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对许鞍华及其新作《黄金时代》而言,其原本应当承载的文本意义已经逐渐被扩大化为文艺困局、粉丝效应甚至电影论战。究竟主人公萧红和她的扮演者汤唯,会在电影上映后被摆在什么位置呢? 

要点
  • 1秦婉(正方):当你接受了《黄金时代》的实验性形式,就会发现,影片不愧为一部制
    作精良的文艺巨制。
  • 2悉尼卡通(反方):看到了萧红对几位男性的痴情,却不知为何其九死不悔;看到了萧
    红对政治的全无兴趣,却不知为何其一直纠缠其中。

当你接受了《黄金时代》的实验性形式,就会发现,影片不愧为一部制作精良的文艺巨制。

嘉宾:

正方:

秦婉:资深电影记者、影评人

反方:

悉尼卡通:狂热影迷、影评人

剧情简介: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黄金时代》: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文/秦婉

许鞍华版的萧红传记片《黄金时代》让人期待已久,到了真正揭开面纱的这一刻,却发现,它不让人惊喜,也不让人失望,如同影像中流淌的河流和浮冰一般,自然而然地凝固、融化、消解。当影片结束,不曾怅然若失,只记起了电影里那句对萧红的定性: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1941年的萧红没有顺应潮流创作抗战题材作品,而是写就了描绘家乡的《呼兰河传》,《黄金时代》里的她也在整个人生中,做着这种异向性的自主选择。

面对萧红短暂一生中的复杂经历,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选用了各个与萧红接触过的人(由演员扮演)的叙述来试图还原历史真实的方式,并在剪辑时让滞后的叙述和当前的故事融为一体,一方面让电影变得夹叙夹议,更加直面观众,另一方面时刻有种时空交会感,也让每个人物与萧红的关系更加清晰。一定程度上,这种间离效果缓解了流水账的问题,同时,也突破了每个传记片需要迈过的坎儿——导演对人物的态度。

坊间对于《黄金时代》的负评也集中在导演的无态度和人物形象的模糊,而这恰恰就是许鞍华和李樯的创作要领。相比呈现一个自己内心的萧红,许鞍华或许更希望让观众看到各人评说下的萧红,用三个小时令观众体会“作品未必有人看,但绯闻始终流传”的墓志铭。萧红在文学方面人人称道的“万岁名”和以尘封八卦为主体的“身后事”正是大时代人物命运的缩影。真实的萧红在随波逐流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方向,旁人描述中的萧红背负情伤矢志不渝,爱得天真烂漫。

实际上,当你接受了《黄金时代》的实验性形式,就会发现,影片不愧为一部制作精良的文艺巨制。无论从年代场景的还原度、服装道具的辅助,还是演员贴合人物气质的演出,完成度都非常高。其娓娓道来的文艺气质,符合文青观众的想象,其生活流式的选材呈现,让影片不至于花哨,并且维持在恒定的起伏之中。时光如潺潺流水,就这样一去而不复返,萧红与她的朋友们也化作黑白影像,唯留下世人的品断咀嚼。

汤唯此次依旧是本色演出,与生俱来的文艺气质还是令她十分接近人物,表现最出色的一场戏,是她在病床上向骆宾基回顾与萧军最痛苦的一段时光,不过,本色出演难以避免的是,萧红开朗好动的孕妇形象恍如文佳佳附体。此外,同样文艺气质爆棚的郝蕾、袁泉、田原则各有特点,尤其是饰演丁玲的郝蕾独白段落极具激情。男演员中,饰演“懦弱公子哥”端木蕻良的朱亚文表现最为精准,“骆宾基”黄轩虽然戏份不多但亦有结尾时的点睛发挥,冯绍峰的萧军一角则较有他的个人特色。

《黄金时代》更可名之曰“女文青萧红的小时代”,目光只是拘囿于其单一的私生活史。

《黄金时代》:女文青萧红的小时代

文/悉尼卡通

假以时日,当我们以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视野看《黄金时代》,或许它的位置与美国内战史研究者眼中的《众神与将军》可堪一比:二者一样的忠实,一样的卷帙浩繁,当然,也一样的沉闷乏味。《黄金时代》或许走得更远:创作者在对待戏剧性的态度上比戏中分道扬镳的情人更加决绝,历史从回忆与只言片语的记载中抽离出来,小心地风干和再现。虽然确实没沾上多少通俗套路的霉斑,但干瘪的细小尸块凑成的木乃伊上还是难见多少生命的轨迹。

