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一个小村庄的草台班子到如今蔚为大观的“小百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走过30年,见证了越剧的历史和流变。
1984年5月21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正式成立。岁月如水,时光荏苒,2014年5月,“小百花”迎来了她“30”周岁的生日。五月下旬的杭州,“小百花三十而立”庆祝活动首站圆满落幕,6月24至29日将“移师”北京国家大剧院:三个剧目五场演出、名导名家讲座……,再掀又一轮“庆生”热潮。 [网友评论]
1982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前身“浙江小百花赴港演出团”成立,在轰动香江的演出中,越剧之乡第一次向世人展示“浙江制造”的青春魅力; 1984年,“小百花”正式成立,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献礼演出,在中南海周总理跟老一辈越剧艺术家们合过影的海棠树下,邓颖超和小百花的演职人员们合影留念,并亲笔题词:“不骄不满,才能进步,精益求精,后来居上。”此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以之为训,不懈努力。
中国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先后出访过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日本、新加坡、泰国,并多次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献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观众和媒体的热烈欢迎及高度关注。现任团长茅威涛先后三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华表演奖,两次荣获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戏剧梅花奖,两次荣获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国家一级演员陈辉玲、董柯娣、洪瑛、颜佳分别荣获文华表演奖、梅花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和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等。国家一演员何赛飞在影视剧表演上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和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等。剧团拥有国内戏曲界一流的编、导、音、舞等主创人员。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尉建行、李岚清等多次观看过剧团的演出。
目前设有企划营销部、艺术生产部和行政部,正式演职员为81人,其中专业人员中三分之二拥有国家正高级、副高级职称。剧团拥有自己的团刊《爱越世界》和爱越俱乐部。
最耀眼的是小生茅威涛,是三次“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与“白玉兰奖”得主,获浙江鲁迅文学艺术突出成就奖等多项荣誉,1998年被选为中国剧协副主席。 老生董柯娣也为“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 另有“梅花奖”得主陈辉玲和陶慧敏、方雪雯、何英、何赛飞、洪瑛、颜佳、江瑶、夏赛丽、何炯华、邵雁、黄依群、徐爱武、俞会珍、周美姣、吴春燕、陈伊娜及后起之秀蔡浙飞、孔立萍、周艳等,也具有相当的艺术实力并在观众中有一定影响。
大型古装戏《五女拜寿》、《汉宫怨》、《双玉蝉》、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大观园》、《唐伯虎落第》(拍成电影)、《相思曲》、《陆游与唐琬》、《红丝错》、《西厢记》、《胭脂》、《蓦然又回首·茅威涛表演艺术专场》、《南唐遗事》、《琵琶记》、《寒情》、《白兔记》、《汉武兴邦》等大戏及《楼台会》、《何文秀·哭牌·算命》、《王千金祭夫》、《拾玉镯》、《断桥》、《二堂放子》、《送花楼会》、《露真》等多台折子戏。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
茅威涛,生于1962年,祖籍浙江桐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她17岁从艺,高中毕业后于1979年考入桐乡县越剧团,登台演出后剧团送她到浙江艺术学校进修,回团后挑起大梁。因到上海演出《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得尹桂芳、尹小芳赏识,乃成尹桂芳的第三代弟子。一直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台柱小生。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由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1991年9月始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副团长,1999年任团长至今。
新编越剧《二泉映月》是浙江省2014年重点创作项目,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庆贺“三十而立”诞辰而推出的全新力作。
在“小百花”创作经历中,茅威涛一直坚持两种创作模式:一是改编经典名著,包括移植改编国外的;二是原创。但就“二泉”的题材来说,仿佛这两条路都对不上。面对这个“既新又旧”的创作题目,茅威涛表示,“我本人看了一些其余艺术种类的资料,但郭导却一直拒绝看,他说自己不愿意受影响。”而“对这个戏的前期准备,我们是做了功课的:先后三次去无锡深入生活,拜访无锡著名诗人、《16位亲见者回忆阿炳》的作者;而音乐方面,我们请了当年为阿炳录音的杨荫浏的弟子田青教授,包括江苏省文化厅的艺术总监吴小平等人……” [详细]
