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新电影赌上乌纱帽

合拍片已失去新鲜感和创意

  在合拍片已成规模的今天,香港电影面临了很多的尴尬与困境。如何保持本土特色,成了香港电影人思考的重点之一。在近十年的香港电影里《无间道》树立了专业警匪电影的标杆,为香港电影指引了出路。而在杜琪峰、徐克、陈可辛、许鞍华等导演的努力之下,港片特色在合拍趋势下得以保留和发展。当内地电影越来越商业化、合拍片越来越失去新鲜感和创意的时候,本土港片让我们看到了华语电影多样化的希望。作者:香港特约记者 蔡嘉苓

要点
  • 1 “《无间道》找到了出路,是专业的警匪的电影,此后较成功的是吴宇森的《赤壁》,陈可辛的《投名状》,是成功的合拍片的典范,保留一定人的描写。”
  • 2 “ 很多影评人更喜欢的是许鞍华近几年的电影,很低的成本,很本地的生活和很深刻的人的描绘,比如《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
  • 3 “ 杜琪峰的成功的地方是有自己的风格,他有自己的世界观,是讲团队的故事,警匪的故事,命运的故事。”
  • 4 “我对第五代导演比较失望,比如张艺谋和陈凯歌,认为他们争取了更多的票房,却丢失了自己。”
文字实录

郑政恒向凤凰娱乐记者展示自己整理的电影资料

许鞍华的《桃姐》刻画香港本地生活,在威尼斯大获成功

每个人的一生都好像一部电影,

而他们就是那部电影里的主角。

有时候他们会以为自己也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

但是可能他们只是一个配角,

只有一个镜头;

更说不定,

他们的片段早都被剪掉了,

自己居然还不知道。

——《如果-爱》(2005)

还记得你很多年前看过的香港电影吗?《阿飞正传》、《喜剧之王》、《春光乍泄》、《无间道》、《花样年华》、《新龙门客栈》……总有一部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不仅是对当时香港的记录,更是我们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

没错,我们曾经对香港电影很着迷,不知疲倦地去紧跟它的发展动态;曾经我们也很爱那些武侠或警匪的情节,我们去模仿去探讨;曾经演员的投入,电影中严谨的态度、娱乐的精神和对时代的记录,都是那么深刻地吸引着我们……

然而回顾去年的香港电影,已有香港电影人评价“香港电影惨了,周星驰的神话被台湾九把刀神话取代了,在大陆的合拍片在香港又不受欢迎,点算(怎么办)?”究竟香港本土电影面临怎样尴尬的境地?电影市场的发展会何去何从?香港电影会就此陨落,还是会重新书写神话?三级片、合拍片在香港电影的市场的分量如何?……带着这些疑问,凤凰娱乐独家专访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和《2011香港电影回顾》主编郑政恒,由他带着我们探讨香港电影背后的故事。

谈香港电影的发展:

郑政恒是香港80后,他还能记起很小的时候,电影院的人永远是满的,戏院比现在的大很多,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看周星驰的电影,一起拍着手哈哈大笑。后来在他渐渐成长的过程中,时代也在慢慢进步,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直接在电视上看电影,或直接买DVD看电影,很少再去电影院了。他略有遗憾地感慨,香港电影再也不像我的小时候,八九十年代那么风光的了。

除了影院的设备变化了,香港电影的产量也减少了一半,郑政恒记得以前香港电影每年的产量很多,差不多有一两百部,然而去年香港电影的产量只有五十几部,在不多的电影中,与内地合拍片又占有一定分量,虽然电影的规模越拍越大,但香港本土文化色彩却越来越少,只剩下少数的、独立的电影在默默坚守。在这样的危机下,多数观众最喜欢看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

谈香港电影与社会:

香港回归后,曾面临过金融危机,香港经济的萧条,这也对电影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郑政恒称,那时香港社会和电影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危机。不过危机过后就是转机,而比较大的改变就是2002—2003年间的《无间道》,它慢慢让人发现香港的电影还是有希望在的,然后他们就开始发展卧底类型的电影,继而发展武侠片。

而反观去年和今年的电影,郑政恒等香港电影人去年评价较高的电影都是包含着香港本土色彩的电影,比如《桃姐》就很成功,还在威尼斯获奖,本地色彩越多的电影,反映就会越好。除此之外,他评价较高的还有《夺命金》和《窃听风云》,因为这类电影掌握了香港社会和香港电影的关系,而香港电影人非常期待的是这一类的电影能够多出现。他也遗憾地说到,“但是好像在这大半年里面,香港电影成功的例子不是很多,我还没有发掘到。可能今年我们看的比较好的电影,可能就是《高海拔之恋》和麦兆辉和庄文强的《听风者》反响还不错。”

