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 返回首页
  • 全程实录
  • 往期回顾
  • 网友留言

  2012年年初,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在每年引进20部分账大片的基础上增加14部好莱坞电影,国产电影遭遇新的压力和挑战,中国电影市场迎来分水岭。而如今新政执行了一年,如何应对好莱坞,以及进一步提升国产电影的竞争力,有了更多探讨空间。本期“凤凰大影响”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影视大讲堂”,邀请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探讨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新挑战。 

  实录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影视大讲堂”

  演讲者: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 饶曙光 

实录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影视大讲堂”

演讲者: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 饶曙光

演讲实录: 

饶曙光:众所周知,中国电影和好莱坞关系从中国电影诞生以来,有很多复杂的互动关系。我想就三个问题和大家交流:第一个想谈中美电影新协议与中国电影大变局,第二是想谈中国电影“短板”及其对策,第三是想谈中国电影的本土化战略与对外传播战略。 

【中美电影新协议与中国电影大变局】

国产电影需要巩固市场份额,行政层面可提供专项资金 

2012218日,在中国大多数电影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背景下,我们跟美国达成一个电影新协议。这个协议的达成实际上为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作出了一定的牺牲。中美电影新协议会给中国电影带来什么样的冲击,虽然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但如何评估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我一直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巩固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是当前中国电影的主要矛盾,是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主要矛盾。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与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大片相比确实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回过头来分析,进入21世纪的中国电影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文化全球化的一个缩影:雄心勃勃的好莱坞一直把进一步打开中国电影市场作为对外战略的重点之一,所以20部进口大片的配额远远不能满足其对中国电影的市场野心。这个协议的达成甚至成为了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一个政绩。 

也有很多青年学者曾经表示过一些很乐观的态度,因为他们举日本、韩国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但是我个人认为,日本也好,韩国也罢,它是经过了十几年的低谷才缓过劲来,那么这个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中国电影最近三、五年无疑面临着很大的变局,这个变局就在于说我们是否能迈过好莱坞电影冲击这个槛,如果迈过去的话,十年以后或许北美也会认可中国电影、华语电影。但如果这个槛迈不过去的话,中国电影则会陷入什么状态,大家可以想象。 

2012年参加了电影局和香港导演的恳谈会,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支持国产电影的措施,这个措施可能在2013年出台。这些措施从行政层面可能为我们国产电影的放映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持。具体说我们每年5%的电影专项资金,要拿出来支持放映国产电影;同时从制片层面对于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要进行直接的补贴。所有这些措施,我个人觉得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采取一些行政的手段来保护和支持国产电影的发展,我个人持肯定态度。因为目前在这样的状态下,国产电影除了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之外,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也是很重要的。无论如何,只要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都是合理的、必要的、正确的。

【中国电影的“短板”】 

短板一:回收主要靠票房,难以形成现代化产业模式 

从电影工业和电影产业的角度讲,中国电影产业存在着几大方面的短板。第一,迄今为止中国电影还没有形成,短时期内也难以形成现代化的大电影产业模式。由于版权保护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国产电影的回收渠道主要还是依靠影院票房,后期电影的开发以及相干产品的开发,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拓展。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必须考虑中国电影产业的基本现状,不能想当然。 

短板二:产业内部不合理,制片相对院线处于弱势 

第二,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说,在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体系中,制片处于弱势,甚至是极度弱势。现在制片方拿到的票房比例只能到40%,是非常低的。仅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离现代电影产业还有相当的距离。制片处于相对弱势不符合现代电影产业的基本规律。从任何角度看,制片都是电影产业的龙头,也是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根本。从放映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大片进来是一个好的事情,受冲击最大的是制片。

植入性广告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经济问题 

大家都对电影中植入性广告非常不满,但植入性广告真的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在面前的电影产业结构中,制片要想降低自己的风险,有效的手段就是植入广告。但是,植入广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观众的伤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实际上票房增长不是主要问题,今年大家预测能够到175个亿到180个亿,我们的放映空间可以达到250个亿都没有问题。但是制片业如果跟不上去的话,那么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就不能有效提高。总之一句话,巩固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是我们的主要矛盾,而要巩固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向制片倾斜。

短板三:缺乏与电影产业化相适应的电影评价体系 

第三,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化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处于初级阶段的电影存在很多结构上的问题,包括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与电影产业化相适应的电影观念及其相关的电影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我们强调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但是电影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没有与之相适应,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符合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我们不能对电影产业现状作出一个有效的、具有说服力的评价。尤其是对商业电影的很多争论都面临这个问题。因此,建构商业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包括商业电影伦理、商业电影美学都是跨越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的关键环节。或者更进一步,建构与电影产业化相适应的电影评价体系和标准,对于当前中国电影来说是当务之急,是一个需要立马解决的关键问题、关键环节。 

