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期
凤 凰 娱 乐 出 品
作者:木卫二(影评人,2013年曾任台湾金马奖初审评委)
大概从2007年开始,每次提到侯孝贤和戛纳电影节,影迷们都会念叨一句:他准备开始拍摄《聂隐娘》,2008年……2011年……2014年……年年如此。经过长达八年的自我抗战,侯孝贤终于把自己生生拍成了王家卫。谢天谢地,今年戛纳,《聂隐娘》即将在戛纳首映,参与主竞赛。补充说下,戛纳艺术总监福茂看的版本是后期制作没有完成,相当于直接给老侯开了绿色通道。对中国观众来说,悬念立马来了,侯孝贤会拿(大)奖吗?
为什么当侯孝贤遇见戛纳就会让人产生这么强烈的期盼,这是因为侯导是世界范围内不可多得的戛纳常客。从1993年的《戏梦人生》开始,到1995年的《好男好女》,1996年的《南国再见,南国》,1998年的《海上花》,2001年的《千禧曼波》乃至2005年的《最好的时光》,侯孝贤均有入选竞赛片单元,但只有《戏梦人生》在输给《霸王别姬》的情况下摘得当年评审团大奖,其余则全部落榜,一无所获。时隔十载,《聂隐娘》已经是侯孝贤第七次入围戛纳主竞赛,但是,相比较于侯孝贤的电影地位,评委会奖、技术奖,这般成绩,远远谈不上风光。
再看今年战局,如果把“金棕榈来的侯孝贤”这个悬念补充完整,它应该是侯孝贤、贾樟柯、是枝裕和,他们三个人谁会拿大奖?因为三位导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路人。贾樟柯说《风柜来的人》,它就像拍老家朋友那么亲切;是枝裕和也不含蓄,“侯孝贤于我就像父亲一般的存在”。2013年的戛纳,《天注定》拿下最佳编剧,《如父如子》拿下评委会奖,实力可想而知。所以按照这样的表述,贾樟柯跟是枝裕和都恨不得把大奖拱手让给侯孝贤。最不济的,当他们站台上发表获奖感言,侯孝贤也肯定会被提及。
对华语电影而言,戛纳金棕榈的荣耀,一直被陈凯歌藏在家。戛纳是世界上最优秀电影的竞技场,侯孝贤虽然获奖不多,但能横跨二十年,同袍对手从大陆第五代变成了第六代,从岛内的蔡明亮到香港的杜琪峰,电影的艺术水准没有退步,实在叫人称奇,堪称华语电影的武林盟主,越斗越勇。
好的武侠小说总有个吸引人的开头。流年不利,侯孝贤刚开始他的戛纳之路,一上来正撞第五代导演的巅峰。第五代的巅峰也不是浪得虚名,从《黄土地》发力,到《红高粱》攻占西柏林,陈凯歌接连挫败于戛纳,才最终摘掉金棕榈。
好死不死,《戏梦人生》和《霸王别姬》还都是讲中国戏曲,一个官方认证,一个地方戏种,简直是天上地下了。结果,两部电影还都拿了奖。只不过《霸王别姬》拿的是戛纳金棕榈,《戏梦人生》拿的是阿巴斯据理力争得来的评委会奖——你没看错,并不是号称第二名的评委会大奖。这个奖,说是给侯孝贤,不如说是给老阿公李天禄。
关于这一年戛纳,网上有最为齐全的八卦版本,但大多是围绕着《霸王别姬》。诸如张国荣被提名为最佳女演员,徐枫《侠女》再圆梦,陈怀皑陈凯歌父子乐开怀之类的……是的,没有侯孝贤太多事。或许,当《悲情城市》拿走威尼斯金狮奖,侯孝贤就要面对更高的期望。
时至今日,当我们在电影院重看《戏梦人生》,想到的还是那条流传甚广的段子,当年评委加里-奥德曼狂吐槽《戏梦人生》,说什么玩意,连脸都看不清。事后,他还跑去跟侯孝贤邀功,给演艺人生添了一笔黑材料。