郑政恒简单总结了今年和去年的香港电影,“如今,我们也在慢慢追求让电影如何回到香港本地的色彩。回顾去年比较成功的电影,都是和香港社会有深刻关系的,反观今年,还没有看到很突出的反映香港社会的电影,在香港今年的电影作品中,我们还没有发现特别出彩的作品。”

郑政恒主编的《回顾香港电影2011》

《一路向西》作为2012年香港三级片电影代表备受关注

谈香港合拍片:

这是一场智者的博弈,导演和演员“北上”,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资源,然而那种香港电影让人怦然心动的新鲜感和创意,观众确实许久未见了。

郑政恒表示,“我们看到了很多导演和演员北上发展的例子。其中徐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活跃,拍了很多电影,他去了内地之后,拍的质量还是很好,例如《龙门飞甲》,当然他也有了更多的资源去拍3D的电影,拍大规模的电影,以及用更多的明星。但似乎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他已经没有了八九十年代的活力与创意,失去了八九十年代拍的电影的那种新鲜的感觉。”

除了徐克,他还谈到了麦庄两位导演,“其实香港很多好的导演都去内地拍电影了,比如说麦兆辉和庄文强,比如说《关云长》和《听风者》,就不如他们在香港拍的《窃听风云1》和《窃听风云2》那么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导演最熟悉的还是香港的社会和香港的文化。这些导演去了内地发展,可能可以拍更大的规模,用到更多的资源和明星,技术方面也有更多的追求,但是内容和质量可能就没有在香港拍的那么得心应手。”

有种说法说合拍片在不断复制老片的类型,在吃香港的老本,比如把香港老的武侠片或功夫片、闹剧或喜剧的元素直接移植到内地,创新却很少。一流的香港导演到了内地,却无法将香港当年成功的模式移植到内地,保持与时并进。郑政恒介绍了他所认为的合拍片的出路之一“混杂”电影。

郑政恒提到,香港导演到内地拍片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审查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当香港导演到了内地,那不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所以很难拍到很成功的电影。当然也有屈指可数的成功案例,比如说吴宇森的《赤壁》,究其原因是吴宇森导演有在好莱坞和美国的经验,所以当他去到内地,有更多资源拍比较大的场面,所以能够比较成功。

另外,他表示最近合拍片中比较成功的是陈嘉上导演的《四大名捕》,这部电影不类似陈导同期的电影《画皮》或《画皮2》,在《四大名捕》中他反而融入了很多香港类型的东西,大家表面上看到的是武侠片,但实际上这是警匪片,所以郑政恒认为将来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出路之一就是“混杂”的类型,即将很多类型混在一起,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四大名捕》的尝试,就包含了卧底的元素。《听风者》也是既保留了特务的故事,又保留香港边缘人的角色,表面上看是一个特务片,但却隐藏着一个人的心理和经历。

合拍片很多时候都选择拍很大的题材,但我觉得《听风者》和《四大名捕》是另外一种出路,它深刻描写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集体或者国家。

谈香港的独立电影:

生活在香港,其实很能感受到这个社会里的人对“家”的守护,九七回归、SARS危机、皇后码头拆卸、保护菜园村……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人对回忆与现实的纠缠,对“家”的守护和对身份的找寻。若说将本土色彩坚持最好的,要数香港的独立电影。《2011香港电影回顾》一书中写到:“‘寻家’的主题,不约而同在几部2011年公开上映的独立电影中出现。过程中主人翁每每在‘香港—中国’、‘乡村—城市’、‘回忆—现实’、‘物质—情感’等二元对立之间游走。”

郑政恒对于去年的独立电影有很高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独立电影去年在香港的产量很多,而且也比较活跃。导演陈耀成的《大同:康有为在瑞典》就很成功,他从香港一个很边缘的位置去看广东和整个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虽然可能不是特别大影响,但是可以看到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拍的不是那些规模很大的革命或者历史事件,他反而比较把握到康有为的想象和比较边缘的位置,他是用香港的角度来看这些历史事件。”

除此之外,他还提到了独立电影《大蓝湖》和《1+1》等,因为这些独立电影都能站在香港的角度解读香港社会,或是用香港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内地和香港社会的关系,他觉得这些电影不需要很大的成本,但却反映了很内心的说法。虽然独立电影的数量去年比较多,但今年就没有去年那么多了,半年以来都没有很突出的独立电影。独立电影是去年的一个现象,年轻导演比较可以拍到本土的色彩。