【面对中国电影“短板”的对策】

大家都知道,建构大电影产业模式我们讨论了十几年。客观地说,这不是电影行业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跟整个国家的一个文化政策包括金融政策,还有版权保护相联系的。 

对策一: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不能离开产业谈文化 

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形成以商业电影、类型电影为主体的市场格局,以及以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我们的电影观念还是严重落后于电影产业化的实践:那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始终困扰着我们对电影产业化的认识,甚至直接影响电影产业化的推进,所以我们还处在电影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现在很多对电影的批评,都带有强烈的情绪化特点,缺乏产业关怀、缺乏产业纬度、缺乏产业标准。因此,我觉得现在要寻找一个电影的多重属性、多重功能的和谐统一,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实现最大包容度。现在也有批评家,对电影产业现状,缺乏直接的感性的认识,离开产业化实践和实际抽象的谈文化,实际上不能有效的来指导电影产业化的实践。

 对策二:研究好莱坞游戏化倾向,满足年轻观众视听需求 

第二,要全面提升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专业化、工业化、科技化、国际化、高端化的水平。现代商业电影,现代类型电影,其创作和生产就需要这种高科技。近期美国主流院线上映的电影有两个大的变化,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今天的美国电影,不仅仅是卖产品,而且是卖电影产品的标准。美国电影借助于高科技、尤其是高科技领先的优势把电影生产的门槛大幅度提高了。现在美国电影工业的水准,它的高科技,它的高投入,使得经济、科技落后国家根本就进入不了现代电影生产的门槛。通过仔细研究美国最近几年电影的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变成一种游戏化的东西。当然,这种游戏化倾向与当下电影观众的低龄化密不可分。包括在中国,游戏也是最赚钱的。

 上次跟《画皮》的制片人进行深度交流,《画皮2》虽然创造了七个多亿的票房,但是最赚钱的是围绕电影《画皮》开发的游戏。美国电影游戏化很严重,因为美国电影的观众年龄群体基本上在14岁到18岁。我们现在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1.7岁。美国电影观众越来越低龄化,观众低龄化带来的就是游戏化。所以美国电影也有一个口号就是回到“新好莱坞”,但是实际上我觉得也不太可能。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还得要从各方面提高我们专业的水准和标准,以满足年轻观众对电影视听的要求。其实,1994年引进大片的时候有一个技术标准,但是强调得比较少,今天也必须从技术层面、视听层面来弥补中国电影的短版。广电总局蔡赴朝部长在电影创作会上讲话时,在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意制胜后面,加了一句科技助强。我觉得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对策三:构建商业片伦理,以满足观众为出发点 

第三,一定要建构理性的、符合法制精神的商业电影伦理。电影当然要有益于世道人心,要有益于“化人”,但电影作为一种商业活动要追求它的投入产出,要追求利润,否则就难以进行再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是我们当下特别需要关注的,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比如说为什么《杀生》、《匹夫》的票房不好,原因当然很多。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个导演的创作心理,他想偏于市场,偏于追求票房,但是他自觉不自觉的还是把个人的表达置于满足观众的观赏快感之上。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电影的个人表达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个人表达很大程度上,还得要服从满足于观众的观赏,满足于市场需求,否则确实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实现个人表达与满足观赏快感的平衡和统一。但在目前阶段,如果不能有效实现这种平衡与统一,我觉得应该把满足观众和满足市场作为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诉求。如果这个观念我们调整不过来的话,很多青年导演的作品,就很难有市场竞争力,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两个事实大家可能没有争论:“好莱坞新政”以后,对中国电影的冲击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如果失去了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那么我们实际上也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文化,甚至出现危及文化安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市场竞争,它的意义不局限于市场本身,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当下,中国电影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克服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的种种弊端,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中国电影的本土化战略与对外传播战略】

中国电影“走出去”应上升到战略层面 

最后,谈一谈谈中国的本土化战略与对外传播战略。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中国电影走出去焦虑症。中国电影走出去本身不是问题,而是如何走出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效的走出去。 

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历程和路径: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五代也好,第六代也好,在国外主要电影节上都获奖了,获了很多的奖。但仔细辨析,其实也是在一个艺术电影的小范围内产生了国际影响,并没有从市场层面、从院线层面打入美国。真正打入美国主流院线市场的,也就是张艺谋的《英雄》。但是,问题就是《英雄》以后再无“英雄”:《英雄》之后的《无极》也好,《夜宴》也好,包括《金陵十三钗》也好,在海外市场都没有获得一个良好的回报。 

