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结局反电视剧传统 尝试以平淡收尾(图)
2009年03月30日 13:55新闻晨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节奏慢得像韩剧”

批评者:谭飞(影视评论人)

谭飞表示,《团长》应更名为“我的温吞我的慢”:“前面的《士兵》是它好声望的群众基础,但‘团长’又不是‘士兵’的爹,并不意味着它放放就活该‘好评如潮’。事实恰恰相反,在大幅度‘注水’的前提下,《我的团长我的团》节奏拖沓、剧情压抑、表演癫狂,受到不少观众诟病,它理应改名《我的温吞我的慢》……一部打仗的片子节奏过慢,慢得象韩剧,显然味不对。而闪回过多、台词过贫、特写过全等毛病,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全有。编导可以大抒情怀,大玩实验,观众却在如此这般追求‘范儿’的实验中抓狂。”

剧组回应:“观众心态还没有调整好”

被采访者:吴毅(《团长》制片人)

制片人吴毅回应称,一个戏有起承转合,有平淡也有高潮,大量闪回也是“导演尝试的一种新的表达方法”:“当初《士兵》的口碑在传统观众中也不是很好,它由有一定文化、经验、独特观影方式的网友传播开才造成轰动效应,它有反传统的特点。我们当初在创作时,同样也在找突破,如果还想重复《士兵》的路子就不对了,增加幽默、调侃的新元素,叙事方式、演员表演方式、结构方式都是新的,一些观众对这种反传统的模式不适应。我只能说他们心态还没调整好。”

在他看来,这些新尝试获得了成功,“网上有很多争议,我们也开心,一部剧播出没有声音是最大的悲哀,观众喜欢不喜欢,都说明他看了,从传播效应和瞩目度来说,成功了。”

[“牺牲”原因3]

没能引发观众情绪共鸣

精神内核表达野心太大,终因想法太多而未能达到《士兵》的高度,违反了家庭观众收视审美习惯及“让观众产生共鸣”的规律。有评论认为,《团长》反传统的尝试“过高地估计了观众的忍耐力,另一方面又对观众可能‘反水’估计不足”。在网友总结的“《团长》八大怪”中赫然有一条“女生换台快”,因为人物脏兮兮的画面对她们是个极大挑战:“《士兵》吸引了一批忠实女粉丝,并因此而关注《团长》,可女性观众看不了几分钟就忍不住换台,实在受不了残忍又混乱、脏兮兮的战争戏。”

“龙文章不让人慰藉,只让人焦虑”

批评者:网友“云之东”(《士兵突击》忠实粉丝)

“云之东”曾著有《男人就该这样——读懂<士兵突击>里的16个男人》。“云之东”坦白地表达自己对《团长》的失望,称边看边有巨大心理落差,认为《团长》的题材及表达都注定是“小众”,不该放在电视剧这一大众载体上,因为“不符合家庭观众的收视审美习惯”。“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观众,相比大场面的战争戏,更吸引他们的是戏中的感情表达。韩剧为什么婆婆妈妈却一再攻陷收视率,根本原因还在于讲情,而且情感表达方式与国人有共通之处。《士兵》打着军事剧的外衣,讲的其实是个成长的故事,是每个观众都可以感同身受的,所以大受欢迎。《团长》有时表达几近隐晦,有时表达又过于嗦!”“云之东”认为,《团长》不能让观众看《士兵》般产生强烈共鸣,也是未能把握“让观众共鸣”这一电视剧叫好的基本规律,“许三多让人找到精神慰藉,而《团长》里的妖孽团长龙文章,并不会让人慰藉,只有让人更焦虑。康洪雷的野心不只在于多线式的叙述,也不只在于试图用个性鲜明的人物来推动剧情,更在于他试图对人性进入深入挖掘,并由这挖掘带出对现实的反讽。然而,最终的结果如同《团长》结尾的一片和谐,主题被淡化了,在这个近似敷衍的结局中,人性的反思、现实的反讽都渐行渐远。”“云之东”还分析,无法共鸣的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团长》的品质未能达到《士兵突击》的高度。《士兵》是无心插柳,《团长》从一开始就是有心栽花,想法太多,取舍不当,纵然制作精良,却终究霸业难成”。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彭骥   编辑: 王肖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