不过平心而论,《戏梦人生》确实“不那么好看”。那一年,从媒体到评委,大家一直喜爱《霸王别姬》,它把感伤情节剧拍出了波澜壮阔哀婉凄绝风华绝代。至于《戏梦人生》,除了一个叨逼叨的老头子,人们只记得这里看不清,那里听不懂。这就是侯孝贤。
与那些渐强的三部曲不同,侯孝贤的历史三部曲却是一个不断低落的过程,《好男好女》评价一般,这是确凿的事情。即便如此,侯孝贤的戛纳之路才渐入佳境。对比两岸导演的艺术生命,我们不难发现,侯孝贤真是一棵常青树。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张艺谋作品里是中下之作,风评很差。在错失了刺激的1994年后,这也是张艺谋最后一次参与戛纳竞赛。八卦媒体也捕捉到了张艺谋与巩俐最后一次牵手,同时,张艺谋也迅速选择了转型之路。然而阴差阳错,吕乐的摄影却拿下了技术大奖,直接刺激他走上了导演之路。戛纳注重作者电影,好电影的一半归功于幕后团队。
俗话说,福无双至。徐枫与陈凯歌,这对金牌组合想复制《霸王别姬》的成功,又拉上张国荣赌了一把,只可惜,《风月》跟前作的差距不是一点点。陈凯歌又管不好他的艺术家脾气,《风月》毫无意外地以失败告终。对今天的影迷来说,《风月》的看点只有张国荣。或者,还有那个小舞女周迅。
尽管有爆料宣称,科波拉喜欢《南国再见,南国》,他还发明了一套适用看片评审的打分标准体系,民主得一塌糊涂。与波兰斯基之类的霸道主席或者阿巴斯这种臭又硬的艺术家相比,这样厚道的主席,大概是真的不会保住他所喜爱的电影。所以,《南国再见,南国》一无所获。
但那又如何,侯孝贤也早已明白,“卖片第一,比赛第二”。当十年后,陈凯歌的艺术生命已经搞得魂飞魄丧,晚节不保,侯孝贤已经开始酝酿着下一部惊世大作。
37个长镜头的《海上花》,确实是侯孝贤电影生涯中令人难忘的一笔。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封闭空间的必要,然而,就像制造大场面不一定要来自大片,封闭空间,未必是剑走偏锋的类型片要诀。《海上花》玩转了晚清的青楼风情,正如在上海影评人看来,《海上花》简直嗲到不行。对外国评委来说,长镜头加上大量对话,很难说,翻译恐怕会击垮这伙人仅剩无多的耐心。
在这一年,侯孝贤等来了小兄弟蔡明亮。他跟侯孝贤一样,从威尼斯柏林转投戛纳,闷片俱乐部又添一员。不过,两部电影都没有收获。无论张艺谋、蔡明亮乃至是李安,他们在其他电影节展简直是砍瓜切菜,拿下了一堆奖项,可是,一旦到了戛纳,他们的好运气总是留得不多。
从1997年巩俐进入戛纳评委会开始,华语电影人开始比较频繁地参与这个游戏。1998年,陈凯歌也当上了戛纳评委,这一年的主席则是老马丁-斯科塞斯。我们无需过问,斯科塞斯对《海上花》和《洞》看法,他的阅片量和电影品味没有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电影导演里,都是三甲人物。然而,在他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十佳电影里头,我们看到了田壮壮的电影,还有侯孝贤的“好基友”:吴念真。这是为什么呢?谁也不知道。
过手如登山,一步一重天。还是戛纳,还是侯孝贤和蔡明亮。2001年是个好年份,因为2000年,华语电影风靡了整个戛纳。带着这份荣耀和好心情,杨德昌也加入了评审团。