那么怎样去分析这些问题?我记得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美国人骆思典先生跟我们作过深度交流,他讲到,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电影,整个非英语电影要进入美国的电影市场,都存在一个结构性障碍和问题。因为在美国观众看来,非英语电影就是艺术电影,而艺术电影只能是在艺术院线的范畴发行。目前整个北美电影市场,美国电影占了92%,欧洲电影占了6%,剩下2%的市场留给其他国家,这些国家包括印度,包括韩国,包括日本。即使把这2%的市场份额全部拿下来,对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没有太多有效的作用。况且我们跟日本电影也好,跟韩国电影也好,在品质和竞争力恐怕还不能说比人家更好。 

我最近写了好几篇文章,建议把中国电影走出去改为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战略,因为走出去只是一个企业行为、商业行为,停留在战术层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上升到战略层面、全局层面。美国电影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经成为了美国国家的大战略。1927年的时候,美国就出了一个中国电影的市场报告,对中国、尤其是上海地区的影院构成,包括观众的观赏趣味和习惯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另外,在美国的大外交里面,把电影推销到其它国家一直是政府层面的行为。可以说,今天的美国电影畅行无阻地推销到其他国家,并不完全是市场行为的结果。

 事实上,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乃至市场本身,不能保证一个文化产品的公正。联合国科教组织在第13届大会上,曾经提出文化商品和产品,不能完全凭市场的规则的摆布和支配。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个人文层面的呼吁,只是一种道德化的诉求,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在电影市场的意义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好莱坞抗衡;在价值观的层面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好莱坞抗衡。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制定一个新的战略。我们知道,电影的叙事规则是好莱坞制定的。其实不只是电影的叙事规则,而是电影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美国来制定的。现在中国的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包括很多其他国家的观众都是受美国电影的影响,他们接受的是美国电影给他们的标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美国电影是借助于市场机制,借助于市场力量或者说市场经济本身把所有其他国家的电影排斥在主流商业院线市场之外。因此,当下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还是要采取本土化战略和策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艺术感染力,做大做强本土电影市场——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战略的基础和根本。

华语电影市场有巨大发展空间,两岸三地应共建“华莱坞” 

当前大家探讨一个热点问题是华语电影,进一步说是今后华语电影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很多人津津乐道于香港电影曾经的辉煌。实际上,香港电影的繁荣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东南亚市场,依赖于台湾市场。 

今年7月份,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做了一个侯孝贤电影回顾展和研讨会。我与侯孝贤先生有很深度的交流,他就认为,台湾大家都骂新电影,骂新电影搞死了台湾电影。他也提到一个观点,台湾的市场空间,只可能提供艺术电影的生成,而不太可能有完整的电影工业。 

其实就是说,大陆的这个市场,加上香港和台湾的市场,还有一些东南亚有华语人群存在的地方,给我们的本土电影、华语电影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没有必要过分的为中国电影、华语电影走出去而焦虑。只要我们有效的占领本土电影市场,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就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关于这一点,很多香港电影人、台湾电影人都有共识。只有华语经济圈、华语文化圈,才可能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与好莱坞电影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为本土电影提供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是,这个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和磨合。因为两岸三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陆电影在台湾、香港都卖不动;一些台湾电影在大陆市场也存在这个问题。 

无论如何,消除和弥合这个巨大的差异需要耐心、需要智慧,但我觉得如果我们进行一个更加有效的互动,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就是每个地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市场意义上的“华莱坞”而不仅仅是文化意义上的“华莱坞”。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有效的抵御好莱坞电影的冲击,更有效的实施中国电影、华语电影对外传播战略。 

总之,做大做强本土电影市场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根本。对于中国电影走出去,或者说对外传播战略,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必须立足于长远。起码,需要我们政府政策层面做很多工作,包括做大量的市场调研,包括收购一些院线,找到终端出口,确定海外传播的经济策略、文化策略。 

我认为,只有在把所有的基础工作做好以后,中国电影、华语电影走出去,或者我现在强调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战略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无论如何,中国电影外传播战略,应该有更大层面的、更宏观的战略考虑,不仅仅是具有经济意义,还有整个的文化意义,也包括民间性的交流、学术性的交流,这些民间性的交流、学术性的交流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电影完成有效的对外传播战略。 

总之,中国电影对外传播不仅仅是靠企业行为,靠企业行为实际上受到了一个很大的局限。在当下这样一个全球化语境中,短时期内中西文化格局,也就是西强中弱的基本格局是不可能改变的。这种文化差异会长期存在,这种文化格局也会长期存在。但只要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本土化电影市场,还是可以不断的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自身的话语权。 

