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五月风暴45年:电影大师戛纳闹革命
1968年的法国巴黎
电影《戏梦巴黎》取材自“五月风暴”。图为青年与警察间的冲突
闪回:保卫朗格卢瓦
要说戛纳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得从几个月前说起。
1968年情人节,2500个影迷走上了街头。他们当中不乏很多声名鹊起的电影人,但那一晚,他们都自称是“法国电影馆的孩子”。
下午三点,30车的警察和国民警卫队呼啸而至,封锁了街道。
刚在《周末》里大展手脚的演员让-皮埃里-卡尔冯(Jean-Pierre Kalfon)大声读着人们手中的小册子:
“借着官僚主义的假象,文化最该死的敌人再次盘踞了这个自由的堡垒。不要只站在一边,让他们闪开。自由是争取来的,不是白白就能领受。法国和全世界,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们,都将和你在一起,都将和亨利-朗格卢瓦在一起。”
这就是由于政府撤销法国电影馆的建立者亨利-朗格卢瓦的馆长职位,所引发的“保卫电影馆”运动。亨利-朗格卢瓦,世界上最伟大的影迷,从电影俱乐部起家,到建立法国电影馆和法国电影博物馆,正是他在二战时期,保存下了大量的珍贵电影拷贝,是他让梅里爱的电影重见天日,而新浪潮的导演们无不都是在电影馆的电影院里熏陶出来的。
两三个月前,时任文化部长马尔罗(一位著名小说家,曾经的抵抗运动者,顽固的戴高乐主义者,著有描写中国地下革命的《人的大地》)运用诡计,先是背着朗格卢瓦召集电影馆的代表们,大大颂扬了一番朗格卢瓦,并声称绝不会调换朗格卢瓦的馆长职位。并号召电影馆的同仁们和文化部一起对抗财政部,因此建议让政府获得电影馆委员会的多数席位。代表们大受感染,同意和马尔罗合作。结果第二天,新组建的电影馆委员会,就把朗格卢瓦踢出了局,并提名从未在电影馆出现过的皮埃里-巴宾,图尔电影节的主席,作为馆长候选人,并在最后投票委员近半数缺席抗议的情况下,将他抬上了馆长之职。
马尔罗和那些文化官僚们正洋洋得意于自己的这一手诡棋,但他们并不真的了解亨利-朗格卢瓦是谁,一手建立起法国电影馆的他早已是影迷们的精神领袖。所以这项变动使得一向以温文尔雅著称的迷影者(cinephile),一夜之间变成了街道上愤怒的人群,这样的骤变让当局着实措手不及。
有恃无恐的皮埃里-巴宾一入驻电影馆,就把馆员们叫来分别约谈,凡是被认为忠于朗格卢瓦的一律辞退。但是这场清洗并不够彻底,一位名叫乔斯林-阿彭棠黛的馆员作为可被信任者留任了,在后来“电影馆战役”当中,她始终扮演着特工的角色,每天中午,她把馆内的文件偷偷带出,由一个年轻人翻拍后再带回馆内,这让保卫朗格卢瓦的影迷阵营始终掌握了巴宾和文化部的动向。
情人节那天晚上,当人群和警察在电影馆门口正面遭遇的时候,“朗格卢瓦事件”正式升级为世界性的事件。电影人纷纷表态,《电影手册》编辑部每天都收到五湖四海的声援电报,这些电报上的署名几乎就是一部人类电影史。
第一个出面力挺朗格卢瓦的不是《电影手册》也不是《正片》,而是一份左翼日报《战斗报》。从撤职第一天起,《战斗报》就开始力挺朗格卢瓦。在2月14日这个关键转折点那天,《战斗报》编辑查皮尔写道:就是今晚,所有人都来夏乐宫吧!战斗委员会在那里。或许会发生暴力,但是我们倒要看看马尔罗和他的警察们面对着凯瑟琳-德纳芙和让娜-莫罗(都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明星)的脸庞会做出什么反应?
事实证明,警察们的确对此状况矛盾百出。当晚,在电影馆门口,远没有“筋疲力尽”(系此导演的代表作品)的戈达尔勇猛地突破了封锁线,当他号召人们跟上的时候,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在封锁线的这一边,其他人依然被挡在另一边。显然警察们认为他是戈达尔,所以可以随心所欲(vivre sa vie)。
差不多的故事,夏布罗尔(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也遭遇过,后来事态升级,有几个中学生影迷被警察带走了,夏布罗尔气势汹汹的去警察局理论,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就在警员敬慕的目光中,轻易的把人给带走了。
滑稽故事归滑稽故事,但警棍不留情。《战斗报》预言的暴力场面还是发生了。当晚,戈达尔和特吕弗喋血街头,而贝特朗-塔瓦尼埃血流满面。但是他们没有退缩,新浪潮的干将们檄文一篇接着一篇,《战斗报》、《正片》、《电影手册》媒体阵地一个接一个建立起来,有力的回击着臭名昭著的《费加罗报》。组织也建立起来了,“保卫电影馆委员会”正式成立。在这场运动中,巴黎人们的街头实践经验获得无限的累积,一批热爱电影的学生出现了,他们的热血被点燃了。
最关键的是,战斗胜利了。
4月21日,朗格卢瓦回到了电影馆。
接着,五月降临。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