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五月风暴,被认为是一场丰衣足食的反叛,最先发起运动的法国大学生走上街头的目的,是为了重新找到人生的信仰,尽管后期有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政治团体也介入其中,但本质上,这是一场文化运动,而从当年的电影、音乐等文艺作品来看,五月风暴并非独立事件,它是整个60年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反文化浪潮的一部分,当时的社会需要持续精神的风暴,来完成找回信仰的洗礼,这些风暴有些是浪漫的,但有些也很残酷,而那些尘封的胶片给那个时代涂上的,则是一抹传奇的色彩。

 文/ Heisenberg

《一加一》海报

《一加一》剧照

《一加一》剧照

关键词:左翼与激进

《一加一》/《同情魔鬼》 One Plus One/Sympathy for the Devil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试图利用学生运动达到政治目的的法国左翼政党,在五月风暴中迎来的结局是政治上的失败,不过,这场运动却成功影响了法国电影的政治色彩,法国的主力电影人都开始致力于把电影拍摄推向社会主义模式。戈达尔原本就是法国新浪潮导演中最热衷政治的一个,五月风暴完全点燃了他的激进的革命热情,就在这一年,他和让皮埃尔-戈兰成立了济加-韦尔托夫团体,以革命家自居,并致力于探索出“让政治电影政治化”的形式。

于此同时,戈达尔开始否定之前的所有作品,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小资情调。《一加一》这部作品是戈达尔为了履行五月风暴前签下的一个合同,于当年六月前往伦敦拍摄的一部作品,时间上处于济加-韦尔托夫团体成立前,所以被他视作自己的“最后一部小资电影”,不过它更像是一部向激进转型的作品。

《一加一》由十个段落镜头组成,其中五个纪录了滚石乐队在录音室录制《同情魔鬼》的过程,这五个镜头跟另外五个录音室外的镜头交叉剪辑,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必然联系。在五个“非滚石乐队”镜头中,有一段情节发生在色情杂志商店,内容超现实而且充满政治色彩,店主大声地朗诵者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顾客们付账时都会行纳粹军礼,不过他们付的不是钱,而是扇两个站在收银机旁边的年轻小伙子的脸,面对这种侮辱,年轻人只是很淡定地背诵着“毛主席万岁”、“反对越战”的政治口号。

本片有两个不同版本的结尾,在戈达尔的版本中,结尾《同情魔鬼》的音乐没有演奏完就结束了,并不照顾观众的感受,跟他前面滚石乐队录音室部分制造的疏离感一脉相承,但是,制片人伊恩-科瑞尔想让曲子播完,他把最后一个镜头做了变色定格处理,“拖延”了时间,为此,本片的伦敦首映式上,戈达尔在众目睽睽之下,赏了科瑞尔的一记老拳。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