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纪录蔡明亮生活 导演:无奈社会现代化变迁
《昨天》剧照
凤凰网娱乐讯 由苏忠源执导、以蔡明亮的人生故事为主题的纪录片《昨天》(Past Present),9日在台湾金马影展播出。这部纪录片跟着蔡明亮的口述和脚步,回溯他童年在古晋成长、70年代后旅居台湾的生活历程。
尽管蔡明亮的电影美学极为鲜明,值得纪录片大书特书,但导演苏忠源舍弃对蔡明亮电影美学的分析,将眼光放在蔡明亮的人生历程上。关于中文片名《昨天》,苏忠源说:“我们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来自于我们的‘昨天’、我们的童年,而我们怎样长大、如何长大,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是命运的,而这是我所好奇的……”也因此,《昨天》笃实地跟着蔡明亮,走回那个祖父母在电影院附近摆面摊维生时,老夫妻因为爱看电影,二人轮班顾摊子,得空的那个便牵着蔡明亮进戏院,让蔡明亮每天得以看两部电影的童年。这个让苏忠源都感到嫉妒的奢侈记忆,也是蔡明亮走入电影世界的序幕。
老练的镜头语言、蔡明亮的高度信任,样样都让人很难以想像,苏忠源是纪录片新手。苏忠源现职是法律学者,拍片是业余爱好。虽然从小爱看电影,但由于求学时期马来西亚没有编制完整的电影学院,他的求学和职业历程一直围绕着法律。他现在仍是马来西亚大学的法律系讲师,对电影制作的认识来自于大量看电影,以及参考电影DVD的幕后工作人员访谈习得,从未接受过科班训练。
严谨的法学训练和奔放的电影艺术看似难以调和,但苏忠源从中找到了相似的秩序。他认为法律和电影其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为“法律和电影都在反映社会”,而且法学训练要求观点和表达上的精准,这也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逻辑。此外,法律和电影都必须在“限制”之中发挥和表达,这也让他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懂得在预算、时间的限制之下,发挥最大的美学可能。
尽管学养与蔡明亮大异其趣,但苏忠源的情感和关怀却和蔡明亮极为贴合。同样是马来西亚人、同样热爱电影、同样见证半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剧烈的现代化变迁,他们都对“老戏院”有相似的怀旧之情。如同蔡明亮的电影《不散》哀挽老戏院凋零,苏忠源的第一部短片《G16G17》即纪录在老戏院里看戏长大的孩子,如何因为戏院最终被淘汰而落寞的心情。也是基于相似的感觉结构,苏忠源偶然在书中看到蔡明亮提及儿时和祖父母看电影的回忆,让他动念拍摄这部纪录片。透过短片《G16G17》的成果以及苏忠源一次次诚挚的说服,最终,不习惯被拍摄的蔡明亮,同意了这次制作。
跟随着蔡明亮重历儿时观影记忆之余,《昨天》也多次穿插蔡明亮电影《不散》的场景,二人对于迟暮地景的依恋在片中温柔交叠,并如同苏忠源所自承,他透过《昨天》折射的怀旧之情其实也意欲质问,为何人对于旧的、理应最熟悉亲近的事物如此疏离?现代人是否仍有所珍惜的“价值”?马来西亚在高度现代化的节奏中样样追求汰旧换新,这样的速率到底值不值得?尽管苏忠源说,这只是一个无解的提问,但他在片中透露的无奈似乎已经揭示了问题的答案。
如同苏忠源对《昨天》英文片名“Past Present”的诠释,“……‘Past’是过去、‘Present’是现在,意思是蔡明亮的‘过去’其实都在‘现在’之中,是他所怀念的……但‘Present’也是‘礼物’的意思,也可以说,‘过去’是上天给蔡明亮的‘礼物’……”或许对苏忠源来说,这部“来自‘过去’的‘礼物’”除了是他向蔡明亮的致敬,同时也是他送给新旧时代快速交替之际的马来西亚人,一个分外温暖的停格。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