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09完美谢幕
2009年07月07日 11:45凤凰网娱乐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与此同时,名家、名团的“蜂拥而至”也让大剧院的舞台在这一阶段格外耀眼,尤其是两大久负盛名的意大利歌剧院的加盟,也无疑提升了此次歌剧节的品位。6月18日,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携手“国宝级大师”里欧-努奇带来的威尔第歌剧《弄臣》,可谓是一个热烈的歌剧之夜,现场观众的疯狂让里欧•努奇激动地下跪谢幕,更当即决定“明年还来大剧院演出”。而凤凰歌剧院带来的“新版”《蝴蝶夫人》更是以全新的艺术呈现,让中国观众体验到了一回歌剧的“先锋”和“现代”。《弄臣》、《蝴蝶夫人》这些难得一见的歌剧“舶来品”让首都观众真正“开了眼界”。那个全场观众一起狂欢的里欧•努奇之夜,注定会成为一个难忘的记忆。著名乐评人刘雪枫表示:“这次歌剧节中上演的很多作品的确具有一流水准,能够代表当今国际歌剧发展的前沿潮流。”

民族经典:中国歌剧无法褪却的印记

除却西洋歌剧,“土生土长”的民族原创歌剧也是此次歌剧节的重头戏。从60年常演不衰的《洪湖赤卫队》到历经四次复排的《江姐》,从“第一部叩开西方剧场大门的东方歌剧”《原野》到“18年连演350场”的《党的女儿》……这些民族歌剧中的“旗帜性”作品,成为观众“呼声”最高的一个版块。不同于西洋经典歌剧票房的“由冷转热”,四部民族歌剧的票房从一开始就形势喜人,最后的上座率也都高达95%以上,当之无愧的成为此次歌剧节中最“叫座”的几场演出。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次民族歌剧的上演,都能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每当《洪湖水,浪打浪》、《绣红旗》等熟悉的唱段响起,观众都会与台上的演员一同哼唱,在剧场内掀起“千人合唱、千人落泪”的感人场景。中央音乐学院专门研究近现代音乐史的副教授蒲方表示,“这四部民族歌剧都是中国歌剧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式作品,即使在当下,它们仍然焕放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这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歌剧记忆,也是中国歌剧一个无法褪却的印记。”

相较而言,凤凰歌剧院的《蝴蝶夫人》、帕尔玛皇家歌院的《弄臣》等被业内人士极为看好和追捧的演出,平均上座率则在70%左右,二者的差距似乎再次体现了艺术与市场的永恒矛盾。对此,国家大剧院有关领导表示,“接受的前提是要先有机会看到,歌剧的普及推广更是如此,大剧院绝不只是一个歌舞升平的地方,更是一扇窗口,从这里洒出的星星之火,终有一天可以燎原。我们要用最专业的歌剧培养最专业的观众。”

“中国制造”:“这才是中国歌剧走向世界的途径。”

在国家大剧院首届歌剧节中,一系列“中国制造”的歌剧作品,展示了西方歌剧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开幕大戏《托斯卡》到27年演出120场的中文版《卡门》,从“首度由中国人续写”的《图兰朵》,到将故事移植在中国798的《艺术家生涯》……大剧院打造的平台使得首届歌剧节涌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中国制造”。

5月中旬,在“国际著名歌剧院高峰论坛”期间上演的大剧院版《图兰朵》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剧院院长们的“检阅”,并广受“盛赞”。欧洲歌剧联盟总监尼古拉斯-佩恩表示,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是非常精良的制作,中国艺术家为这部经典的西方歌剧注入的全新理解,令人欣喜。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副院长伊蕾娜•帕克则表示,大剧院版《图兰朵》非常漂亮,令人惊讶,尤其结尾的处理非常独到。

“这才是中国歌剧走向世界的途径。”著名乐评人刘雪枫表示,“《图兰朵》、《艺术家生涯》都代表了中国目前歌剧制作的最高水准,我们更期待歌剧的发展能够催生优秀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歌剧制作。”

必须承认,在一系列“中国制造”中,有肯定和赞誉的掌声,也有质疑和探讨的声音。但无论是喝彩还是摇头其实都是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件好事、一件幸事。

坚持艺术普及教育:推动歌剧事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歌剧节开幕之初,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普及推广大使,著名剧作家邹静之在所有场合都一再呼吁公众参与到此次歌剧节当中来,“走进剧场欣赏一部歌剧,这种快乐是无可替代的,这种震撼和感受将是你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事实上,在运作歌剧节项目之初,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也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受电视等流行文化的冲击,歌剧市场近些年有明显的萎缩态势,突出表现就是观众的流失,没有积蓄起自己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所占的比例更少。”诚如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所言,“我们就是要让歌剧不再曲高和寡,要让更多的人接近、理解和欣赏歌剧艺术的魅力。”而且,“没有年轻人参与的事业是没有希望的事业”。
在79天的绚丽舞台背后,国家大剧院培育歌剧市场的工程早已启动。

2008年12月7日,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配套工程“百场歌剧讲座”在中国银行总部拉开序幕,该系列活动伴随歌剧节全程,先后进入花旗银行、海南航空公司海南西安分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西城区青少年宫、西城社区中心等地,向30余万人展示了歌剧的魅力和如何欣赏歌剧艺术,这还不包括通过点击这些活动的网络直播感受到歌剧艺术的广大网民。主讲了几十次“百场歌剧讲座”的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郝维亚表示,“我想这次歌剧节最大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歌剧艺术普及与推广的工程系统而丰富,只有让这些观众真正了解了歌剧艺术,他们就会发现歌剧并不遥远,其实中国人也能够理解、演绎甚至创造歌剧艺术的新高度。”

从4月15日至7月2日,在精彩剧目不断登上舞台的同时,国家大剧院内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立体呈现了歌剧艺术的洋洋大观。每周末的“经典艺术讲堂”、“歌剧爱好者沙龙”邀请到众多专业学者和艺术家为公众剖析每一部剧目的精彩之处,畅谈歌剧表演的魅力与心得,成为舞台表演的先期赏析课。公共空间的三大场地进行了每天6到9个时段的歌剧经典片段演出,这303场演出为参加歌剧节主题观摩活动的20多万观众演绎了众多歌剧经典片段,并辅以歌剧常识和剧情角色的介绍。著名乐评人刘雪枫表示,“这些歌剧艺术的普及活动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的,长此以往,将会积累出非常可观的效应。”

于歌剧节开幕前夕开展的“今夜无人入睡——歌剧艺术主题展”也成为歌剧节期间众多游客和观众流连的场所,自4月14日开展到歌剧节结束,参展人数超过30万人。该展览中陈列的手稿、服装、舞美等众多实物,歌剧艺术大师普契尼生前唯一的视频资料,以及对歌剧艺术基本常识的阐释成为广大公众了解并欣赏歌剧的又一便捷方式。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张园园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