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主席:看到《推拿》非常震惊
迪特-科斯利克担任柏林电影节主席期间,推出了“透视德国电影”单元,扶持年轻德国导演。2007年,他又创办了“烹饪电影”单元,这很快成为德国观众最喜欢的单元之一。
迪特-科斯利克(Dieter Kosslick)在柏林电影节主席的交椅上已经坐了13年。担任电影节主席之前,他长期从事的是与电影基金相关的工作,是德国多家重要的政府基金会创始人及领导者,他还创办过电影网站。
2001年,科斯利克从瑞士纪录片导演莫里茨地-哈登手中接过主席棒那年,王小帅执导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获得了评审团大奖银熊奖,此前一年,张艺谋凭借《我的父亲母亲》也捧走了银熊。此后还有顾长卫、王全安、刁亦男……在柏林电影节获奖中国导演的名字,科斯利克可以列出一串,他对中国电影并不陌生。
2014年2月12日,刁亦男作品《白日焰火》在柏林首映,科斯利克就坐在观众席里。他在影院与竞赛单元评委梁朝伟热烈讨论,乐得笑开了花。
科斯利克在任期间,在保持柏林电影节传统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包括“透视德国电影”单元,专门扶持年轻德国导演,创办合拍片市场。最有趣的是,2007年,他为柏林电影节创办了“烹饪电影”单元,顾名思义,入围这个单元的影片拍摄主题都要和食物、厨房有关。这个单元很快成为德国观众最喜欢的单元之一。
2014年2月15日,科斯利克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南方周末:2014年,共有3部华语电影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宁浩的《无人区》、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娄烨的《推拿》,你对这些影片印象如何?
迪特-科斯利克:中国影片参展柏林电影节有很长的历史了,但今年,我们有不太一样的感觉,不光是这些影片很独特,而且影片里的某些东西的确有变化。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暴力成分了——当然中国电影里一直都有,而情欲的表现比我们以前看到过的要更生动。很显然这使中国电影有更大的空间去展现更丰富的盲人世界,所以我看到《推拿》时非常震惊,没想到盲人的世界是这样的。
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我想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三部影片是中国的影片,讲中国人的故事,但使用经典的电影类型。比如我们有意大利式西部片,一种牛仔电影,故事情节离奇疯狂,同时又很生动搞笑,我想今天放的这部《无人区》就是这个类型里的一种。《白日焰火》则是典型的黑色电影。中国导演用经典手法拍摄影片,但你不会觉得这是法国电影或德国电影,这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电影,它讲中国的故事,把中国故事放进这些电影类型去。我想,这应该是本届电影节中国电影的最明显特点。不仅是竞赛单元,还包括其他单元的中国影片。尤其在独立影片领域,我认为中国电影的做法正在变化。
南方周末:与以往来柏林电影节的中国电影相比,中国新一代导演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迪特-科斯利克:电影是无法比较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独立的艺术作品。不过过去我们比较常看到某种公式化的故事设定,比如有一种故事情节是年轻男女从农村来到北京或上海,他们在餐馆或发廊、美甲店工作,有一天他们恋爱了,然后老家的丈夫或妻子找来了……但今年的中国电影完全不同,不再是简单的故事结构,每部电影的情节都很复杂,故事走向各不相同,还带有一定的实验性,比如《推拿》中,涉及盲人的镜头都是脱焦的,看了一会之后,就会有种感觉是“我能看到,但是看不清楚”。很独特也更深奥,不再是过去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讲一个直白的故事。
南方周末:从2014年的柏林电影节来看,全球艺术电影的发展趋势如何?是更趋向繁荣还是相反?
迪特-科斯利克:从全球来看,艺术电影很成功,而且不同以往的是,现在有大牌明星参演艺术影片。比如今晚要放映的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Boyhood》,这是一部独立制作影片,但是有两位好莱坞大牌明星参演:伊桑-霍克和帕特里夏-阿奎特。这意味着这部影片有可能赚钱,因为人们会为了看明星买票进电影院。这是一个新的趋势。另一个新的现象是,本届电影节闭幕的时候我们将播放两集《纸牌屋》,我们发现电视和电影的一些相似之处,非常成功的电视剧作品也会邀请电影明星,这也是新的趋势。电影明星一方面在走进独立电影,一方面进入电视剧制作,虽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制作领域。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