这届戛纳留下了一个美谈,杨德昌为杜笃之争取到了一个奖项。这说明,当评电影节委,语言沟通能力要好,态度要坚决果断。杨德昌并不是力排众议,而是跟阿巴斯那样,一上来就说,得给这两部电影一个奖。众人一看,也不是什么重要奖项。至于为什么是这种策略,因为《千禧曼波》的侯孝贤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要重演《尼罗河女儿》的城市悲剧。至于空空落落的蔡明亮,老实说,面对《穆赫兰道》和《钢琴教师》,他也没有任何神秘感,更没有胜算。
巧妙之处在于,杜笃之都参与了两部电影的幕后工作。更准确的说,杜笃之几乎参与了绝大多数台湾电影以及众多华语电影的幕后工作。所以,这个最佳技术奖是颁给两部电影。
华语电影最好的时光是2000年戛纳,第二好的时光,大概是2005年。银河映像的杜琪峰如日中天,第六代的王小帅也是信心满满。这一年的评委会主席是库斯图里卡,评委里面还有放鸽子著称的吴宇森。
结果是吴宇森首先抛了一橄榄枝,评委会首先给了王小帅。在类型片里面,杜琪峰是偏艺术的走向。可在艺术片里面,《黑社会》简直太类型了,砰砰邦邦,还带政治隐喻,评委们想要读懂这部电影,实在太难了。
至于侯孝贤带来的《最好的时光》,老实说,这回有点自曝其短。三段电影扔那里,大家一上来都看到了,还是《恋爱梦》最好啊,小情小调,风骚得紧。可是,后面的是什么玩意,生涯总结?自我致敬?
这届电影节还有一幕值得记下,吉姆-贾木许的《破碎之花》获得评委会大奖。他上台领奖时这么说道,感谢奇怪的评委给我机会,感谢侯孝贤,我是你的学生。侯孝贤无冕之王的称号,大概是真的美名扬了。
转眼间来到2015年,侯孝贤等来了一个宿命般的对手,那就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贾樟柯。侯孝贤当然很需要一个奖项,因为与他同时代,惺惺相惜的阿巴斯、安哲罗普洛斯早已获得了金棕榈。贾樟柯也需要肯定,《天注定》的“归隐”,确实是无奈的一招险棋。侯孝贤笑称自己已经看开,因为《聂隐娘》的投资预算太高,他想得更多的是卖片,因为戛纳拥有最大的海外市场,一次搞定几十家。至于奖项,言下之意,还是让贾樟柯跟是枝裕和这样的后辈去争吧。
在关键的评委会一环,华语电影并无优势。1991年,专横的波兰斯基,把几乎所有重要奖项都扔给了科恩兄弟,完全无视戛纳扶植作者导演的优良传统。2000年,评委会硬是让狡猾卖乖的丹麦人拿走了华语电影最想染指的大奖。2007年,戛纳60周年之际,评委会则强调了作者电影的传统。2015年,相信科恩兄弟会主导整个评委会,因为,他们是罕见的“双头人”主席。
1994年:张艺谋《活着》vs杨德昌《独立时代》
就差那么一点点,张艺谋差点彻底击垮陈凯歌。在第一轮投票,《活着》还遥遥领先,几乎染指了金棕榈。然而,历史就是如此戏剧性。陈凯歌是第五代的领军人物,然而,张艺谋却率先在国际上走红,这令心高气傲的陈凯歌既是压抑又是寂寞。好在,《霸王别姬》出现了。不过时隔21年,《活着》有没有拿奖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那一年金棕榈《低俗小说》引领的电影革新运动,已经彻底改变了艺术电影的潮流。至于《活着》,它依然很重要,但是它重要的原因,大概只是因为,中国电影很重要。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戛纳已经足够慷慨。杨德昌的《独立时代》也可惜,这部电影在今天看来,毫不过时,真诚而尖锐。然而,相对轻巧的都市生活,还有太多的人物对白,它们都直接影响了评委们的观感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李安《饮食男女》在那一年揭幕导演双周,实际上,如果要参与竞赛,李安也有胜算。不过,他更看重影响力。事情果然如他所愿,《饮食男女》收获众多好评。
