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 《天云山传奇》
出品方: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0年摄制
编剧:鲁彦周
导演:谢晋
摄影:许琦
美术:丁辰、陈绍勉
作曲:葛炎
演员表
石维坚 .... 罗群
王馥荔 .... 宋薇
施建岚 .... 冯晴岚
仲星火 .... 吴遥
洪学敏 .... 周瑜贞
牛犇 .... 王立汉
剧情:50年代初,刚从学校毕业的女学生宋 薇和冯晴岚参加了天云山考察队,考 察队新上任的政委罗群和宋薇产生了 爱情。1957年春,宋薇调至党校学习 ,并入了党,正当她与罗群准备结婚 之际,反右运动开始了,罗群竟被划 为右派分子。领导天云山考察队反右 运动的吴遥,启发宋薇和罗群划清界 线,宋薇迫于政治压力,痛苦地和罗 群分了手,之后又嫁给了吴遥。罗群 被遣返到农村监督劳动,冯晴岚对罗 群久已怀有敬佩与爱慕之情,因而离 开考察队,来到罗群身边,排除外来 的种种压力,和他结了婚。两人真挚 相爱,患难与共。"四人帮"被粉碎 后,吴遥任地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宋 薇也升任地委组织部副部长。一天, 年青姑娘周渝贞向宋薇谈起她在天云 山见到一个名叫罗群的马车夫,至今 还是个没有改正的右派分子。宋薇问 心有愧,决定亲自过问罗群的冤案, 但遭到吴遥粗暴的干涉。宋薇坚持为 罗群向上级申诉,冲破重重阻力,终 于使罗群得以改正。正当这一喜讯传 来时,冯晴岚却因劳累过度而与世长 辞。宋薇来到冯晴岚的墓地,远远望 见罗群在墓前默哀。
获奖情况:本片于1981年获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 术奖,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
1982 年获香港第一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奖。
票房、观影人次:
时代背景:影片通过对宋薇、罗群、冯睛岚、吴遥等典型人物命运、遭遇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概括了从反右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结束20多年间的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揭露了极左路线的危害,歌颂了中国人民崇高的心灵美。这部影片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用宋薇这样一个极左路线的牺牲品作为主线,以她一系列矛盾、痛苦、觉醒和斗争贯穿全片。为深入具体揭示宋薇的内心世界,编导者准确地运用了闪回、时空交错、声画对位、内心旁白等电影语汇。摄影质朴、洗练,造型构图比较讲究;美工富有民族风格,其中农村生活场景的选择和画面的色彩既真实又具有中国地方风味。
谢晋曾回忆,《天云山传奇》首映时,影片结束了差不多一分多钟,才响起掌声,人们心情沉重。如果没有我们这个民族的大悲剧,《天云山传奇》就不可能产生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冰天雪地里,身陷囹圄的罗群气息奄奄,重病躺在平板车上,被冯晴岚艰难地推着,一串车辙印意味深长地留在风雪中。苍茫天地中,凄旷的乐曲声绵延不散,那种生命的重,留给人们的记忆是长久不褪的。
《天云山传奇》:艺术家要对社会问题发言
1980年谢晋筹拍《天云山传奇》的时候,全国右派"摘帽"工作已经持续了两年,差不多就要接近尾声。1957年的反右运动,全国至少有50多万人被错划成右派。到1980年,97%的"老右"被摘掉了"帽子",重新安排工作,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与此同时,自1978年胡耀邦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以来,对"文革"冤假错案的清理、鉴别、平反昭雪也逐渐进入高潮。中组部信访室里,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申诉材料早已堆积成山,北京之外,更有无数双喷火的眼睛,天天期盼、等待着来自中央的消息……《天云山传奇》的剧情,正是以此为历史背景,作者是安徽著名作家鲁彦周。一位文学前辈说过:"一个艺术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要用他手中的笔,对一些社会上的问题发言。"大概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才有了《天云山传奇》的问世。
上影厂位于徐家汇漕溪北路,而文学部却在永福路的一个大院里,两地相隔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导演中要数谢晋最不怕跑路,经常不辞劳苦,跑到永福路文学部去跟人"嘎珊瑚",借机侦查探听最新的剧本动态。文学部的编辑被他纠缠不过,不客气地送给他一个外号"包打听"。听起来有点那个,可机会往往就是属于那些最勤奋、最不吝惜脚力的人。果然,这年谢晋就从编辑口中探听到了两部最有分量的剧本:一个是《燕归来》,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云山传奇》。巧的狠,两部片子都是写"老右"的题材。谢晋把它们拿回家,仔细一比较,最后选中了《天云山传奇》。理由似乎很简单:看了《燕归来》,他没掉一滴泪,可看《天云山传奇》却让他泣不成声。
被剧情感动的不止谢晋一个人,而几乎是所有看到过剧本的人,包括上影当时刚刚恢复工作不久的老厂长徐桑楚。剧本没拍之前,就已经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说这样一个涉及反"右"和"文革"的题材,会不会在政治上太敏感?创作人员会不会因此而面临政治风险?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厂领导的意见出奇的一致,原因也很简单:能感动自己的作品,也一定能够感动观众。为了这个可能的感动,冒一点风险也值!
