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 返回专题
  • 独家报道
  • 最新报道
  • 网友留言

  北京时间2月25日,第85届奥斯卡在杜比剧院举行。本-阿弗莱克执导的影片《逃离德黑兰》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捧走了含金量最高的小金人。《逃离德黑兰》根据一篇为名《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电影将美国人带离德黑兰》的杂志文章改编而成,是本-阿弗莱克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在这部影片中他表现出的掌控能力让人惊艳,特别是有意模仿1980年代电影风格的摄影和剪辑,让影片呈现出一幅老派的气质,仿佛出自某位老导演之手。作者:亵渎电影

《逃离德黑兰》海报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本-阿弗莱克大学时的专业就是中东问题,他当年还写过几页关于关于伊斯兰革命的论文,只是一直没从这个专业毕业而已。当年他就知道这个CIA策划的“阿尔戈号”事件,觉得这会是一部好电影。小本对于中东问题一直很感兴趣,当《逃离德黑兰》电影项目启动之后,也做了很多研究和调查。

如今好莱坞的主流电影拍摄更像是一个制造过程,剧组前期总是会在电影的观赏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上反复权衡,寻找最佳的可拍摄方案。除了是事件取舍上下功夫,各种真实历史的细节也是重中之重,这些就关系到服装、化妆和艺术指导等部门的前期工,但很多时候好的故事总要来点贴油加醋。当然,这对回归“老本行”还拿过奥斯卡最佳编剧的小本来说都算是强项。

简单直接的美式主旋律

本-阿弗莱克做导演看上去比做演员更有前途,对于做导演他自有一套方法,他认为好电影要依赖一个好剧本,要找到合适的演员,然后百分百的信任演员的演技。《逃离德黑兰》的剧本确实改编得很完美,有着标准的政治惊悚片的类型片结构,紧张刺激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道德上善恶分明的美式主旋律,在事件的取舍上也做着减法,让故事尽可能的简单直接。必要的背景铺垫和真实新闻素材的植入让影片的主题变得更加厚重,CIA、好莱坞工业以及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政治问题的种种元素更为影片增添了话题性和可看性。

电影一开始用动画配合着旁白简单介绍了伊斯兰革命的背景之后,剧情就进入到美国大使馆被数百名伊斯兰教学生攻陷。商业性质的类型片的娱乐性就取决于展示视觉奇观和剧本的高潮制造,在剧本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两个情节点确定之后,如何按照场次制造观影情绪上的高潮,这都是有迹可循的。片头的攻陷大使馆,六名美国人千钧一发时逃出,CIA最终采用人质解救专家托尼-门德兹(本-阿弗莱克饰)的营救方案,虚构的中东科幻大片《阿尔戈号》建组宣传以及进入伊朗之后的很多戏份都是观影情绪上的小高潮,自然影片出色的剪辑、配乐和摄影也是必不可少的。剧本的故事编排和节奏在技巧上绝对一流,层层叠加推进,后面四分之一都是好莱坞商业片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真可谓天佑美利坚,坐拥了天时地利人和,最后一刻化险为夷逃出升天。

弱化政治因素倾力打造个人英雄

好故事自然会有添油加醋的地方,比如最后一刻伊斯兰警察的机场追机戏,也有主角在情感上陷入婚姻危机等好莱坞主流电影常用的情感升华手段。这就像不放过任何一次煽情的年度西班牙催泪弹《惊天巨啸》或者今年奥斯卡纪录长片单元的《冒充者》和《寻找小糖人》一样,无论影迷们怎么觉得狗血离奇,只要最后亮一下真实事件中人物原型的新闻照片和之后的人生,再狗血都能被人原谅,大家心里会自我暗示这都是改编自真实。也许有人会抱怨这类好莱坞商业片的套路化模式并无新鲜感,主角的家庭问题,有惊无险的内部阻力,歌颂真善美的主旋律故事。但这就是一部价值观绝对正确的电影,有意弱化了政治因素和美国伊朗的利益关系,将故事的重心全在个人英雄主义的人质解救过程上。对于好莱坞政治惊悚这一类型片,本片以后可以拿来当范本教科书了,导演的处理手法和表现方式都让人联系到法国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的经典作品《Z》,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都带着强烈的政论色彩。

作为小本的第三部导演作品,他的掌控能力让人惊艳,特别是有意模仿1980年代电影风格的摄影和剪辑,让影片呈现出一幅老派的气质,仿佛出自某位老导演之手。

凤凰娱乐独家专稿,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电影节介绍

奥斯卡金像奖

又称学院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

  1928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举行,旨在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享有盛誉,不仅是美国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也倍受世界瞩目。

独家策划:奥斯卡佳片回顾

代表“美国梦”的影片

《阿甘正传》励志感人

最具政治话题的影片

《炎热的夜晚》直指种族问题

反思中产阶级生活的影片

《美国美人》击碎中产阶级梦幻

独家解析本届提名影片

《逃离德黑兰》

政治惊悚片的教科书

《猎杀本拉登》

直面酷刑 探究猎杀意义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代入感极强的生活哲理片

《被解放的姜戈》

昆汀醉心“复仇”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