《五女拜寿》堪谓中国的《李尔王》,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奠基力作。是已故著名作家顾锡东先生创作的新编越剧。就如同团长茅威涛所说,“《五女拜寿》之于‘小百花’,就像《茶馆》之于北京人艺——它是“小百花”的奠基力作。”
行当齐全、唱腔优美、流派纷呈是该剧最大的特色,而因为满台亮丽清新的青春风景,“小百花”香江演出一夜成名。从此以后,到上海、北京巡演,拍摄电影版《五女拜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参加庆祝建国35周年献礼演出……。《中国戏剧》杂志还曾特地选取剧中五位演员的合影作为封面照,命名“五朵金花”。一时间,何赛飞、何英等当年尚不满20岁的姑娘纷纷成为大江南北男同胞们的“梦中情人”…… [详细]
在2010年的5月,小百花越剧团带着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了德国第98届威斯巴登五月国际艺术节。因为引进这部作品,威斯巴登剧院的财务总监还曾与老贝有过分歧,在财务总监看来,中国的京剧、昆曲,欧洲人多少还有所了解,但越剧就太是稀罕了,并且全部由女子演出的戏剧在德国人看来更是天方夜谭、闻所未闻。
但老贝的“固执己见”最终取胜,新版《梁祝》开票半天即售出了百分之六十的票,不到一周时间,全部告罄。并且,与通常外国观众心目中或才子佳人水袖翩翩或英雄草莽舞枪弄棒的中国传统戏曲不同的是,小百花的“梁祝”可以说是一出从头到尾浸透了浓浓中国文化意蕴、华美又空灵的新式戏剧。 [详细]
国家一级导演,198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九十年代初旅居日本神户。现任职于上海市剧本艺术创作中心,导演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理事,中国戏曲导演学会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导演了三十余部舞台剧,涉及话剧、歌剧、戏曲、音乐剧等,所选剧本富有深刻人文意义和创新精神,导演风格凝重洗练,舞台手段丰富多变,注重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的统一,秉承“旧中有新,新中有根,脱胎不换骨,移步则变形”的理念,逐渐形成崭新的格局,是个性鲜明的中国当代著名导演艺术家之一。
戏曲本身是“角儿”制。我们现在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就是某某剧种请了某个话剧导演排演作品,结果最后成了话剧+唱,演员的价值完全体现不出来,同时演员也不理解话剧导演的各种现代手段。 越剧要有三“坚持”:一是坚持中国戏曲的写意性,二是以女子越剧为主,三是方言不变。所有创新,都要建立在这三个“坚持”之上,只要这三点不变,越剧就永远不会变。 [详细]
我生命当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导演,杨小青和郭小男,他们分别改变了我艺术生涯的前15年和后15年。在杨小青导演她执导的《西厢记》、《陆游与唐琬》、《蓦然又回首•茅威涛表演艺术专场”》等作品中,我逐步形成了早期的艺术风格;而郭小男导演开启了我“西厢”、“陆游”等书生公子形象后的另外一种创作风格。 [详细]
在我和郭小男导演合作初期,他常说,茅威涛,人家不都说你玉树临风、英俊潇洒、说你白马王子,我就偏偏要让别人看到,假如有一天你没有形象了,你还能吸引观众吗?假如有一天你不靠“脸”来表演,那剩下的就是你作为“艺术家”的内涵了。
演了他执导的《孔乙己》,我真的觉得自己达到了一个对于我个人来说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到了这时候别人再叫我“艺术家”,我突然觉得没那么不好意思了。但是到了这次《二泉映月》,面对阿炳,我还是觉得碰到了很大的挑战,但毕竟我的人生阅历与经验都放在那里,这是一部我从艺以来创作时间最短的作品,在不到50天的时间里,我不止一次觉得自己的储存量要崩盘了,排练时,郭导特喜欢用导演用的红色激光笔指指点点台上的问题,激动的时候他就直接冲上台来,我一急就跟他说,“你有种正式演出有观众的时候也上台来!”当然这是玩笑话,之前毕竟有了《江南好人》的积累,所以这样的民国题材戏对我们来说并不算太困难,并且在一点点的磨合中,我们也共同找到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寻觅一个民间音乐家的生命历程。 [详细]
袁雪芬老师曾经说,越剧是喝着昆曲和话剧的奶长大的,所以可以说,越剧是“体验”与“体现”的结合,既有着戏曲程式化的写意性,又充满了关照现实的态度。
我记得当年石小群那一拨“小百花”刚毕业分配到团里时,她们的综合条件都非常好,但就有一个问题,她们的基本功都不是特别扎实,所谓传统戏班的“坐科”,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腰要怎样练、腿要怎样练,出了科要会多少出戏,但是我们现在的艺校却没有这有个要求,所以后来,培养“小小百花”时,就要求要有师徒制,有点像京剧老科班“富连成”,针对专门的技巧有专门的师傅,比如某位师傅盯毯子功、某位师傅专门教昆曲,再加上古琴、书法、绘画的培养,文化课与艺术素养都不能丢。我常和她们开玩笑,我说,过去一个红歌伎尚且要琴棋书画皆通,你们作为将来的“艺术家”,怎么可能不会呢?要知道,你心中有多少墨水,在舞台上才能流露出多少意韵。 [详细]
有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时在排《江南好人》的时候,有人就说,我们的“分饰两角”、“爵士舞”等等是在搞噱头,但我觉得这样的质疑不怕,稍安勿躁,我们先让大家看看热闹,可能就是因为《江南好人》、因为上了《天天向上》这样的娱乐综艺节目,有很多之前不看越剧的人被吸引过来,而热闹看完,你就可以专心看门道了,这两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共存。[详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