但要正式开拍,还是不免让人有点战战兢兢。谢晋吃不准的时候,就在私下里学习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掌握政策精神,或者找一些老干部来开个座谈会什么的。渐渐的,在他头脑里形成了一道回声:"像罗群这样的冤案,在中国永远不要再发生了……永远不要再发生了……不要再发生了……。"后来,这句话就成了谢晋坚持要拍这部影片的创作初衷。
按照谢晋的想法,鲁彦周把原剧本的结构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剧情的展开不再按照时间顺序,而是用三个不同女性的第一人称分别展开叙事,尤其是用第一女主人公宋薇的内心独白贯穿全剧。这一点,大概是受当时风行一时的意识流的影响。剧情发展基本依据宋薇的心理过程,宋薇想到哪里,她的独白就在哪里响起。为此剧情中出现了大量声画分离的蒙太奇段落。尤其是,为了配合宋薇的内心动作,谢晋还借用了当时一种比较新颖的"闪念"式剪辑。其实,这就是闪回的一种,只不过,镜头持续的时间更短,往往一闪而过。60年代苏联解冻电影曾经大量运用这种手法,许多中国导演学会了,却始终没机会用,一直到"文革"结束以后,才逐渐开始流行起来。
在国内,最早运用这种心理叙事结构的当属北影第四代黄健中的《小花》和上影第四代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作为比他们年长一辈的谢晋,对此也做出了迅速的跟进。所以,有些人说谢晋是中国传统戏剧电影的集大成者,却在创作上缺乏现代意识……假如这些论者再能仔细看看《天云山传奇》,不知他们是否还会坚持这种论调?
影片有四个命运身世各异的主人公。第一、第二自然是"老右夫妻"罗群和冯晴岚。但在今天看来,这两个人物过于理想化,身上少了一些世俗气和烟尘气,距离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体验比较遥远。而宋薇和吴遥两口子,则多少更能折射你我身边某些人的影子。宋薇这种人,即使在今天也比比皆是,她们性情软弱,习惯顺从,贪图工作与家庭的稳定、舒适,为此她们可以忘却一个人最基本的独立与自由的价值。宋薇从来没有爱过吴遥,可却习惯了与他一起的生活。她单纯而虚荣,往往挣扎徘徊在现实和梦幻当中,一方面对现实不满,一方面又没有追求人生理想的勇气。因为自己懦弱和寡断错失了幸福和爱情,在内疚、悔恨和痛苦中终其一生。
相比之下,吴遥更具典型意义。这是个小农意识极其浓厚的政治人物,他们的存在,中国才有了极左路线横行的社会基础。这一类人的处事原则,说穿了就是中国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对上唯唯诺诺,阿谀奉迎,对下正襟危坐、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从人格上说,他们其实就是鲁迅《祝福》里鲁四老爷的翻版。这类人往往活得最虚伪,一方面从骨子里看不起知识分子,口口声声要抓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但另一方面找老婆又专挑年轻、漂亮有文化的女大学生。文革结束以后,他们不能再随便整人了,便开始掉头回家整自己的老婆,封建官僚作不下去了,便专心对其子儿女作起封建家长……这种人什么时代都有,为人夫者,则妻之不幸,为人父者,则子之可悲,至于为官一任,恐怕只有遗祸社会了。
所以,谢晋借这个故事表现拨乱反正的社会现实,只是影片的一个浅表层面,而对于浸淫封建意识日久的民族性格的深层挖掘,恐怕才是《天云山传奇》真正的题中之意。果不其然,影片上映不久便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报刊开始连篇累牍刊登针对这部影片的争鸣文章,尤以对吴遥的争议最大,说法最多。有一篇文章甚至质问道:"像吴遥这种人,根本就不是人,影片把他说成是共产党的老干部,共产党里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大概影片对吴遥的刻画,的确触及到了某些人的内心隐痛,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于是便在舆论上不惜施以棍棒和帽子。反过来,也有不少人站出来为谢晋说话,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篇文章,题为《也评<天云山传奇>》,出自老一辈经济学家孙冶芳之手。如同谢晋的创作初衷一样,孙老也在文中发出了一声让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牢牢记住:今后我们再不能重犯把同志当敌人的错误了!"
不知道是由于孙老的德高望重,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昔日人声鼎沸的争鸣,至此忽然戛然而止。而此时的孙冶芳也即将走完自己漫漫的人生旅途。身在国外的谢晋,闻听孙老病危的消息,匆匆打电话给孙老家属,请求赶回国内到医院做最后的探视。1983年2月初,谢晋从马尼拉飞回严寒中的北京。而此时的孙冶芳,早已命若游丝,为了能见谢晋一面,他要求医生成倍加大输液剂量,以便在谢晋到来时保持头脑清醒。可是,当谢晋真的来到他的床头,握住他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时,孙冶芳却只能吃力地眨动着眼睛,再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相关评论:
影片是著名导演谢晋第一次以"反右"扩大化为题材,将那段历史真实而概括的再现于银幕。影片大胆、深刻地揭示出正直的人们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这一时代悲剧,更通过这个故事,从政治、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历史教训,探讨悲剧产生的根源。影片着重刻画罗群和围绕他的几个女性的不同性格,将人物的个性、情感变化与政治风云、社会矛盾、历史发展融合在一起,突出了影片主题。
作者:
石维坚 罗群
编辑:
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