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凤凰电影观察”聚焦了电影《浮城谜事》,11月29日冯小刚力作《一九四二》正式登陆大银幕。贺岁档硝烟弥漫,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珠玉在前,后有“现象级黑马”《泰囧》夹击,《一九四二》并未如华谊之前预料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截止12月19日,《一九四二》的累积票房为3亿6200万,从排片比例可知,突破4亿基本无望。《一九四二》这部电影让人们认识了历史,但形式上过于电视剧化、内容上历史观残破,在其中冯小刚失了态度。
《一九四二》海报
冯小刚导演电影《一九四二》筹备近20年,在开拍之初就被各大媒体、影评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上映前更是有票房十亿的预期。而华谊与院线在上映前定下了“片方越分越多”的阶梯分账比,显示出了强大的自信。
然而,在上映20多天之后,根据电影票房贴吧统计,截止12月19日,《一九四二》的累积票房为3亿6200万,从排片比例可知,突破4亿基本无望。这低于《唐山大地震》和《非诚勿扰2》,对于2.1亿的投资,对于“独孤求败”的冯小刚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好成绩。
记得在6月的发布会上,冯小刚对于业内专家不看好《一九四二》票房一事并不服气,“大家不看好这样一个逃荒题材,但事实又会让很多专家大跌眼镜,这回他们会把眼珠子跌出来。历史一次次地证明,我没说过大话。”制片人王中磊在罗马电影节接受采访时也坦言“虽然该片慎谈商业属性,但还是寄予了它打破华语片票房纪录的期望”。
不过,当票房遭遇逆袭时,冯小刚一开始还称“我们一周就有两亿,两周就是四亿,是真正的票房冠军”,到领取《新周刊》年度新锐电影大奖时坦言“用奖杯赢回了在票房上的损失”,心情也算是高低起伏。究竟是什么让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电影最终只得到了差强人意的票房?除了外在对手的原因之外,是否还有电影和导演本身的缘故呢?
《少年派》、《一九四二》与《泰囧》的百度指数对比
【用户反应】
宣传强势关注度却完败
从百度指数的对比图可以看出,《一九四二》在前有《少年派》,后有《泰囧》的情况下,用户关注度基本上是完败。但在媒体关注度方面,《一九四二》是大面积领先的,华谊在营销宣发方面一向做得非常专业有力,媒体也给了最大的支持。
【媒体反应】
正评:“没有态度”对得起这个题材
在《一九四二》上映之初,《新京报》关注的是中国电影的重大题材到底能拍到什么程度。“没有谁比冯小刚更适合这个挑战……这是一部老老实实的电影,无法想象如果影片用‘更现代’的手法回顾历史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恰恰是冯小刚的‘没有态度’对得起这样一个题材——只提出问题,不试图僭越历史和他人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只需要记住。”
反议:境界不够,艺术野心沦为商业泡影
《京华时报》的观点则相反,认为虽然冯小刚具有悲悯苍生的那种普世价值观,但他却不能亮起嗓子为民呐喊,更没有信心为民寻找出路。“《一九四二》无法真正触及人心。他有坚守,但更多的是妥协;他有蜕变,但更多的是遗憾。于是,一切艺术的野心,都最终沦为商业的泡影。若妄图以‘只审视不表态’的气度来铺陈历史,那他的境界还远远不够。”
《长江日报》则认为好莱坞两大影帝在“打酱油”。“布罗迪角色空间不大,并没有体现出其好莱坞影帝的价值,蒂姆-罗宾斯则没有个性可言,看不出动用他来出演的必要。”
干扰:冯小刚对待观众的心态难以强求票房
比起评论电影,冯小刚在宣传中称“观众不是我的上帝”的言论似乎更引发网友热议。《新京报》发评论认为,既然冯小刚这样看待自己和观众的关系,那就不能强求票房高企了。“倘若从此心态出发拍电影,还要求人们都来贡献钞票,就显得不近人情甚至无厘头了。”
《南方都市报》则发起了调查“你最希望在贺岁档里看到怎样的电影”,结果有67%的观众选择“轻松爆笑的喜剧”,更是显现出了《一九四二》的不合时宜。
随后,媒体的报道倾向逐渐转向《少年派》,与观众的选择和当时的热点站在了一起。
总结:最主要贡献是“认识历史”
总体而言,媒体借助《一九四二》做了不少重新挖掘历史的工作,尤其河南当地的报纸给了大幅版面回顾1942年的大饥荒,凤凰娱乐也推出了“河南人眼中的1942”策划纪录片试图给看过《一九四二》的网友更多思考。
