出现正是抓入了人性的软肋,利用了大众的盲从这一缺陷,让大众失去了对于娱乐、对于艺术、对于明星的最基本判断,而陷入“人气”的陷阱中,人云亦云。

查看娱闻八卦/浏览精彩辣图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东方尔   编辑: 沈子超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