【闲话】 

《画皮2》虽不完美,却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现代化表达 

最后再讲几句题外话,或者说就是一点闲言碎语。当然也体现我个人对当下电影的一些观察和态度。201279日的时候,开了一个《画皮2》的研讨会。当时《画皮2》的票房在不断的上升,但是网络水军、包括一些媒体对《画皮2》有很大的批评。所以,我们开《画皮2》的专家研讨会对影片作出深入的分析,对影片最终票房的取得还是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我觉得《画皮2》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电影,但却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出现的一个恰当的电影,它的很多经验其实值得去深入分析和总结:如何把一些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表达;电影工业化标准如何提升我们电影的科技水准,《画皮2》都提供了一些讨论的空间。也有人对我们提出批评说,你们堂堂的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怎么会为这样的一个电影开研讨会?我个人一直觉得,现在对类型电影、对商业电影,尤其是国产类型电影、商业电影缺乏宽容,苛责太多,缺少建设性。甚至对本土类型电影、商业电影的态度有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我觉得这种倾向是不利于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紧接着在715日,我们又开了一个侯孝贤电影的影展和研讨会。就有人说你们选择电影、评价电影到底有没有标准,一会这个、一会那个。 

事实上,当下电影市场的反馈显示,两种电影最受观众欢迎:一个是好莱坞大片,或者按照好莱坞大片模式生产出来的这种电影;第二种电影就是能够引起本土观众心理情感和共鸣的电影。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也需要两种电影:一种就是有观众有市场的电影。支撑中国电影工业,或者说支撑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一定是这种商业电影和类型电影。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有效支撑,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还是一句空话。因此,我觉得中国电影真正要跟好莱坞电影在市场层面进行有效的抗衡和竞争,必然需要大量的现代类型电影、现代商业电影

 第二,是需要那种高品质的电影,比如说像侯孝贤的很多电影。其实电影自身的品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最重要的。现代类型电影、现代商业电影无疑是常规电影、常态电影,也支撑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常规发展,是电影工业的基础之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大量的创意性电影、没有艺术电影的支持,提供创意性的元素和创意性的经验,那么常规电影、类型电影的发展也会遭遇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有一个宽容和包容的眼光和观念,去支持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既有高质量的商业类型电影来支撑市场,又有高品质的电影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动力的话,我想还是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和空间里跟好莱坞电影进行抗衡和竞争。

 因为,毕竟本土的国产电影,必然与本土观众的感情、心理、愿望有更多的互动;而观众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不仅仅是看技术,看视听,不仅仅是需要游戏化的东西,更多的还是需要情感化的东西,需要心灵的呼应和回应。所谓“高技术需要高情感”。到这样一个转变的时候,如果国产电影能够满足本土观众这种心理需求的话,一定会在更大层面上赢得本土观众,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所以我最近反复强调,中国电影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内容。换句话说,应该在内容为王的后面,再加上一句质量为王。如果这两种电影都能具有高品质、高质量的话,我觉得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还是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因此,我个人对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持一个比较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谢谢大家。 

附: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要从事电影电视艺术的研究,成立于1973年,拥有悠久的电影史及电影理论研究的传统。近年来,全所共有16个国家级、部级课题正在进行中,出版《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中国当代电影史》、《香港电影史》等多部学术专著,主编高端学术期刊《影视文化》,在学术研究上始终将宏观议题和微观学术探究密切结合,依托院重点课题“热播影视剧跟踪研究”,连续几年对当代电影、电视剧、动漫、新媒体剧、进口影视剧等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的研究和评述,并出版“大电影”系列丛书,《大电影时代》、《大电影制造》、《大电影概论》、《大电影转向》等。另外,长期从文化建设角度,对中国当代电影进行深度思考,已经举办“重写电影史:向前辈致敬――纪念《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化建设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全媒介语境下的大电影观念研讨会”等多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20129月份定期举办“影视大讲堂”,邀请院外知名专家和艺术家来所里和所内学者就当前关注的影视热点话题、前沿理论、电影史命题等进行深入研讨,已经举办了《好莱坞的新挑战和中国电影的未来》、《“民国期刊”上的电影史》、《热播影视剧与文化价值观的反思》、《热播影视剧与<泰囧>解析》、《贺岁档电影:观察与反思》等多期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嘉宾介绍

饶曙光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电影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电影。

往期回顾

NO.1:《一代宗师》辩论会

民国态度 电影江湖

NO.2:影评人激辩《云图》

轮回哲学观or“反体制”宣泄

NO.3:漫谈《西游降魔篇》

欲降魔先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