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期

《二十二》票房过亿,说明观众并不只有二十一岁


来源:凤凰网娱乐

人参与 评论

纪录片《二十二》

纪录片《二十二》上映六天之后,票房破亿,成为内地首部票房破亿的纪录片,最重要的是,上座率很高,超过同期最热的电影《战狼2》。

这件事,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证明了“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21岁”这个指导中国电影资本和中国影人做电影的重要依据,是有问题的。

我对“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21岁”这个数据,始终有至深的怀疑。我每周要去电影院看三到五部电影,而且是什么时段的都看,什么类型的都看,根据我的观察,电影院里的观众,多半在二十五岁左右,很少有非常年轻的,除非是《小时代》《捉妖记》这样的电影。但“观众平均年龄21岁”这样一个数据就横空出世了。当然,个人观察是有偏差的,通过朋友圈和“我有个朋友做了什么”“我小姑的三表姐”这样的个案得到的经验,也是不能够代表全部的,“观众平均年龄21岁”这个数据,很可能是经得起考验的。

问题出在,电影资本和影人对“观众平均年龄21岁”的解读。似乎,21岁就意味着幼稚,意味着傻白甜,意味着只喜欢看古装奇幻,意味着对现实对历史统统不感兴趣,对稍微复杂点的故事满怀反感,故事写得越完整,世界观建设越完整,反而越容易引起他们的厌恶。在这种看法指导下,各种平白简单、逻辑欠缺的傻白甜电影出笼了,这些电影的关键词,无非古装、奇幻、爱情、青春、校园,只求画面唯美,特效出奇,服化道成为宣传的重点,情节支离破碎,多半要靠情绪来支撑故事推进。

人类当真有这么简单吗?人的需求当真如此简单吗?如果真有这么简单,那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好办多了。事实证明,影人对“观众平均年龄21岁”的解读,是有问题的,影人对“21岁”有误解,对“21岁”这个人群的画像,充满了奇异的、幼稚的、不合常理的想象,是经不起考验的。显然,幼稚的不是“21岁”这群人,而是人们在对“21岁”这个人群进行勾画时暴露出来的幼稚和天真。

很多凭借这种解读制作出来的电影,最后都扑街了。但影人依然乐此不疲,依然冲着这个方向前仆后继,认为自己只是讨好年轻人不够彻底,在青年元素的加入上还不够到位。我于是怀疑,很多影人,只是因为能力不足,才愿意相信这样的规则,并且在这种规则指导下去做电影。

幸亏,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了。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因为观众厌倦了,被当做宝宝照顾,哪怕再舒服,也是会让人厌倦的,可能,是因为观众终于发现自己的需求是多样的,既愿意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也愿意关注现实世界,也可能,是因为影人自己觉醒了,靠讨好观众赢得喜爱,会慢慢丢失自己,因为,观众的喜好,也是飘摇不定的,也可能,时势在发生变化,市场被拉起来之后,可以兼顾到各种细分的领域和小众的喜好了。

在《二十二》上映之前,情况已经在发生变化了。好的文艺片(例如《冈仁波齐》)和纪录片(例如《我们诞生在中国》《地球:神奇的一天》《重返·狼群》),也能获得好的票房;商业片里,也慢慢有了个人表达;资本开始关注细分领域和有待挖掘的题材;年龄在三十岁以上、并不美型的大叔型演员也能担任主角了。一句话,影人和观众自己,都不认为电影是拍给所谓21岁的人看的了。

《二十二》这样的电影,有文化的、历史的作用,也有情感抚慰的作用,但对于电影业来说,它让人看到,原来观众并不只有二十一岁,即便二十一岁,也有复杂的想法和多层次的需求,而不是影人们想象中的傻白甜。

(作者/韩松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立场。本文系凤凰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栏目介绍

从娱乐圈大小事,剖析个中价值观
——凤凰娱乐《娱论导向》
投稿邮箱:zhongdy@ifeng.com

制作团队

责编:凝御

监制:姜燕 钟丹莹

出品:凤凰网娱乐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