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关于文艺,仅有激情是不够的
2008年07月02日 10:41新京报 】 【打印

作者:肖复兴

今年汶川地震震撼着亿万人的心,让许多艺术工作者重新看待并反思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而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发自真心的渴望拿出和这场地震相关联并相匹配的作品来,无疑,这是我国文艺很可观的景象。只是突然那么多的艺术创作者蜂拥而至,据说仅影视创作的剧目就达20多部,这样扎堆儿的景象又实在值得警醒。难怪成龙感叹并告诫即使拍出来的也是烂片。这样告诫并非泼冷水,艺术创作需要激情,但也同样需要沉淀,需要思考,需要厚积薄发,这些经验之谈,并不因为是老话重提就没有道理。

近日,仅话剧在北京有两台要上演,分别是人艺的《生,活》与国家话剧院的《坚守》。人们担心这样的急就章的艺术水准,参加人艺话剧演出的朱旭老爷子,站出来为其辩解说,人艺有传统,当年老舍先生的《茶馆》最初也是为配合选举创作的。朱旭老爷子说得没错,当年老舍先生最初写《茶馆》确实为配合选举,但后来他写着写着就偏离了选举,轻车熟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地。《茶馆》的成功,恰恰是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处理得好的典范,它以卓有成效的实践,说明急于配合任务往往会欲速则不达,而长期生活的积累和思考,尊重文艺创作规律,才有可能让艺术之花适时盛开。

文艺创作的各种门类有其各自的创作规律,此次抗震救灾,诗和报告文学应该责无旁贷,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刻。但是,那么多剧组奔赴第一线,在余震不断的现实里无论扮演灾民或救灾者,还是执导摄像机调动拍摄虚构的场面,尽管勇气可嘉,心情可敬,但总显得并不那么合时宜。地震现场不是摄影棚和影视基地,更不是片场、秀场和赛场。人们需要的并不是看到他们的生活再现。艺术给予人们的,应该是更高一层次的审美和思索,而不仅仅是现在进行时态的照相式的写照。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的书记员,但这个书记员并不等同于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家的现场即时报道。

如此多影视创作组集中于抗争救灾这一题材,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人们担忧其艺术水准,也是可以理解的。套用本雅明的话说:大规模的传播意味着内容被非语境化。也可以说如此规模的抗震救灾的剧目,内容被非语境化,便很可能改变了我们的原初意义,降低了内容的有效性。还是本雅明说:过度使用和不断重复,而使得其意义被排空。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不要好心而没有把事情做好。

事实给我们提供了例证。非典期间,也曾经急匆匆上马几部影视剧和话剧,但基本没有什么成功之作,时过境迁之后,人们几乎连剧名都忘记了。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国难面前,满怀赤子之心,是难能可贵的。只是我们激情有余,理性欠缺,我们容易冲动,但人们需要我们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我们对这场千年大灾的深刻思考,和对这场大灾之中我们民族精神的重铸,以及对这场重大的民族记忆的整理和存留。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肖复兴   编辑: 王肖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