初读此片,形式或许会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手段并不复杂,只要我们将媒介由“电影”转圜为“舞台剧”,形式之魅便迎刃而解——不就是间离吗?不就是打破第四堵墙吗?只是第四堵墙成了镜头。只要将眼前的画面想象成一部实景演绎又再次转录的舞台剧,形式的浮云就散得干干净净。而且这一手,还不及当年《阮玲玉》码得彻底,张曼玉亲身从角色中跳出,就是个当下演员聊自己演的当年演员,不仅形式炫目,更是对内容的极大补充。两相比较,《黄金时代》的形式革命更像是噱头。

形式即便不是为内容服务,也应附有足够信息。抛开间离看叙事,创作者还是下了功夫的。几条叙事轨迹耍得兴起,若有心一一摘选,倒真可玩味一番。不过,在生活化语言和书面语的摘录对接上,缝隙还是明显,有几段几成两种风格,鉴于叙述者身份仍然统一,这恐怕不能视为是刻意安排,倒像力有不逮。

影片虽名为“黄金时代”,但似乎更可名之曰“女文青萧红的小时代”。种种轨道间的承接并未形成对原型复杂而立体的认知,更被竭力从大背景中硬生生剜取出来,目光只是拘囿于萧红本就单一的私生活史。虽未入“时代精神”的窠臼,可你也休想从这碎片中窥得那年月的全貌。你所见所闻,不过是庸常生活的一丝丝碎影。别看人多嘴杂,合唱的声浪根本无法形成,千面一人,只是对着同一谱系的大“齐”唱罢了。

或许,创作者是想从才子佳人、红颜薄命这些陈词滥调的故事模型里跳脱出来,将萧红原本的生活给人看,再以众人之口,形成一种身后任人评说之感。然而,这种跳脱不仅没能捧出个活人,反倒将人性上的最后一口活气也给抽走。我看到了萧红对几位男性的痴情,却不知为何其九死不悔;我看到了萧红对政治的全无兴趣,却不知为何其一直纠缠其中;我看到了萧红被公认的文学天才,却不知为何其不得尽情一抒……我看着银幕上的萧红不禁想问——传主真如此,拍她为何故?脱离了文学史意义又被刻意风干情感传奇的萧红,不过是无数被辜负着度过凄惨一生的女文青标本。创作者想摆脱戏剧性的陷阱,转了一大圈,最后自己挖了个更大更无趣的坑。

结合许鞍华之前的佳作,无论编排明显的《女人四十》,还是走生活流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虽然也是生活场景的串联,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戏剧性皆隐含其中。特别是后两部,以角色内心的波澜壮阔,取代了情节上的强折硬转。离琴三尺,早断闻者心弦。这些都充分说明,玩戏剧性不丢人,只看你手法高低。在许鞍华熟悉的场景里世界中,她玩得如云得水。但《黄金时代》的世界本就跟许鞍华相去甚远,主人公又从平常的虚构人物跃升为真实的传奇名人和她背后比漫威超级英雄更加令人望而生畏的战团,拍摄难度确实很大。这种小心翼翼避开“表现”的“再现”至少在细节上做了一次还原的尝试。

回到开头,就像《众神与将军》令美国史教师欢欣鼓舞一样,《黄金时代》或许也能让现当代的教学在枯燥乏味的PPT之外多了种更为直观生动的选择罢。不排除戏中未提纯干净的几处俗世浪漫会在某个天性未泯女文青今生今世里埋下情种,只是这样的陈年旧梗会让“绝情”的创作者稍感宽慰吗?我有些怀疑。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电影简介

《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

 
制作团队

策划:凤凰电影组

撰稿:秦婉、悉尼卡通

责编:法兰西胶片、扭腰客

监制:刘帆 李厦

出品:凤凰网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