郑政恒表示,彭浩翔是另外一个例子,他可以拍的很本土的、地道的、港味的、低俗的,他可以拍出香港低俗喜剧的感觉,也可以拍出内地的故事,比如说《志明与春娇》和《春娇与志明》那一种,他去北京拍的故事,也保留很多香港的元素。可以看出很多香港的年轻导演,不一定要在香港才能拍出本土的东西,他们在另外一个地方,也能融合香港的元素。

谈香港的三级片:

去年一部《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杀出一条险路,3D色情电影的尝试算是一次效果不错的尝试,此类题材中国内地是绝对不会拍的,香港当仁不让地拍出了“3D肉蒲团”,一举夺得4,000万港元的票房。郑政恒回顾了去年比较成功的色情电影和另外一些不成功的色情电影,并表示“三级片”的潮流会继续下去,因为他们可以从中找到利益。他预测改编自村上春树的小说《一路向西》,可能是今年的色情电影的一个焦点。

他说,“以前电影三级制度出现以后,香港三级片成为一个市场,但在一个阶段,三级片就没有办法发展下去的,并且香港三级片的专业演员也不多,但是后来合拍片的制度下,内地是不可能出现三级片或是性方面太开放的电影的,所以这种类型内地没有,香港电影人很聪明的是内地不拍,我们香港就拍色情电影,可以看到有很多内地观众特别来到香港来看三级电影,比如去年比较火爆的《3D肉蒲团》,这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其他也有很多色情片是不成功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潮流会继续下去,因为他们从中可以找到利益。”

郑政恒谈香港电影

《无间道》是港片经典,曾被奉为香港电影救世之作

谈香港电影与美国、台湾电影的竞争:

在90年代初,香港电影不如好莱坞大片的情况就已经出现了。郑政恒指出,当初一部好莱坞火遍全球的《侏罗纪公园》可以算是转折点,接下来的美国电影运用比较高的技术,对感官的刺激,对大场面的把握,使得它们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好的票房。香港电影人也不认为香港电影就有打败美国电影的可能性了,因为这个趋势已经是一个世界趋势了,可能中国内地的情况比较好,因为有保护制度。

香港是一个自由社会,对本地电影完全没有保护,所以在和美国大片的竞争中更加处于不利地位。而让郑政恒比较意外的是台湾电影,因为以前美国电影是完全打败台湾电影的,他认为在《海角七号》之后,台湾电影找到了一个生存的方式。但是台湾电影通过两个方法取得了成功:一个是拍年轻化的电影,让年轻人重新接触电影,一部分台湾电影拍的就是年轻人的生活,他们就会去看,当然这需要一些新的导演、新的编剧和新的演员,这个是老演员无法完成的领域;另一个是本土化,台湾电影说的本土的生活,如果是技术方面,我们很难超过美国电影,如果是本土的文化生活,这是美国大片无法带给我们的。

郑政恒表示,与台湾对比而言,香港好多电影对本土文化的发掘远远不够。可能因为在合拍片的制度下,很多优秀电影人都去内地了。近期比较成功的是《车手》,两代人的警察故事,很本土化的故事,讲香港警察如何破案,讲飚车和对速度的追求,可以看到年轻化和本土化的融合,整个故事主要是以余文乐的这个年轻人的角度来描绘的。比较可以呈现出香港电影活力的所在。如果论技术上,香港则很难追上美国的发展,但可以另辟蹊径,保留香港的独立精神、多元化和想象力,这是可以借鉴台湾电影成功的模式,值得学习。

谈华语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

近期威尼斯电影节的电影入围名单已经公布,主竞赛但愿没有中国电影入围。从1989年中国第一部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到2006年的整个区间内,中国电影有较多电影入围并且获奖,但之后却表现不佳。同时,今年也是威尼斯主席马克-穆勒(Marco Muller)卸任的第一年,他和中国电影的渊源颇深,在他任职的8年中,中国电影基本都有入围。然而近几年,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却罕有入围的电影。

郑政恒早在威尼斯电影节入围名单公布的当日,就在微博上写上了推荐的电影和自己准备看的顺序“看了今届威尼斯电影展的竞赛入围名单,最想看Terrence Malick的To the Wonder,其次是北野武的《极恶非道2》、Brian de Palma的英语版《罪爱》、金基德的《圣殇》和Marco Bellocchio的《沉睡的美人》,再其次才是Brillante Mendoza和Olivier Assayas的新片。”

