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之辈》后,口碑能帮国产片逆袭吗?
2018年11月20日 21:06:05
来源:
新京报网
作者:
柳莺
《无名之辈》火了。比起动辄票房上亿的商业片,上映4天,破一亿的票房,市场表现虽称不上创造历史,但考虑到同期既有《毒液》猛烈宣传营销,又有《你好,之华》等明显在星光上更耀眼的影片争抢观影人群,《无名之辈》在多部竞争影片的夹击下表现仍旧坚挺,单日和累计票房甚至超过在中国拥有稳定拥趸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这无疑是以小博大的成功范例。
猫眼专业版上《无名之辈》的票房走势。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统计,影片首日票房不到1000万,而在上映后口碑迅速发酵,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破了5000万的大观,排片比更是稳中有升,从开画首日的13%,一路蹿升到22%。同时上涨的数据,还包括各大网络平台上的影片打分,以黑马姿态杀出重围,首映之日便得到豆瓣8.0的评分,后来更是罕见地飚升至8.4,成为今年华语片的“良心出品”。《无名之辈》也成为导演饶晓志电影作品序列中的最佳作品。
回溯2018年华语院线片的表现,《无名之辈》的路径似乎并不陌生,仅仅在三个月前,《我不是药神》也是凭借爆棚的口碑,实现了上映17天,票房破30亿的辉煌战绩,不仅捧出了文牧野这位新人导演,还让章宇、王传君、谭卓这批实力演员得到市场认可,更是让各个出品方、发行方赚得钵满盆满。
《我不是药神》众演员。
当中国影视圈各位同仁纷纷哀叹寒冬到来的当口,《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影片的成功举出了反例。那么,凭借口碑实现票房逆袭是否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些名利双收的事实,是否可以给从业者一星半点的启示?
答案是肯定的。比起众多圈钱意图明显,纯属在市场上胡闹的华语片,《我不是药神》和《无名之辈》在编剧和表演上的扎实,让影片本身无太多可指摘之处。作为工业化产品,它们在制片成色上,是够格放到大银幕上供人欣赏的。从受众层面来说,近两年影迷群体的细化,和垂直类娱乐媒体信息的透明化,使得观众越来越有能力在影片上映前就根据演员阵容、幕后团队等判断一个项目的靠谱程度。
演技在线的演员,逐渐区别于靠脸吃饭的流量明星,在观众心目中成为品质保证。即便是像文牧野这样的新导演,此前并没有太多履历可供观众参考,但宁浩领衔的坏猴子创作团队,无疑从另一个侧面为项目保驾护航。事实也证明,他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此现象,我们多少也能从《找到你》《一出好戏》的影片的前期口碑营造上窥得踪迹。
《无名之辈》海报。
此外,电影宣发的层级策略,让优质华语影片的口碑发酵成为可能。点映、路演成为华语院线片的标配。比起单纯的物料大肆轰炸可能造成的疲劳感,对影片质量有信心的宣发方,往往会号召包括明星主演在内的主创亲力亲为地进行路演,一站站地与观众见面,制造出亲切无比的互动。同时以诚动人,谈论创作的不易,让观众在银幕内外与主创进行共情。而一小部分幸运观众参加的点映,会在短时间内向更多的大众提供管窥新片的切口,引发好奇,有效地聚集对影片感兴趣的人,更有利于上映前期热度的制造。开画之后令人满意的上座率,又往往是影院经理增加排片量的唯一理由。从口碑到票房的转化闭环,由此形成。
当然,良好的观众评价也并非是影片大卖的必然保障,松太加导演获得金爵奖的藏语片《阿拉姜色》只获得了区区240万的票房,而此前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米花之味》的情况也半斤八两。由此,我们依然观察到商业性的影片和文艺片的巨大鸿沟——前者凭借快节奏的叙事(有时甚至是MV化的剪辑)和明星的加入吸引眼球,又因为在社会关怀的层面做到真诚有加,引起越来越多观众的共鸣;而后者,却依然因为讲述更为边缘的人群故事,更具挑战性的叙事方式,而多少有些曲高和寡。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泡泡直播
精彩视频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