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 凰 娱 乐 出 品
统筹:张园园
13个集装箱的精致道具,16个活泼精灵的外国小演员,16场原汁原味的原版演出,22首风靡50年的经典歌曲,68个台前幕后的原班演职人员,152分钟跌宕剧情,18000字英文对白……《音乐之声》这部经典的百老汇音乐剧,1959年于美国纽约首演,有着近60年的历史。1965年,《音乐之声》电影被颁上银幕,片中故事和音乐为世人所熟知。作为戏剧奥林匹克的闭幕大戏,《音乐之声》原版音乐剧岁末压轴登场,于12月10-21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上演。
宋宝珍: 百老汇的音乐剧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编剧创意、演出阵容、受众定位、市场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在百老汇,一部音乐剧往往经过严格论证和不断测试,摸准演出市场的脉搏,才开始投放市场,在大投入和大产出之中,追求受众和利益的最大化。 《音乐之声》是久演不衰的剧目,它寄托着中老年人的怀旧情绪,也引领着年轻人的欣赏趣味。 首先,音乐剧必须要有好的音乐,绕梁三日,挥之不去,《音乐之声》中20几首旋律优美、唱词悦耳的经典段落,以及演员们的完美演唱,是它吸引观众的杀手锏。 其二,剧情单纯却不单调,甜美而不甜腻,清新而不清淡。一位活泼开朗的女教师与七位纯真可爱的孩子,用音乐感染了性格傲慢、行事呆板的上校,使他撇开了妖娆多情的女子,而甘心情愿以贫寒、质朴的家庭女教师为妻。这个故事本身符合大众趣味和善良想象。 其三,反抗纳粹、胜利大逃亡的结局,也让音乐的优美旋律与人生的美好追求有机统一,让爱情故事增加了现实意义,凸显了喜欢音乐的人们追求自由的灵魂。 其四,豪华的制作、精湛的技艺、动人的形象,唯美的呈现,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胡薇:音乐剧的故事从来都不能太复杂,才好腾出空间给音乐施展拳脚;但如果只靠音乐独撑大局却不讲究情节的设计,故事讲得太过单调和乏味,戏剧也无从安身。而音乐剧《音乐之声》可谓是娓娓道来,创作者以鲜明的节奏、明快的词句把全剧所有的声调、色调和情调揉合在了一起,在单纯中见丰富、凝炼中见深意。全剧的音乐与故事完美结合,既把故事讲得轻松活泼却又不失一以贯之的主旨和精神,赋予了音乐以飞翔的空间,传递着对自然、对音乐、对亲人和祖国的无比爱意,尤其是在合唱着《雪绒花》的时刻,更是在原本清新诙谐的喜剧中温和却又坚定地升华出严肃的内核。
袁子茵:音乐剧《音乐之声》事根据真实的故事《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编,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年轻的见习修女玛丽亚成为了奥地利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做家庭女教师。上校自心爱的妻子去世后,像管理军队一样经营自己的家庭,这导致7个孩子顽劣叛逆、调皮捣蛋,令上校头疼不已。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她用心呵护孩子们的童心,与他们一同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嬉戏玩耍、陶冶性情,她教会孩子们什么是爱,并把美妙的歌声带进了这个家,也用音乐融化了上校冰冷的心。其时恰逢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役,并带领孩子们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合唱一曲《雪绒花》,表达出他们深爱家国的感人情怀。之后,上校与玛丽亚二人带领全家越过阿尔卑斯山,逃脱出纳粹的魔掌。剧终一家人在修女们的帮助下追随着彩虹,攀登上高峰。这里,上帝并没有禁锢人的心灵,人们可以遵循自己内心,勇敢寻找自己的梦——自由与爱情,还有真正的自己。
《音乐之声》这部经典音乐剧中的多首插曲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尤其以《哆来咪》(Do-Re-Mi)、《雪绒花》(Edelweiss)、《孤单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为代表,其浑然天成一般的经典音乐旋律已千锤百炼,成为观众记忆深处的经典曲目。百老汇的音乐剧《音乐之声》制作精美,在纳粹侵占奥地利战争的大背景下,反映出社会个体——家庭的团结和自由意志,以及人性中的真善美。音乐剧演员们唱功深厚,表演卖力,情感到位,歌声表现力极强,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孩子们纯真无邪的表演和美妙动听的歌声为该剧增色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北展剧场的音响声效相当好,乐池中指挥家与演奏队为音乐剧现场伴奏,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观感享受。
李毅:其实是为《音乐之声》电影的名气而来,中国人没有音乐剧审美习惯,只有被煽动的习惯。当然这出剧的制作非常杰出,它有百老汇代代相传的技艺,也有时代变化的微妙改良。只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追求真善美的时代了,我们这个时代是享受阴暗的时代,你看看大银幕最受人待见的是什么角色?是反派。《音乐之声》基本上没有反派,他的反派是一个背景,在今天看来,描写一个纳粹是需要想象力的。所以这样一出剧目,到最后能够和初识他的人接轨的,只有趣味,七个孩子滑稽可爱的趣味,处女情怀的趣味,音乐本能的趣味,这些,都做得很好。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