对于中国电影在威尼斯的情况,郑政恒认为可以两方面看,一个是“中国通”马克卸任后,其他人对中国就没有特别的了解。第二,第五代导演他们拍的电影不再走影展的路线了,而是选择商业的路线,例如陈凯歌的《搜索》,正因如此他们的电影也不太可能得奖。第六代的导演,也不如90年代和2000年的那种活力,所以就没有新的作品可以入围。去年入围的得奖大陆电影也有,比如《人山人海》。

对于华语电影的创作力情况,郑政恒认为因为市场和技术的多重压力,电影创作力下滑的情况是存在的,但希望这种情况是短暂的,因为华语电影在世界电影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香港范围内,如果没有徐克、许鞍华和杜琪峰,就没有导演可以代表香港了,但今年三个导演都不是特别活跃,杜琪峰还好,拍一些如常的黑色电影。

谈香港电影推荐:

郑政恒推荐的近十年香港电影佳作:《无间道》

郑政恒回顾过去十年的香港电影,推荐了三集的《无间道》,他称“《无间道》之后我们看到了很多卧底和合拍的电影,其中比较成功的是吴宇森的《赤壁》,也看到陈可辛的电影《投名状》,是成功的合拍片的典范,保留一定的人的描写,但是这些电影成功以后,也有很多让人失望的电影。就只有吴宇森、徐克和陈可辛的比较成功。另外一方面,很多影评人更喜欢的是许鞍华近几年的电影,很低的成本,很本地的生活和很深刻的人的描绘,比如《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

郑政恒推荐的原因是《无间道》找到了出路,是专业的警匪的电影,杜琪峰的成功的地方是有自己的风格,他有自己的世界观,是讲团队的故事,警匪的故事,命运的故事;合拍片里掌握很多的资源怎样才能拍一个很好的故事,像徐克和陈可辛就是比较成功的,他们都有去美国的经验,都有比较大的世界观。而许鞍华是一种人文关怀,对人的观察,通过平淡的叙事表现很深的感情。

谈内地电影推荐:

郑政恒推荐的内地导演:贾樟柯;推荐的电影:《二十四城记》、《站台》

郑政恒表示,“内地电影比较好的是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和早期的电影,那时香港人也非常追捧他,但最近几年好像比较少有像《站台》等比较好的电影,当然也非常期待他的作品。他对台湾和内地合拍的《风声》赞叹不已,他说,”有的台湾和内地合拍片比较成功,比如《风声》,这部电影集娱乐、特务、感官性于一体,并且拍得比较仔细。”

但他却对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略表失望,认为他们争取了更多的票房,却丢失了自己。他表示“对第五代导演比较失望,比如张艺谋和陈凯歌,但我觉得内地比较成功的导演是田壮壮,我觉得他保留了很深的思考在电影里。对于张艺谋和陈凯歌这种内地一线导演,我们香港观众认识这两位导演是很早就认识的,从80年代开始,《黄土地》、《红高粱》,我们认识的艺术片的张艺谋和陈凯歌,而最近几年,他们变得商业了,电影好像和其他商业片的导演没有很大分别,已经看不到他们的个性、艺术等独特的地方,慢慢就觉得失去了以前珍贵的地方。这几年他们两个拍的电影,只能用‘失望’两个字。”

记者手记:

郑政恒把专访的地点选在了香港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这里是香港电影文化的地标,每年的“香港亚洲电影节”开幕式都选在这里举行,他在这么有象征意义的地方,坦诚认真地讲述着自己心中的香港电影。其实表扬也好,批评也罢,我所能感受到的都是香港电影人纯粹且真挚的热忱,他们爱香港,希望能守住香港的本土文化和独立精神。期待这些人真诚的坚守,终有一日能够梦想成真。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嘉宾介绍
缅怀一代歌后邓丽君

郑政恒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2011香港电影回顾》主编

 香港知名作家、影评人。涉及文学、电影评论等多个领域。

往期回顾

《港味》02期:探寻集体回忆

香港中环石板街

《港味》01期:维港畔 再见君

独家探访香港邓丽君主题咖啡店

《港味》栏目介绍

  凤凰娱乐推出特色栏目《港味》,此栏目由凤凰娱乐香港记者站独家采写,每两周一期。意图发掘香港本地最具娱乐文化精神和味道的人与事,带您体验原生态的港岛,品味独特视角下的香港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