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时代我们怎样阅读话剧《浮士德》
2009年08月17日 11:28凤凰网娱乐 】 【打印共有评论0

——专访戏剧大师徐晓钟首位博士研究生、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王晓鹰

王晓鹰

浮士德图

 8月26日起,年过耄耋之年的中国当代戏剧大师徐晓钟将要带着他最新执导的话剧《浮士德》从上海飞赴国家大剧院,启动这部戏自排演以来在国家最高表演殿堂的演出。一位年过八旬也已经功成名就甚至说是居功至伟的老人,为何又来挑战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一部诗化的《浮士德》搬上舞台?戏剧大师徐晓钟到底有怎样的思考和求索呢?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他的大弟子,也是国内第一位导演博士——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的导演王晓鹰。

晓钟老师对我们这一代导演的影响非常大

王晓鹰:

文革以后,徐晓钟老师排了一些戏影响非常深刻,比如最早在1980年排的《麦克白斯》对中国戏剧界影响非常强烈。很多人都知道我是徐晓钟老师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没有导演的博士点,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徐晓钟老师第一个开设了这个博士点,1991年,我成为了他的第一个学生。

我是中国恢复高考后招的第一批导演本科生(中戏导79班),当时我们班是学制五年,三年级下学期徐晓钟开始给我们排易卜生的名著《培尔•金特》,前前后后有9个月的时间,其实排练用不了那么长时间,他主要是用这样的方式在进行教学,从而把他对于戏剧艺术和导演创作的整体思考一点一点通过一个戏的完整创作过程渗透到我们的创作意识里面去。晓钟老师会在一个戏剧作品里面去寻求有情感的哲理开掘,追求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舞台呈现,在体验的基础上再体现的原则追求,在舞台上的诗化体现以及追求舞台假定性的最大功能的开掘。像这些东西都是那个时候一点一点渗透到我们这些学生的。所以说,晓钟老师对中国导演或者说我们这一代导演的影响非常大。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园园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