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为何青睐李安
2008年07月23日 15:47天极网 】 【打印

-李安靠什么征服西方观众

在此之后,李安跳出华语电影范畴,在成功执导《理性与感性》和《冰风暴》之后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导演。

“《卧虎藏龙》是我首次来到内地拍摄的电影,也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实现的梦想———置身于中华大地,得地利人和之优势,拍一部用心于传统文化与感情的武侠片”,李安说。

实际上,他学生时代的最大爱好之一就是看武侠小说。看得痴迷,以至于常常耽误功课。借助内地电影人的合作和支持,以他此前已经在好莱坞获得的影响作为经济基础,李安得以实现他的另一个电影梦想: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一个曲折动人的悲情故事,将唯美的画面和飘逸的武打结合,推出一部新派武侠电影。

《卧虎藏龙》的问世,不仅成就了李安的武侠梦,同时也帮助他走出了情感伦理片的局限,赢得一片新的天空。

对于《卧虎藏龙》在西方受到的超常礼遇,国内不少人都很不解:为什么美国人会如此喜欢这样一部武侠电影?李安靠什么征服西方观众?

实际上,李安之所以能被西方接受,其一在于他的创作观念;其二在于他的作品特色;其三在于他的操作方式。

从创作观念上说,李安是最熟悉好莱坞制片体制的导演,也了解西方观众的欣赏口味,同时他时时都忘不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他的创作源泉,真所谓知己知彼,用西方观众习惯的、喜欢的方式来包装一个东方化的故事,在好莱坞严格的制片控制中实现自我理想。

就《卧虎藏龙》本身而言,虽在剧作上有不少缺陷,但其飘逸优美的武打设计、其精心构造的传统中国韵味、江南的灵秀与沙漠的雄浑、美如舞蹈的武打使片子整体气氛显得质朴而悠远,如梦如幻,却又不浮夸。周润发和杨紫琼以大家风范折服观众,章子怡所饰的玉蛟龙轻灵、飘逸,向观众散发着一股可爱的气息。在镜头与镜头的剪辑、场面与场面的调度中,李安表现出了大师的气度,该收敛处,绝不恣肆张扬,隐忍的平缓节奏中却包裹着几欲喷薄而出的激情。影片中饱含着浓厚的侠义精神和深沉的人生哲理,所表现的绝不是眼下一般武打片里那种简单的善恶斗争,而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让人看后回味无穷……这都是以往的中国武打片中所没有过的。难怪该片能深深抓住美国观众与影评人士的心。

从操作方式上来说,《卧虎藏龙》的美资背景和国际包装方式也是其打入奥斯卡的内因和奥秘。正如该片作曲谭盾所说:“李安是成功的,我认为他是最懂得如何打动西方,尤其是美国观众心理的人。我们国内的许多大牌导演在这方面远远不及李安。东方的文化向西方传播,如果没有一个可以为西方观众易于接受的形式,是很难的。《卧虎藏龙》一个是在画面的运用上,一个是在人物关系的建构上,都非常符合西方观众的欣赏习惯,尤其是英文字幕,实在太能打动西方人了。如果你既懂中文,又懂英文,你会留意到,许多地方是不一样的,英文更煽情。”

李安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他懂得东方,也懂得西方。他用东方的文化吸引西方,用西方的包装和科技来征服东方……他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自由地游走,越来越游刃有余。在当前的华人影圈,李安拥有一个最好的创作境界。(李尔葳)

李安简历

中国台湾影视导演、编剧。祖籍江西,生于台湾屏东潮州。1975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1976年和1998年拍摄了两部8毫米电影《星期六下午的懒散》、《陈勤的一天》。曾获台湾话剧比赛大专组最佳男演员奖。1978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伊利诺斯大学与纽约大学,专修戏剧导演与电影制作。在纽约大学学习期间,拍摄了16毫米电影《追打》(1980年)、《我爱中国菜》(1981年)、《棒艺术家》(1981年)等。1982年拍摄《荫凉湖畔》,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参加台湾的独立制片电影竞赛获金穗奖最佳短故事片奖。1984年完成毕业作品《分界线》获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作品奖及最佳导演奖,并获电影硕士学位,毕业后留美开拓电影事业。

主要电影作品

《推手》(1991年)

《喜宴》(1993年)

《饮食男女》(1994年)

《理性与感性》(1995年)

《冰风暴》(1997年)

《与魔鬼共骑》(1999年)

《卧虎藏龙》(2000年)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王肖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