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小沈阳身价过亿神话 本山小品被毙是阴谋
2009年05月05日 14:16南方都市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赵本山(左)、小沈阳(右)合唱时声音盖过了成龙(中)

专家剖析

送你上青云:打一场小沈阳的营销战!

2009春晚只是小沈阳抵达沸点的“最后一度”,而之前有赵本山漫长的推动过程,其中充满了“计谋”。赵本山怎么“密谋”捧红小沈阳?彭雅青在《沸点制造》中详细剖析营销过程。

热身战: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更好

2008年小沈阳在央视的三上三下掀起很大风波,尽管最终没有亮相春晚,但小沈阳却踏进了舆论的中心,身价在口水争议中开始看涨。据悉,2006年,小沈阳二人转演出的出场费是每场500元,刚传出要上春晚的消息,就达到了每场两万元。

作者总结:“他的命运,自赵本山决意推荐他的那一刻起,似乎已经注定。”彭雅青分析,“近些年央视春晚衍生出另一种‘民俗’———老百姓一边看春晚,一边骂春晚;岁岁盼年年望,每年都失望。这样的背景下,明星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更容易卷入话题中心。”

埋伏战:以静制动,抑师扬徒

小沈阳话题的后续营销是怎么展开的?作者写道,2008年3月,宋丹丹宣布不再上春晚。小沈阳背后的商业团队或者说本山大叔的军师们看来,这恰恰是小沈阳事件营销的最佳契机:2009年,赵本山拿什么上春晚?而这轮话题过后赵本山马上宣布自己要给新人让路。于是舆论焦点再次对准小沈阳:他能接过师傅的重担吗?然而,当观众真的考虑去迎接一个没有赵本山的春晚时,赵本山又公开向媒体“喊冤”———谁说我不上春晚了!

“这样的回答也宣告了小沈阳2009年春晚事件营销已成功打完了前期的舆论埋伏战———以静制动,抑师扬徒,借师傅之火,炒熟徒弟的品牌之豆。”书中总结这个阶段的战役。

大决战:以退为进,主动求毙

2009年春晚,为了把悬念坚持得更为持久和迷离,赵本山不到最后时刻始终不提小沈阳。他甚至还故作高深地表示:“我这次不带徒弟上春晚了!”其实,小沈阳早已跟着师父进驻剧组商讨节目方案了。第一个小品方案《送蛋糕》当时只是被剧组要求修改,并没说不让上,而是被赵本山主动要求“毙”掉的。彭雅青认为,这就叫“以退为进”。“为了凸显小沈阳,赵本山借机‘废’掉《送蛋糕》,连夜捧出了新作品《不差钱》。而这个剧本几乎完全是根据小沈阳的情况量身定制,只要上了,小沈阳没有不红的道理。”

据悉,赵本山的一番苦心是将原定名《星光大道》的小品改为了《不差钱》,甚至让毕福剑收起其幽默风格。观众在《不差钱》里看到的毕福剑,谦恭甚至木讷。总结赵本山精心策划的过程,作者认为,从作品上主动求“毙”到角色上主动求“退”,赵本山就这样步步为营,当仁不让地把小沈阳策动到了2009年春晚的最前台。

“刘老根”开业让赵本山百感交集

摘录-未来悬念

小沈阳的前程动了谁的神经?

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名的《长尾理论》一书里指出:“电视黄金时代标志着所谓饮水机效应(watercoolereffect)的最高峰———‘饮水机效应’指的是办公室里围绕着某个大众文化事件的热烈讨论。”而在互联网时代,同一个办公室昨晚看同一部连续剧的可能性就极小了,“饮水机效应”正在消失,“长尾理论”开始流行。

克里斯-安德森用长尾理论颠覆了小众范围的“饮水机效应”,但在整个社会领域里,因为互联网踏平了诸多信息传播的藩篱,“饮水机效应”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明显。一个重大的电视节目或者重大人物、事件,它一旦占领了“饮水机”,就意味着它占领了公众的注意力,占领了广告商,占领了经济效应的制高点。尤其是在中国的现实生态里,各种话语权利和利益的分野使得人们对占领“饮水机”的大热门充满了情绪的对立,而非理智的思辨。这种对立下,“饮水机效应”愈演愈烈,而其背后的事件本身,却越发模糊。

小沈阳的走红掀起了关于其前程走向的“饮水机效应”,专家也好,郭德纲也好,宋祖德也罢,无不粉墨登场,寻求自己的利益诉求点。这样的“寻求”因为平等话语立场的缺失,迅速演变成与小沈阳前程毫无关联的口水战争。

这样的战争,验证了小沈阳的热度,也揭示出决定其前程走向的力量,不仅事关艺术本身,亦事关社会情绪。能否以艺术的旗号继续在社会情绪演变的风口浪尖中“讨喜”,将是检测小沈阳还能红多久的重要标尺。

———彭雅青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齐帅   编辑: 王喧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