1997年:李安《冰风暴》vs王家卫《春光乍泄》
第一次参与戛纳竞赛的李安和王家卫,他们都有挡不住的好运气。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50周年。这一年,亚洲人在戛纳是如此闪耀。评委会主席阿佳妮被莫雷蒂等几个评委耍得团团转,不得不接受并列金棕榈的双黄蛋结局(阿巴斯和今村昌平),不过在今天看来,这样的结局也不重要了。因为不管阿巴斯还是今村昌平,他们的电影都已经有一股暮气。后面二十年,李安和王家卫横扫了世界。
1999年:陈凯歌《荆轲刺秦王》vs余力为《天上人间》
《荆轲刺秦王》几乎是陈凯歌最后一部被严肃评论的电影,影片在那届戛纳拿了不痛不痒的技术奖。至于另一部入围电影,《天上人间》,相信很多根本不知道有过这样一部电影,更不要说看过了。余力为似乎不太愿意接受自己的失败,多年后又用《荡寇》重演了一次,一样的惨败,一样的不知所云。这似乎也提醒了很多幕后工作者,老老实实做技术挺好,不要想着当导演。《天上人间》的入围,似乎也证明了每个电影节都有开后门这回事。所以,这大概是华语电影最缺乏竞争力的一届戛纳。
2000年:杨德昌《一一》vs姜文《鬼子来了》vs王家卫《花样年华》
辉煌的2000年,这一年,除了三部竞赛片,还有李安展映的《卧虎藏龙》。这四部华语片,放在今天看依然熠熠生辉,魔力无穷。我们几乎无法批评吕克-贝松为首的评委会,他们给华语电影颁发了如此多的奖项。我们却一定要谴责这个评委会,他们居然没有把金棕榈颁发给其中任何一部!不夸张的说,吕克-贝松再拍了一百部电影,他都没有办法达到其中任何一部电影的成就。或许,我们也不能把矛头对准吕克-贝松,因为那届评委有多达五名女性评委。这或许不能说明什么,但是,想想拉斯-冯-提尔和那部《黑暗中的舞者》,或许,答案已经无需捅破。
2009年:娄烨《春风沉醉的夜晚》vs杜琪峰《复仇》vs李安《制造伍德斯托克》vs蔡明亮《脸》
从阵容上看,2009年俨然是2000年的翻版重现。不过,这些电影却未必是他们最好的代表作。娄烨的《颐和园》在2006年被临时排除在竞赛之外,原因你懂得。戛纳欠了一个大大的人情,当然,电影是好电影。杜琪峰不说了,《复仇》像是他给法国人专门订制的一套银河映像电影。李安也不用说了,《制造伍德斯托克》更像一部詹姆斯-夏慕斯作品,他跟老搭档都拍得很放松。蔡明亮更不要说了,《脸》支离破碎,完全仗着背景关系硬。这届评委会很靠谱,里头有李沧东和努里-比格-锡兰这样的实力导演。华人有舒淇老师,但因为英文不佳,全程黑脸。从2009年开始,华语电影在戛纳进入衰退期,剃光头是正常现象,偶尔冒出一部《天注定》之类的,那倒是不正常了。与此同时,票房运动轰轰烈烈,明星们争先恐后跑去戛纳走红毯——不带作品。
2015年,侯孝贤回来了,带着贾樟柯。
本文系凤凰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深度电影策划
简单直给又煞费苦心的电影推介
阳春白雪又粗暴三俗的影迷分享
——凤凰娱乐《大银幕后》
责编:胶片 芥末蘸酱
监制:刘帆 李厦
出品:凤凰娱乐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