如同影评人韩浩月说的,很多人是通过这部电影,才了解到了1942年河南饿死300万人的历史,单从这点看,《一九四二》的人文贡献就达到了。也正因为该片只以历史真相的视觉再造来提醒国人,《新周刊》才颁发给冯小刚和《一九四二》年度新锐大奖。
至于电影本身艺术和商业层面上的成就,《一九四二》的反应就比较平淡了。
【艺术层面:影评人考量】
作为年度大片,《一九四二》自然不会逃过影评人们的眼睛,凤凰娱乐收集了一些独立影评人和电影专家的说法,从艺术层面探究本片得失。
形式:叙事节奏无起伏,场面太过电视剧美学
清华教授尹鸿认为,从叙事上讲,《一九四二》的拍摄手法像报告文学,之前的《唐山大地震》至少是个缝合性的故事。
影评人LOOK牌指出,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看,《一九四二》严重缺乏叙事的节奏起伏,场面太过电视剧美学,没有好好利用平行蒙太奇,“冯小刚同志严重需要恶补下爱森斯坦的课。”
内容:没能解释饥荒,历史观残破不全
不少影评人认为,该片在“饥饿戏份”上缺乏真正有力度的表现,不光是“人吃人”,连吃树皮的直观镜头都没有。独立影评人Magasa在评论中称,这部影片并没能很清楚地解释饥荒的发生与恶化,无法说清幸存者何以幸存,历史观也残破不全,无法令人情感共鸣。
影评人影志认为,该片漫长的两个半小时毫无波澜,就像在看除去主旋律成分的《建国大业》。
严谨度:按人索角,历史结论被质疑
电影研究者竹聿名的一条对比《少年派》和《一九四二》演员饥饿程度的微博图引起网友疯狂转发,也有网友吐槽冯小刚用的还是熟悉的这群电视剧演员,有按人索角之嫌。独立影评人木卫二对此则表示,“查了历史照片和资料,发现影片始终跟完全没有进食的绝对饥饿状态有所差别。其实化妆可以弥补,演员外型也可以弥补。于是,我只好倾向于认为,导演在艺术上没有太高追求。”
除了影片细节之外,《一九四二》原著的历史结论遭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家黄道炫的质疑,他撰文提出一些史料错误之后表示,“就一个作家而言,在对历史的了解与把握上,我们无法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他试图充当历史的解释者而不再是杜撰故事的作家时,他就必须遵守历史的基本规则,秉持客观、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
同样,在凤凰娱乐赴河南实地探访时,灾难学家苏新留也提出了对原著历史观的质疑,“如果没有当时国民党政府主导的救灾,那河南可能死得更多。”那么既然本片的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那么是否应该提供更真实更客观的信息呢?
褒奖:电视剧手法也是表现形式之一,观众主要是看历史
不过,还是有独立影评人非常喜欢这部作品,比如在影院工作的“迷影人”大奇特,他坦言,“其实很多去电影院看冯小刚电影的人并不是什么电影爱好者,他们并不关心爱森斯坦这些电影美学的东西,相反,很多人正是在家看惯电视剧的普通观众,他们只想在电影中找到情感中的共鸣。所以,电视剧手法也没有什么不好,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观众主要是去看1942年的那段历史。”
总结:隔靴搔痒和不彻底难获绝对好评
其实回顾过往,影评人界对冯小刚最大的艺术层面质疑就是“形式和表现手法过于电视剧化”,这一点似乎到了《一九四二》也未改变。这也令我们想起,在2010年接受凤凰网非常道专访时,冯小刚就曾明确表示自己“当不了大师”,追求上设置了局限。
而从内容角度来说,这种有宏观多视角的历史题材作品,对于中国导演来说,本来就没有绝对成功的先例,加上审查等层面的压力,即使多么耗费心血,也仅是一种隔靴搔痒,正如影评人4cats所言,“冯小刚没有摆脱拍大片的欲念,当他玩拼图的时候,虽然在内心已经告诫自己闭嘴,但总是忍不住要冒头托物言志一番,这种不彻底造成了影片的分裂。”所以,博览国际佳作、要求较高的影评人们大多不会对这种作品给予多少支持,普遍认为要做好此类电影,不如等到环境完全允许,或者完全无视环境,这样才能达到艺术层面的高点。
【商业层面:影院反馈】
“冯小刚缺乏艺术追求”的说法或许是要求过高,未必能代表普通观众的想法。为了解观众买票观影的真实情况,凤凰娱乐分别连线在影院一线直接面对观众的UME宣传总监刘辉和南京卢米埃影院副总李安。
上映状况:《少年派》周末场场爆满力压《一九四二》
