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评委揭秘国际电影节评选:评奖结果常经过妥协
陈冲、许鞍华、文晏成为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华人评委
在不久前公布的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名单中,三位华人评委的名字显得格外突出。除了著名演员陈冲在评委会主席亚历山大-德斯普拉特的钦点下,即将担任主竞赛单元的评委外,香港导演许鞍华将出任地平线单元的评委会主席,其新作《黄金时代》将作为电影节的闭幕影片在威尼斯展映,曾夺得金熊奖《白日焰火》的制片人文晏也将出任“未来之狮”最佳处女作奖的评委。而在结束不久的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和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香港演员梁朝伟和导演贾樟柯,也分别顺利完成了金熊奖及金棕榈奖的评委工作。
第一位华人评委是谁?
论起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华人评委的渊源,曾自编自导《柳堡的故事》的著名电影艺术家黄宗江是第一位。那是1983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作为首位电影节授权的中国选片人,余玉熙推荐黄宗江为柏林电影节当评委,“哈德尔主席建议我不仅要把优秀的中国电影推荐到柏林,还要请中国电影艺术家加入到评委的行列中。可是,当年我国电影界懂英语的艺术家是凤毛麟角,黄宗江先生算是难得的一位,因为评委是要用英文看片与交流的。”
为何选“他”做评委?
一般来说,电影节都会选择“嫡系”电影人来担任评委工作,比如文晏的导演处女作《水印街》就曾作为2013年唯一一部亚洲电影角逐“未来之狮”,2000年因《一一》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杨德昌在第二年就被邀请前往担任主竞赛单元的评委,凭借《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两获金狮奖的张艺谋则担任了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除了张艺谋外,李安、王家卫、巩俐等也都曾作为电影节主席,组织各项大奖的评委工作。
华人评委会“照顾”华语电影吗?
某部电影能拿奖,也许是天时地利人和起了化学作用,但影片本身的优秀品质才是最关键的。虽然电影人都表示不会因华人身份而对华语电影有所眷顾,可还是有很多令人欢欣鼓舞的巧合发生:1997年巩俐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委,王家卫凭借《春光乍泄》将最佳导演奖揽入囊中,传闻主席伊莎贝尔-阿佳妮极不满意,最后以和众人闹掰收场,2000年巩俐担任主席的柏林电影节,将银熊奖献给了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2005年吴宇森是戛纳电影节评委,王小帅的《青红》赢得评委团奖,面对劲敌侯孝贤《最好的时光》,吴宇森表示,王小帅胜在年轻创作者的身份。
此外,还有1992年,张曼玉在张艾嘉担任评委的柏林电影节因《阮玲玉》斩获影后;1995年,李少红的《红粉》在斯琴高娃担任评委的柏林电影节取得银熊;1997年,蔡明亮的《河流》在宁瀛担任评委的柏林电影节获得银熊奖等。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93年,张艺谋担任柏林电影节评委,谢飞的《香魂女》和李安的《喜宴》并列夺得金熊奖,2007年,在张艺谋担任主席的威尼斯电影节,李安的《色,戒》又捧得金狮奖。不管张艺谋的推手作用有多大,但他和李安之间的电影节缘分有目共睹。
现身说法
选择结果常经过妥协
谢飞
著名电影导演,2001年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
1990年,《本命年》获柏林电影节杰出个人成就银熊奖;
1993年,《香魂女》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magasa(骆晋)
知名影评人,2013年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评委;
电影群体博客“moviegoer”及电影双周刊《虹膜》的创始人之一。
记者:邀请您做评委的原因?
谢飞:应该是我参加过柏林电影节,而且拿过奖吧。
magasa:影评人周需要在国际上扩大影响力,我相信中国是目前法国电影界非常关注的一个区域,所以他们托人寻找来自中国的影评人,最后经过朋友的介绍,他们选择了我。
记者:评委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流程是什么?据您了解,三大电影节的评委工作有何不同?
谢飞:其实柏林电影节和蒙特利尔电影节差不多,到那儿之后和观众一起看片,将近两周的时间中,有一到两次的讨论,但这时候也不是每部电影都讨论得那么仔细,主要看哪部片子需要保留,如果一个人都不同意保留,就等于不考虑奖项了,这样下来,到结尾可能集中在十部里评选奖项,然后全部看完之后再一起讨论。现在很多电影节可以寄光盘事先看,但2001年时完全是胶片,很少是评委自己单独看,当你在现场和大家一起看时,还可以听到观众、记者的反应。
magasa:工作内容就是看片加讨论吧,在中程时有个简短的午餐讨论,然后看完所有片后再有一个出结果的讨论。我觉得评委工作没什么本质不同,都是看片加讨论,顶多流程细节和取舍标准有细微差异。
记者:评委和主席的决定权差距大吗?
谢飞:主席一般不介入,记得当时我们是七个评委,主席是美国制片人迈克-麦达沃伊,他来召集我们讨论,一项一项地确定。
magasa:这要看情况。我所经历的这次,主席和评委的发言权和投票权是一样的,主席主要是起引导和主持的作用。我相信也会有更强势的主席存在,如果出现僵持,主席会有最终决定权,总之还是因人而异。
记者:您会在情感上对华语电影有倾向吗?
谢飞:2001年柏林电影节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获得了银熊奖,是因为影片整体质量还可以,几个外国评委都很喜欢,我并没有怎么争。而当年获得金熊奖的是法国影片《亲密》,大家看完都觉得十全十美,很有突破,公认它得的大奖,王小帅这个是第二名,也就是评委会大奖。没有特别努力,也不用特别努力。
magasa:不会。我参加的这次没有华语电影,所以也谈不上倾向。
记者:您担任评委时,遇到什么好玩的事情可以给我们分享吗?
谢飞:当时的评委主席是迈克-麦达沃伊,他生在上海,六岁时才离开中国,但我并不了解他这些背景。当时我们评选的大奖影片是《亲密》,其中有很多暴露的场面,但当时我们一致都同意了,他说我都同意我15岁的儿子看这部电影,因为这是表达内容所必需的,没有什么不恰当的。
magasa:可能谈不上好玩,但我觉得可以告诉读者,评委的选择结果经常是经过妥协的,比如每个人心中的第一名并不一致,最后只能选择大家心目中的第二名,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去年。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