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我的寻枪记
2009年04月23日 22:57中国青年 】 【打印已有评论0

在《可可西里》成名后,有人控告陆川抄袭,官司至今已经打了有两三年,最终法院判定原告败诉,第二天判决书就要发下——但就在当天,原告表示撤诉。这一天,他的不白之冤宣告洗雪,陆川带着愤怒和兴奋对我们诉说着这一切。

“永远不要靠一张脸去判断一个人,那是很危险的。我表面上温情脉脉,其实很粗暴很急,所以我喜欢有些强制性的艺术。”陆川曾如此对媒体说。他虽世家子弟,文笔功夫了得,却不愿承继父业。“我觉得文学像是你对一个人喃喃细语,要依赖于听众的耐心、素养,但电影是站在那儿,‘啪’一个嘴巴,强迫你听它说话。电影更直接更有动物性,直接作用在你的肾上腺。”

这是陆川对文字与电影的理解,带着他内心的暴力与决绝。但他说自己与父亲对世界的天真不同,他本质上是“悲观主义的”,但还是想“为社会做点事”。

陆川说“做点事”的时候,请一定相信他在此刻的谦虚。他的那“点事”,绝非那么简单。

“电影在我心里面流成了一条河”

陆川,1971年2月8日生于新疆,6岁时跟随父母回到北京。他的家世十足书香门第,父亲陆天明、姑姑陆星儿,均是建国后赫赫有名的作家。陆川少时,得益于家中丰富的藏书与“往来无白丁”的氛围,较同龄人更具人文素养与情怀。圈内人说,陆川的剧本写得非常好。“你基本是从头看到尾不愿意放下。”他偶尔写几篇影评,文字之下奔涌的力量足以令人惊动。

文如其人,陆川一张白皙清秀的脸,在大多数时间掩盖了其力量充沛的内心,却被父亲早早看出了究竟:“父母觉得我是个太危险的人物,送到军队才保险。这样就替我报了军校,学英语,没想到我考上了。”陆川说。

从1989年到1993年,陆川在军校每星期看三天电影。渐渐“感觉电影就是你的梦想,但被生活冲得越来越远,跟电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那种感觉挺难受的。就像我喜欢一个女孩子,但是眼见着她越走越远,最后和别的男孩儿好了,嫁人了,看着她亲昵地挽着别人的手,那种感觉”。

然而野心勃勃如陆川,绝对不会一直看着自己喜欢的姑娘与别人一起走远。1994年,陆川偶尔进了一次电影学院,看到他们的招生简章,一条条读下去,忽然觉得仿佛是给自己量身打造。他骑车去了新华书店,把参考书全买了回来。“有一天,我把几十本书都看完了,突然觉得电影在我心里边流成了一条河。”

那年北影的导演系有一两百人去考,陆川在三试之后进入前四。与许多人的猜测不同,在陆川为考北影奔波劳苦的时候,其父陆天明不发一言,没有给陆川任何帮助。甚至在陆川1998年毕业分到北影厂之后,陆天明也没有通过自己的影响给陆川提供任何额外的机会。对此,陆川对父亲充满了敬重:“我很感谢父亲。因为只有这样我才知道自己是真正喜欢电影,而不是喜欢电影带给我的一些浮华与功名。”

“绝大部分这个圈子里的人都不知道爱电影,电影对他们来说只是谋生或者获取功名的手段。”陆川又说。他的语气里,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无奈。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