谈到对《一九四二》的最初预期,刘辉坦言从一开始就认为《一九四二》的票房不可能超过《画皮2》,“这不现实。这部影片题材太过沉重,但冲着冯小刚的金字招牌,我们觉得它应该能收获一个还可以的票房,4亿左右吧。”李安则表示,影院一开始对《一九四二》非常重视,不但做了零点首映场,排片方面也给了很多空间。
但没想到《少年派》在周六日时几乎场场爆满,影院出于经营的考虑,给了《少年派》更多的机会。刘辉表示,“《少年派》第一周累积的口碑在第二周有了一个引爆,其实在平时两部影片的排片都不相上下,但在周末的时候《少年派》的观众明显多了,而且还有很多来看第二遍第三遍的观众。”
在《一九四二》这个略显不利的阶段,二人均表示片方并没有针对影院采取一些措施来挽救票房。
原因透析:《一九四二》不像艺术品,难以激发观众的激情
谈到观众对《一九四二》的选择度,刘辉认为,《一九四二》的观众普遍年龄层偏高,年轻观众比较少。李安则表示,如今观众的工作压力都很大,更希望看到有精美画面的《少年派》和轻松搞笑的《泰囧》,这一点无可厚非。
说起对影片本身的评价,刘辉认为,“还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平铺直述地展现一段历史,也没有加入冯小刚的个人观点,可能也因为有一些敏感因素在里面,为了上映还是比较低调”,从观影感受角度上看,刘辉表示难免会让人压抑,“但观众也是接受了这种感受的”。
李安则坦言,这部电影比较像纪录片,不像一个艺术品,“我们当然知道这部电影倾注了冯小刚的心血,但他可能只是希望还原历史,所以一味地进行中立表现,让影片不是那么精彩,反而难以激发观众对艺术品的激情。观众其实很容易理解片子的意图,看完之后也只是了解了历史,并不会有什么立场。”同时,他还认为冯小刚在大场面的把控上不如张艺谋,“从质量上来看,《一九四二》不如《金陵十三钗》。”
干扰因素:分账之争与梯级分账比有影响
除此之外,刘辉还认为影片上映之前的发行方与院线之争其实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排片。“中国电影的片方和影院是下上游的合作关系,不是对立关系。年底贺岁档的时候,片方对自己片子信心足,突然搞这么一出,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甲方,还下红头文件,态度过于霸道。其实影院也能理解片方,但影院自己的成本也不小啊,大家需要互相理解和协商,而不是对立,应该先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各自都想着自己那点儿蝇头小利。最后虽然达成了一个梯级分账比,却还是‘越往后影院方分得越少’,所以一定是会有影响的。”
未来期待:不会对冯小刚失去信心,观众的需求最重要
两位影院方均表示,《泰囧》上映后,《一九四二》基本没有继续发挥的空间。而《十二生肖》《血滴子》和《大上海》这三部新片上映后,不光是《一九四二》,连《少年派》也基本会下线。不过,李安表示,不会因为这部电影的问题而对冯小刚失去信心,“在中国的大导演里,我们还是很喜欢冯小刚的。”对于未来对于电影的排片,他认为,原则还是很简单,上映前会考虑导演、阵容等观众期待值,上映后一定会根据观众的反响和需求进行调整,而后者才是最主要的部分。
总结: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不可否认的是,《一九四二》让更多人认识尘封历史的用心,绝对值得大加赞扬,这也是业内对其关注的最大原因。但是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说,除了基本认识价值之外,认识之后的思想深度是否重要?艺术价值是否重要?从媒体、影评人、院线、观众的反应来看,即使评判标准再不相同,最后的结果还是趋于一致的。
中国电影如今已经过了“大片必胜”的年代,进入了“大浪淘沙”期,甚至连从未在票房上失手的冯小刚都首尝败绩。其实“做”并不难,做“透”才显功力和价值,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为妙。如小格局喜剧电影《泰囧》,在其层面上已达到了高水准,反而比其他大片对产业更有意义。所以,在未来选择厚重题材时,无论是哪位大导演,对自己的艺术能力以及艺术环境还得有更清晰的认识,若能一出手就全盘透析甚至给出无限观赏空间,拍出自己的《少年派》,才是我们更期待的。
导演:冯小刚
主演:张国立、徐帆、陈道明、 李雪健、阿德里安-布洛迪、 蒂姆-罗宾斯
上映日期:11月29日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