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 凰 娱 乐 出 品
作者/波米
导演:乔治-米勒
主演:汤姆-哈迪、莎莉-塞隆、佐伊-克罗维兹、尼古拉斯-霍尔特、罗茜-汉丁顿-惠特莉
类型:动作/冒险
制片国家:澳大利亚/美国
片长:120分钟
评分:7分(满分:10分)
世界已崩坏,人性已殆尽,这是个血和火的世界,为了生存所有人都必须残酷的斗争。在无尽的荒芜沙漠中,两个逃亡的反抗份子有可能给这世界建立秩序。麦克斯,一个沉默寡言,用行动说话的男人,他在混乱中失去了家人,如今他追寻的只有平静。弗瑞奥萨,一个用行动说话的强悍女人,她相信穿越沙漠回到儿时故乡是生存的唯一途径。当两人相遇,公路大战也随之爆发。
戛纳放映的是2D版本,首场媒体场全场集体鼓掌三次,分别出现在第一场动作戏结束、“撑杆跳”动作段落尾声以及全片结束。另外还有2-3次零星鼓掌,包括所有字幕放完后剩下观众的集体鼓掌。整体观影气氛热烈,恰如片名。
事实上,当那个头戴面罩的独裁者站在高台上接受万人崇拜的镜头出现之时,我一度产生了“这人也是汤姆-哈迪”的幻觉;毕竟上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虚构独裁者就是哈迪在《骑士崛起》中饰演的贝恩。当然,这次的汤姆-哈迪不再站在正义的对立面,但与那个“万年备胎”的贝恩相似,哈迪诠释的“新麦克斯”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沦为了另一位女性形象的陪衬。
实际上,导演乔治-米勒在处理《麦克斯4》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失去梅尔-吉布森”。他要打造一个“后吉布森”时代的《麦克斯》并不容易,毕竟这位曾经的巨星与麦克斯一起成名,对于很多《麦克斯》影迷来说,麦克斯就等于吉布森。于是,我们在这部重启之作中看到了导演米勒让“麦克斯”退居二线的调整:《麦克斯4》强化了“光头形象”的查理兹-塞隆,并利用想象力叹为观止的邪典元素及血脉喷张的动作设计,让人们几乎忘记了麦克斯这个中心人物的存在。
展示大量的畸形人和毁容脸是很多相似B级片的惯用手段,这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些内容,比如那个负责瞭望的小侏儒以及浑身全白的反派士兵群像。但此片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邪典元素无疑是一把喷火的吉他和“人奶魔窟”的设计,前者强化并承袭了在前三部《麦克斯》中带有的朋克气质,那辆装满音箱的重金属战车分明就是移动中的摇滚舞台。而“人奶魔窟”虽带有米勒满槽的恶趣味,但一笔点出的“女性受压迫”也与后面娘子军的揭竿而起一脉相承。
本片的动作场景则是可以进行拉片分析的教科书案例。尤其最后一场遭遇战,所有动作场面始终处在移动中以强化紧张感,同时“撑杆跳”这类新型机关展示与传统动作片出现的“投掷/扔回手雷”、“人质抢夺”的桥段又能相得益彰的结合,这些当然都很容易让观众自发叫好。但上述几个亮点并不能让《麦克斯4》在烂番茄及IMDB上接近满分的评价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尤其当我们试着对比前三部《麦克斯》,便能够为这部最新续作找到一个更合理的位置了。
如果追根溯源,我们必须得说因陋就简的《疯狂的麦克斯1》几乎是“废土科幻”的开山之作。现在对该片进行再审视,或许它在文本层面的漏洞百出会让人难以下咽,但它是第一部将之前仅在小说中描绘的“末世废土世界”影像化的类型片,而乔治-米勒也用一条条藏污纳垢的罪恶大道将“废土科幻”、“朋克元素”与“公路片类型”很好的融为一体。后来,米勒通过完成度更高的两部续作,也充分的完善了这一世界观的搭建。可以说,前三部《麦克斯》无论从动作片、公路片或科幻片哪一维度衡量都曾有拓展该类型形式的意义。后来科斯特纳的两部作品《水世界》、《邮差》以及约翰-卡朋特脱胎小岛秀夫的《纽约大逃亡》都与《麦克斯》有着一定承袭关系。
另一方面,前三部《麦克斯》能让乔治-米勒跻身“澳大利亚新浪潮”的一员,并使他能与彼得-威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这些大导演齐名,是因为他敢于在低成本类型片中去尝试诸多先锋电影手法,比如大量使用杂耍蒙太奇进行场景衔接,这在当今的动作类型片中仍然非常少见。
从以上这两个角度来说,“除了爽还是爽”的《麦克斯4》对于类型片体系的革新其实没有太多建树了,过于明亮的色调以及大量降格摄影的使用,都旨在削弱电影的严肃性,尤其当“快进式画面”不断冲刷观众的眼球时,它就像在告诉你:“这片子就是部纯搞的B级片,别想太多,坐那儿爽吧!”从这方面看,米勒的《麦克斯4》反倒与紧靠澳大利亚的印尼在近年炮制的《突袭》系列较为相似,后者凭借快速凌厉的动作设计与“全程无尿点”的节奏感掀起了西方世界的口碑狂欢,而二者在其余层面的短板也都是清晰可见的。
当然,在作者电影与艺术电影占据舞台中央的戛纳,影评人和评委都对《麦克斯4》喜爱有加,它作为连看闷片过程中的一种调剂,就像片中置身荒漠的人们憧憬的那片绿洲。
本文系凤凰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凤凰娱乐独家评析戛纳电影节佳片。
作者:波米
责编:胶片 芥末蘸酱
监制:刘帆 李厦
出品:凤凰娱乐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