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午报:制造“娱乐话题”不是治学路径
2009年01月13日 10:52新闻午报 】 【打印

作者:吴为忠

自从《百家讲坛》走红以后,上“讲坛”也成为一些学者教授的“治学”路径。办了七年的“讲坛”虽然出了像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明星学者,大多数登上“讲坛”的学者教授并没有打响自己的名气。《百家讲坛》引起轰动效应,一个常遭诟病的话题,就是制造具有眼球效应的观点。

哗众取宠并不是一个学者应该具备的态度和立场。新鲜度退却后回归到平静,这是作为一档普及“国学”和“历史知识”的“讲坛”,应该具有的文化氛围。《百家讲坛》轰动之后,值得关注的是,上不了“讲坛”的学者教授也不甘寂寞,瞄准关注度极高的娱乐圈,制造热门话题,成为学界的一股不良风气。

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罗萍教授把批评指向歌曲《常回家看看》,她硬是从中看出了“性别歧视”这个“不和谐音符”。罗萍说:“在大家心目中,爱唠叨的是女性,该受累的也是女性。”尤其是“生活的事情和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这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

《常回家看看》唱红春晚,深入人心,作为一位长年研究妇女维权问题的专家能够从“集体无意识”中发现性别歧视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究竟是学有专攻,还是哗众取宠?从这一“独特见解”几乎无人赞同的反应中就可以一目了然。但是,罗萍教授一夜成名,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人物,达到“娱乐话题”的影响力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像罗萍教授这样哗众取宠的言论在学界并不罕见,心理学学者张结海自从抛出“章子怡的伟大被低估了一百倍”的言论以后,经过2年时间的课题调查,得出了李亚鹏、谢霆锋这样的中国帅哥成为西方女人眼中的“丑男”的结论。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的一句诗,有两种解释:一是褒义,用以形容写文认真,在语言上狠下功夫;二是贬义,含嘲讽之意,形容爱作怪异不凡之论的人。学术界是一个理性之地,学者不能为了一点名气而感情用事。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又没有沟通的平台,竟发生了学者讲学需要出动有头戴钢盔的保安的新闻,这是值得学者教授引以为戒的教训。学术有专攻,治学需严谨。为了博取一点虚名,爱作“怪异不凡”之论,这不是治学的成功路径。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吴为忠   编辑: 张园园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