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谜事》口碑虽好,但上映仅一周多就面临着下档的窘境,票房仅三百多万。针对这种口碑好票房差的现象,我们特推出了“五品《浮城谜事》”系列策划,希望以此探讨中国文艺片的生存境况。第五期,我们推出了对文艺片现状的思考,总结市场规律和观众心理,鼓励文艺片不要妄自菲薄,更激励它良性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作者:兰波
《浮城谜事》片场照:导演娄烨面对镜头
10月下旬,热爱文艺片的人们刚被《二次曝光》过亿票房搅动的一片欢腾之声突然沉寂下来。久禁归来的娄烨执导电影,且被视为今年“第六代”重头戏的《浮城谜事》折戟沉沙,公映两周后即以不到千万票房无奈下线,真可谓“粉墨登场,黯然离去。”
《浮城谜事》和《二次曝光》被市场迎合的态度为何冰火两重天?中国文艺片和独立电影该如何发展,才能被观众更加关注和支持,避免“少年早殇”的悲壮结局?
中国文艺片票房成绩暂离不开明星效应
从2002年中国电影飞速发展开始,发展一股能与商业片们票房抗衡的文艺电影潮,一直是中国电影人们的梦想,可惜“梦想照进不了现实”,虽然总体票房每年都在递增,但能分给文艺片的羹总没有几口,以2010年中国总体票房迈过100亿人民币关口后的文艺片票房分析来看,基本只有范冰冰、方励、李玉“铁三角”阵容出品的两部电影《观音山》、《二次曝光》票房可喜,再加上一部文艺、商业都很受待见的《桃姐》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战绩,还有一部票房数字尚可,但不知保本没有的《最爱》。
其他无论口碑尚好的《钢的琴》、《Hello、树先生》、还是评论分歧严重的《郎在对面唱山歌》、《我11》、《人山人海》票房成绩都可谓黯淡,再联想到在这之前的《三峡好人》、《立春》、《日照重庆》、《图雅的婚事》诸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独立电影在国内市场上也均不受待见,不禁让人纳闷同是文艺佳作,票房成绩为何区别这么大?其实从这些电影所担纲的演员在内地市场的走红程度,我们还是可以揣摩到一些奥妙。最当红的几位明星刘德华、范冰冰、章子怡、郭富城、冯绍峰确实是为影片带来了巨大的“明星效应”。明星所带来粉丝效应和话题效应的双重作用,确能在现阶段使影片票房得到保障。而郝蕾、秦海璐、秦昊等人,虽实力雄厚却一直没受到大众追捧,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支撑出一片天空。王宝强和陈建斌在电视剧领域已经成为一方诸侯,独立担纲电影则还未成气候。
这就可得出第一个结论:在明星气质符合该片选角的情况下,最要紧的还是挑个当红的、有实力且有意挑战自己演技的明星担纲主角为好。但又带来另一个问题:不是每部电影都适合明星来演,加上独立电影本身资金有限,请不起当红明星时该怎么办?
文艺片发行也需分析营销规律,吃透市场
《浮城谜事》这次的票房失利,主因应还是在营销和发行上还是没有吃透市场,欠缺经验。在片子发行前际,只有娄烨独力支撑,和广电总局在影片审批的事情上“过招”,引得了部分娄烨粉丝和关注中国影视业发展的一批人的关注,但还是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共鸣。该片负责发行的公司负责人曾在一次采访中声称:“娄烨就是品牌,娄烨的名号就是卖片的保障。”这话未免太过托大。且不说娄烨被封禁七年之久,就算没有封禁,他的电影也只曾在热爱中国电影的一批观众里流传和欣赏,商业上来讲,从未达到过国内一线大导的地位。把导演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一厢情愿地置换成国内观众的热衷程度,且只用导演名号去做宣传发行的简单出击,宣发上犯了很低级的错误。
在档期选择上,《浮城秘事》也没有《二次曝光》来得自信,没有主动在好的档期出击,这类情感类型的艺术片本应跟国产片们较劲,而不是被扔在一个外片环伺,强敌如云的档期。影城经理在面对《全面回忆》和《谍影重重4》每场七、八成的上座率,而本身首映排片不差,位居第三的《浮城秘事》的放映厅却寥寥数人时,《浮》一片的票房命运已经决定。反观范冰冰、方励、李玉的“铁三角”制作团队,在这两点上,俱比《浮》做得更好。他们在去年三月上映《观音山》,宣传上延续《苹果》时的策略,主打范冰冰的裸情戏,突出了范爷飙进的演技,档期则选择了外片不多的三月,形成了所谓的《观音山》模式。时隔一年,《二次曝光》全盘复制却依然取得成功。曾经千篇一律的说法是:本土电影若要对抗好莱坞,必须得说自己的故事。《观音山》和《二次曝光》的模式证明不光要说自己的故事,说好这个故事,包装和发行上还得要观众知道有这么个好故事。
在话题效应上,《浮城谜事》又时运不济,没有找准时机配合热点出击。不过炒作和宣传的契机和力度如何把控,该慎之又慎,一失神就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次唯一一部入围今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万箭穿心》以退赛博眼球,实际上影片并未实际退赛,依然在日本放映并参与评奖的过激行为和炒作手法激起了很大反感,这种为了宣传走入误区突破底线的行为也不可取。综合地看,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文艺片的档期安排和宣发手法与商业片同样重要,而国内文艺片的制片方显然还相当缺乏实战经验,尚未谙熟这门学问。
文艺片资金回收渠道应多元化 并不是一锤子买卖
文艺片的资金回收一直是制片人的心病,这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现象,包括好莱坞。但欧美的独立电影人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逐渐摸爬滚打出一条路子出来,而资金的回收渠道也在不断拓宽,我觉得这个相当值得中国独立电影人重视。
新入行独立导演首先应考虑拉赞助而不要先去想票房,尽力压低成本和提高影片素质。多争取政府和电影基金会赞助的启动资金,加上剧本获奖或影片获奖的一些电影节褒奖,然后自己再去拉一些社会赞助和品牌,靠这些不多的资金拿出处女作和形成自己的风格,转而争取能受到影坛的重视和让观众认识你。欧美很多大导都是这样出来的,包括科恩兄弟、史蒂文•索德伯格、以及比较让内地观众熟知的昆汀•塔伦蒂诺。内地也不乏例子,今年因《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李睿珺,作为一个独立导演,他在电影节期间介绍了中国独立电影的生存状态和经验之谈:用好的剧本先换取电影节基金的支持,在取得启动资金之后,再用尽量小的成本制作电影,换来更大的关注和支持,直至成名。
而类似娄烨和张元这类已经获得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并有自己固定拥趸的导演来说,恰恰应该是继续坚定本身的创作路线,即使国内的市场尚未撬动,但因他们已经在海外扬名,加上欧美独立电影市场已经成熟,且非常重视作者电影的标签缘故,他们在海外市场其实收益要比国内大。针对海外卖片,娄烨曾解释过:“对于独立电影、作者电影来说,你越是坚持自己,按照你自己的愿望拍片,你才有可能获得一些市场范围,而你反过来老想着什么电影审查或者是市场卖片、挣钱,这个品牌就消失了,也就被市场所淘汰。”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人的电影在海外往往片子还未上映就被买走,且已经收回成本,所以这次《浮城秘事》的国内票房收入并不代表《浮》一片亏损,娄烨的粉丝也大可放心能继续看到娄烨的后继作品。
文艺片发展是电影市场多元化的结果
不需妄自菲薄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于大部分已经略有名气但本身还未跻身一线的文艺片导演,他们更应期待的是社会对文艺片的支撑力度,这个才是长期解决文艺片票房困局的根本措施:建设艺术院线,大力推动民间独立电影节的影响力,提高独立电影的政府和基金会投入。从而提高观众对于独立电影的鉴赏力。票房对电影的拥抱是因为题材对观众的共鸣和审美都达到了一个契合度。题材的共鸣与时代有很大的关联,且以后再说,而审美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加上近年来,观众习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视觉轰炸,沉溺那种音画刺激,更需要艺术院线来重新培育观众对电影艺术的热爱,用好的文艺片来唤醒他们沉睡在内心的细腻感受。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成,而是伴随整个行业的健全而慢慢形成的。
对于电影行业本身来说,扶持文艺片也是自己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从好莱坞举例来说,自大制片厂制度解体以来,好莱坞新浪潮和独立电影运动层出不穷,给好莱坞带来无穷收益。文艺片能保持电影风格的独特性,且因为尽可能的风格化,市场容量也会更大,观众的选择余地也越多,这就越让市场繁荣,而且可以从中找到无穷的创意和人才,而那些独立电影曾经的旗手也逐步被电影主流所吸纳,成为了好莱坞中坚的一代。
对于投资商来说,商业大片的时代让他们苦不堪言,曾经让人咋舌的预算从几千万已经上升到几亿了,任何一个制片公司面临这样的巨额风险投入不可能做到释怀,而较少预算和中等预算的独立电影和艺术佳作恰恰是化解这些风险的利器。投资不大,相反片子很好看,若还能在影史上留得住,可发行蓝光和DVD,可在艺术院线长期回放,也可较好地卖给视频网站和电视台,增加投资回收渠道,并且留下较好的制片声誉。就会造成大家选择更为谨慎和保险的投资方式,而不是一掷千金去豪赌一把。
对于文艺片来说,生存下来就是胜利,不管哪条路线,是走海外发行还是靠发行包装,还是其他能够回本盈利的路子,每条道路都是改变商业片独大现状的契机,都不应该放过。加上独立电影人不能忘记独立电影真正的精神:“真正具有理性精神的那些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大众的理念是有矛盾的,追求了作为一个影片的独立思考,独立的理性精神的时候,那就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电影语言就会和大多数观众产生一些反差。(张元语)”
那么就让我们坦然面对公众反映的反差,扩大文艺片的影响吧。
导演:娄烨
主演: 郝蕾 、秦昊
上映日期:10月19日
剧情简介:影片以一桩离奇车祸命案为开端,以案情引发出一个情爱秘密事件,探讨的是男人为什么会出轨这个话题,从而呈现出一个人性真实的微观世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